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
文/向小兵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首创性、革新性和有效性的一种思维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承担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工作者,应当运用恰当的、合理的、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者进行教学。本文笔者就如何加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了论述。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对策
目前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理论缺乏实质意义上的“创造与创新”,尤其是高校扩招所造成各类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遍地开花,造成艺术设计院校生源大战与就业危机,从而造成招生数量和就业人数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日趋紧张,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使我国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偏离了原本设计的正常轨道。尤其是这个专业的创新要不要坚守,是重理论还是重实践,成为亟待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具有广泛解释范畴的概念,就其“创造性思维”的名称本身而言就有“创意思维”、“设计思维”、“创新思维”等多种不同的称谓。创造性思维就是以新颖、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二、创新思维是一种思维艺术
改革教学,完善教育体制。就要改造旧的体制,建立新的体制。以往传统的美术与艺术并存,并没有实质性的从其中分离出来。所以现在艺术设计的新形势下,思维方式如若没有根本性的转变,就很难适应现代艺术要求。而创新思维,讲究思维本身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思维创新的过程就需要对艺术原有的东西进行改造,渗透,创造出新的观念,新事物的主动意识活动,这样不单是对原本旧艺术体系文化进行客观地反映,同时还在创新意识的作用下进行了主观意识的创造。所以我们现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冷静的分析我们传统文化与艺术。从观念思维上的转变去转变,创新思维是相对于日常思维模式而言,同样它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在思维上的突破,摆脱旧观念的束缚,就要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的进取、开拓、求新求异。当思维受阻或取得新突破时,在发现问题的同时又改变了思考的角度和方向,从而保持思维的独特和新颖性。接受或者不接受这种思维观念的改变,其实只在一念之间,但转变的同时,却要与现实,实现相互统一印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待新思维的要求就要更高了。创新思维常常以独特的视角,跳出以往人们习惯性的方位去思考、看待问题,每个问题都存在不同的角度,以各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其结果的形成也势必不一样,如果执意用某中的特定的角度去看待一个问题,那个我们的思维方式反而不会改变,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思维固化,难以纠正。一个人理解的能力、知识的储备、人性的光辉,包括见识的领略程度,都会限制思维的范畴。从而可以看出,创新性思维在思维艺术的优势,它需要不断的完善、更新,在变化的过程中去成长前进,在失败中得到成熟稳健。从而创造性思维更显艺术性质。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艺术设计也已扩展到我们生存的许多领域,需要大批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设计师,而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就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现状来看,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现在已经步入了空前发展的时代,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目前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尤其在对学生开拓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问题。我国艺术设计教育中有一种值得思考的现象,那就是教学方法上的“由技入道”,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不重视个性化的创造。而学生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使用也没有正确认识,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不注重思维过程,盲目依赖计算机,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是一味追求最终的表现效果,结果最后完成的作品经常是东拼西凑、抄袭而来的。创作设计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的活动过程,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不能代替人脑进行创造性思维。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宗旨不是培养“合格”的操作者,而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念,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四、加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观念,摆脱固化教学模式目前,创新意识已成为全世界教育体制共同改革的目标。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而创新的表现在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以及文化修养的综合表现,社会所需要的是拥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却与此理念相悖。我们很多教育模式仍是应试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教学,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及脑力培养过于疏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看看学生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然后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基础,进行选择和定向的培养训练。在实践教学中多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授课中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授课的趣味互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加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艺术设计是门创造性的学科,创新是设计的灵魂,只有在设计中强调创新思维表现,才能达到设计的独一无二与活力。而“想”就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人类无限的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人未知领域的还要激励和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对学生的想象不应加以批评、讽刺,应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把想象变为现实,敢于创造独特性。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索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给学生创造自由、愉快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文化底蕴促进创新思维
创新就是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艺术创新的动力在于对美的追求,真正的创新在于通过新的事物、新的表现形式,打动人心,启发思考。这需要文化底蕴的培养。宋代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艺术的创作,艺术的表现只是一个形式,而表达的内涵,是单靠练习动画软件操作技术所不能获得的。需要更多地体验生活和培养文化底蕴。现在流行的国产动画片中,只有技术没有思想的动画比比皆是。有的制作矮小丑陋的形象作为主角,从形象到语言到动作力求狠琐。还有的动画人物表情木呐,动作呆板,智者加英雄加群众加坏蛋,原地兜兜转,做成低劣长篇肥皂剧。只靠商业运4.开发学生的“艺术认知”能力
作占有市场,他们成功地创造出了新的文化垃圾。这样的现象说明,至少在艺术设计领域,没有文化真可怕。艺术教育不代表只要技能不要文化,文化也不是必然和高学历挂钩。比如法国著名作家卢梭,就未曾经过任何正规教育。因此在民办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当培养学生多样的文化底蕴。
艺术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在于,使学生不仅学会创作和表现作品,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欣赏自身和其他文化作品的内涵。当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往往阅历较浅,阅读较少,对艺术作品的赏析能力还远远没能达到成为“设计师”的程度。而艺术创作,包括艺术设计创作,要求作者能够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世界,表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生活和所关心的事物与相关作品相联系。因此必须开发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的艺术审美思维,或者说意象性思维,创作出富有人性魅力的艺术设计作品。而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开发学生“艺术认知”能力的途径有很多种,组织参加各类艺术审美活动,如阅读艺术书籍,观赏艺术作品,鼓励艺术创作等,或邀请教师、专家开设艺术讲座,交流艺术欣赏心得体会等,都是能够很好提高学生艺术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5.加强艺术师生的和谐关系
和谐的、亲密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作为始终处于师生关系强势一方的主导者,教师应主动“放下架子”“走下神坛”,与学生共同为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做出努力。在更为轻松和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在更加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是愉悦而不是抵触的,是活跃的而不是沉闷的,是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在这样良好的状态下,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更富于创造性地开展艺术设计活动,其创新思维必然得到更快发展。
6.进行多元化教学评价
多元化评价是巩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成果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元化评价,促使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创新思维培养成果的充分内化和巩固。实施多元化评价,一方面,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采用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地衡量和测评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使评价更加科学、合理、全面;另一方面,应注重评价过程的阶段性,要从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如将新的艺术设计作品与上一阶段的作品进行比较,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性,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实现进一步的完善。
[1]李建亮,王建芳.浅谈当前纺织品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艺术与设计.2015
[2]王莉.浅谈民办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思维教育[J].教育探索.2010
课题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民办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