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议记者在微博中职业形象建构的问题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1952
  文/高亚楠
  浅议记者在微博中职业形象建构的问题
  文/高亚楠
  微博虽然是一个开放性的媒介平台,但长期接受传统新闻理念教育的记者在步入这个领域时,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情况,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也只有把握好好新闻专业主义与中国当下新闻实践的平衡,才能使记者塑造出更符合公众期待的职业形象。
  记者;微博;职业形象
  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人们为了成功地扮演其所属的社会角色,常常会利用各种技巧,采取各种策略,并依据扮演者自身主观的经验结构(即戈夫曼所谓的表演框架)来进行表演,以期获得良好的前台形象。但是,这种形塑的过程并不会完全符合人们期望,其中也许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若处理不当,会使得形象受损,甚至前功尽弃。笔者通过观察几位记者在微博中的表现,发现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记者职业形象的构建以及他人对其形象认同的实现。

一、忽略把关导致新闻失实

微博作为新媒体浪潮中的佼佼者具有即时传播和平台开放两大特性,而传统媒体在这两点上恰恰是缺失的,因此,微博在上线后不久就得到了传统媒体记者的高度青睐。记者可以随时随地的发布微博,信息的时效性由此得到了保障,也可以自由的编发信息内容,受到的管控的可能性骤减。然而,微博的这种技术特征对于记者客观全面的报道新闻事实是不是会产生不良的影晌呢?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值得探讨的。
  微博信息发布平台目前只能容纳140个汉字,这样的平台设置决定了每条微博的文本长度。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中,140字充其量只是一条导语的长度,那些不及140字的微博,只能等同于“一句话新闻”。一篇新闻报道要精简到如此地步,难免会带来新闻的碎片化报道问题。刚性的字数限定使得记者几乎不可能依靠单条微博信息展现出新闻事实复杂的原貌,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证明“所言非虚”,记者就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以支撑,通过附加图片、视频、链接的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受众提供相关事实。在微博高时效性的要求下,每位记者都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受众提供专业的新闻报道,成为新闻事件中传递信息的第一人。然而,这种对时效性的过分关注有时会削弱记者作为专业主义者审慎的新闻伦理判断。

二、微博内容表达的失范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赋予了微博更加自由、开放以及个性化的表达空间,然而,这些特性是对于普通用户而言的,当记者隐姓埋名地“潜伏”在微博中时,将其视为一个普通的微博用户自然不成问题,他可以尽情享受微博带给他的自由与快乐,但是当记者是以其职业身份出现在微博中时,这种自由就会慢慢缩减,相对应的,责任却在逐渐增加。因为记者的职业身份带有了专业传播者的色彩,将这种形象呈现出来对受众就有一种潜在的心理暗示:这个微博会带给我及时、专业、独到的新闻信息。因此,受众之所以对一个记者的微博进行关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关注作为个体的记者,而是关注记者的职业身份以及这一职业身份所传递的信息。由此看来,记者微博的公共属性远远大于普通用户,若是在利用记者的职业身份吸引大量注意力后,又将微博当成完全私人化的平台,用人私人话语表达私人情绪,刻意忽略记者微博的社会性影响,势必会造成记者微博状态失衡,对其个人形象亦会有很大影响。

三、高质量信息内容的匮乏

记者的职业内容是采访和报道新闻事实,在微博中建构属于记者的职业形象时应该要做到“以记者之名,行记者之实”,即及时有效地提供足量的新闻信息给受众。网络上曾有个段子将微博的粉丝效应描述的很贴切:“当你的粉丝超过100人,你就好像是一本内刊;超过1000人,你就是个布告栏;超过1万人,你就像是一本杂志;超过10万人,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人,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人,你就是电视台;超过一亿人,你就是中央电视台!”如此强大的影响力代表着普通民众对意见领袖的期待,这其中自然包括记者的要求。大众对记者微博的期待,不单纯是生活的家常和奇闻异事,更是希望看到记者发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信息和言论,表达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关怀。
  当今的大众传媒凭借其不断发展的技术优势,已经能够高速、高量的完成新闻信息的生产,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使我们对信息的需求得到空前的解放,但是在信息洪流之中,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于受众来说依然相当匮乏的。微博环境下,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为了吸引眼球,获得高关注度和高转发量,所谓的爆炸新闻、煽情新闻充斥在受众的四周,呈现出一种“离散化”的趋势,无时无刻不在消耗着我们的注意力。记者作为专业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把关人”,需要对信息进行选择和整合,要有敏锐的感应能力,在满足受众一般性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定期为受众提供一些更具深度的报道和更为专业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符合公众期待的职业形象。

四、小结

毫无疑问,记者在微博中构造职业形象是符合新媒体发展规律的,但是这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新闻工作者们应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进入这个新领域中。对“参与式新闻”的倡导更多的是建立在媒体终端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希望公民、草根以一种参与的方式融入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而非号召记者以一种参与者的形象进入新闻事实中,在加深新闻传受方鸿沟的同时甚至会左右事件的发展方向,这也就完全违背了记者作为一个职业的初衷。新闻专业主义中所希冀的环境在新媒体中已基本实现,那么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客观、真实、准确,确是值得我们深思,值得记者们日后实践。
  [1]李婷婷.记者微博如何引导舆论——对记者微博传播的六点思考[J].新闻与写作.2011(6)
  [2]陈瑞霖.记者的“微博行为”探究[J].新闻世界.2012(2)
  [3]李剑桥.浅析我国报纸记者微博的使用现状[J].今传媒.2013(1)
  (作者单位:鲁北晚报社)

  北极光 2016年8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