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发展
文/胡祖国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通讯工具,正深刻影响人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在图书馆领域,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已并存发展多年,两种类型图书馆充分发展、相互融合,是图书馆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本文就针对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融合发展进行简单分析,以供参考。
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融合发展
目前,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各有千秋,将这二种的图书馆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就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有机融合的图书馆。如何最大限度地使图书馆采、编、阅、藏、检等传统业务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及服务相结合,是当前图书馆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统筹图书馆馆藏建设
(一)文献采购比例的合理化文献资源建设不再是传统的概念,基于读者需求的文献信息资源采购比例将成为文献采访中的基础。这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在图书馆线上与线下服务融合时代,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群体不再限于物理时间和空间,数字图书馆7x24小时的服务模式将拓宽图书馆服务群体,影响其服务模式,而且其服务量也呈增大趋势,因而在文献采集的资金投人上必须要统筹安排;其二,数字资源的采购重点与内容也将成为新时期采访的基础与前提。
(二)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传统馆藏文献的数字化应该建立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考虑因素很多,包括知识产权、技术手段、读者需求、文献保护需要等。基于以上考虑,可以优先将馆藏部分特别珍贵的古籍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理,这既保护了物理意义的文物,又可便利地展现其文献的价值与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在古籍文献的藏与用的传统的矛盾关系。通过数字化,珍贵的文献资源可以让读者便利使用,提升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了传统文献的服务能力,实现了充分开发利用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目标。当然,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也必须要遵行数字资源建设的技术要求与相关标准,保障质量的数字化才是提升数字服务效能的前提。
(三)地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化
地方文献一直是公共图书馆的馆藏的重要内容,它是展示地方文献与地方特征的基础,通过网络与数字化建设,依托于公共图书馆的网络体系,建立不同区域的特色资源数字库,将极大地丰富公共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与服务效能。基于长尾理论,各个馆在其特色资源数字库建设中不断努力与共同开发,最终将在全国形成一个分布式的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网络。
二、统一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统一技术平台的搭建建立一个统一的书目数据库和读者信息库,书目馆藏信息、读者信息、流通信息都集中在该平台的数据库中,在各馆的支持和配合下进行有效合并,并在以后的运行实施过程进行集中管理,对读者实现唯一的读者信息和馆藏数据,进入统一服务平台后方便读者利用。各馆均以成员馆加入该平台,每个分馆成员可以有自己若干的服务地点和馆藏地点,但必须拥有唯一的分馆代码。
(二)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
规范与加强元数据建设,通过强化元数据仓储数字库建设,不断优化元数据与对象数据的合理关联,逐步形成知识网络。尽可能统一数字资源的建设标准,加强各个数字库的接口的连接,进一步提升异构数据库的查询技术手段。
(三)统一用户管理平台建设
读者的唯一性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读者库、实现用户的统一认证,为读者的统一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读者证号统一后,将对读者数据进行后台合并,每位读者在全省范围内拥有一张唯一的读者证,真正实现全省图书馆的一卡通服务。可构建全国性的用户平台与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广度与深入开展提供空间。
三、全面整合技术运用
(一)单点登录技术通过单点登录技术,可以让读者从一个登录口查阅到所有资源,这将极大便利读者对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以湖南图书馆为例,http://www.library.hn.cn/登陆野我的图书馆冶,用户可以在读者空间完成网上续借、图书预约、图书荐购等操作和本馆数字资源免费使用。这些功能使用就是单点登录技术,它是目前比较通用的一种整合资源方法。读者只要登录一次就可以在多个应用系统中访问使用。事实上,对于图书馆来说,为用户在一个层面上的集成变得尤为重要,就是以读者身份的统一认证冶的整合,也就是野单点登录冶。
(二)虚拟技术
随着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服务器的应用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图书馆现代技术中心的服务器、处理器利用率只有10%左右,大多数的服务器上有过多的处理能力未被使用,这样势必会造成资源浪费。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就是在一台服务器上建立多台虚拟服务器,虚拟出来的服务器可以实现物理服务器的所有功能,从而大大提高物理服务器的使用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安全性能。虚拟化是一种资源管理技术,将计算机的各种实体资源,如服务器、网络、内存及存储,予以抽象、转换后呈现出来,打破实体构件不可切割的障碍,使用户可以比原本的组态更好地方式来应用这些资源。
(三)自助服务技术
通过运用无线射频技术中的RFID技术,能够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务。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建设拓宽了传统文献的服务半径,辐射人群更广。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投入运行,实现了在现有条件下图书馆服务效率的最大化,使其以尽可能少的人力资源服务尽可能多的读者。RFID技术的应用,是以一张贴在图书上的RFID标签取代条码和防盗磁条,简化了书籍的加工程序。RFID标签中还可以储存大量的图书馆藏描述信息和流通状态信息,为读者的利用提供方便。RFID牵涉的技术层面非常广泛,RFID技术运用到自助图书馆,最终必须与现有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进行对接,解决与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接口及兼容问题,系统整合也是实际应用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四、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图书馆做为传统的文献中心在向文化中心、链接中心转变,不再是单一的服务内容提供者,而且成为服务平台的建设者,不再是知识的推送中心,更兼具媒体的整合功能。这些变化不断印证了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的名言:图书馆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赋予其生命的就是图书馆人。图书馆人要基于现实之发展,不断探索与推进图书馆工作。[1]徐世鸣,魏秋萍.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个性化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9:173-175.
[2]周怡悦.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宣传服务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09:196-198.
(作者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图书馆)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