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礼乐思想及其教化之道
文/许鹏皓谷菁菁
礼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不仅主张通过礼乐教化,将仁礼之道笃行社会实践中,同时辅以乐对美好情感的感染作用,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达到对“君子”人格的养成,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忠、孝、和的正确伦理观,建立一个既秩序井然又充满温情的社会。
孔子;礼;乐
一、礼乐的起源
(一)礼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在现代学术界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较有影响的观点即礼源于祭或礼源于俗。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中,从对礼字的字形的剖析来说明礼的起源,认为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是一种宗教色彩浓郁的祭祀上帝和各种神灵的仪式。此外,从《礼记》中可知,最初的礼起源于原始初民生活中衣食住行的风俗习惯,最初的礼从饮食行为开始,这说明礼的产生完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
(二)乐的起源
在中国哲学界,大抵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乐的起源与上古宗教活动密切相关。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乐”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方式和渠道。此外,也有人认为乐本来就是礼的一种。原因在于“乐”和“礼”二字从字形上看都同上古的祭祀活动有关,二者的关系相当紧密。但孔子将乐看作是其礼学思想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虽然二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总的来说却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研究孔子礼乐思想的时候也往往用“礼”来代指“礼乐”。
二、《论语》中礼乐的内涵
(一)礼的含义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同义语,那么礼究竟是指什么呢?第一,礼是具体的礼仪和规矩。《论语》中的礼,很多是具有明确要求的行为规范,如孔子回答子贡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中的礼就是指具体的祭祀时的礼仪规范。第二,礼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孔子曾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不学礼,无以立。”第三,礼是治国安民,能够建设和谐有序的社会结构的根本原则。最后,礼能够实现社会整合,推动社会大同。孔子重“礼”,其最终目标就是希望通过“礼”来规范国家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还是普通的社会交际、婚丧嫁娶,试图形成一种良好稳定的社会秩序,最终消除矛盾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这就是“礼”的最高层次。
(二)乐的含义
乐,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和行为规范。礼是“序”,而乐是“和”。在《论语》中,关于“乐”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乐有演奏的乐器的意思,这是“乐”最基本和最原始的意思。其次,乐是指音乐。如“子语鲁大师乐”。第三,乐是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人的治学过程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乐”看作是为学、修身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最后,乐是纲常伦理、宗法规范。乐是用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阶配合所产生的旋律和谐,乐的这种“和”的性质企图反映着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完美性,试图表现各阶层各阶级之间各守其伦、上下有序的和谐秩序,希望人们在乐的作用影响下,接受礼所规定的道德伦理规范,从而将人们的伦理同心理协调统一起来。
三、孔子礼乐思想的社会教化目的和作用
(一)孔子礼乐思想的社会教化目的孔子礼乐教化的目的在道德伦理层面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在个人层面希望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型人格;其次便是希望建立一个既秩序井然又充满爱心的社会。在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便是君臣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孔子希望通过礼乐的教化,用规范化的礼仪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秩序,用高雅的音乐和歌舞等艺术活动感染人们的情感,使人们无论从内心还是外在的行为举止都符合“礼”所要求的道德伦理,最终实现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孔子礼乐思想的社会教化作用
《论语中》礼乐思想的社会教化作用主要体现在忠、孝、和三个方面。
1.忠
在《论语》之中,忠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类关系:事君、治民、待友。关于“事君”,孔子认为“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选择“礼”作为规范君臣关系的工具,认为只有君臣之间相互守礼,臣子才会对君上献上自己的忠诚。在“治民”方面,孔子认为要想使民众忠于统治者,统治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自身守礼了,才能感化老百姓,从而尽忠。“待友”的“忠”是指对待朋友要忠厚老实,遇到事情要尽心竭力,真诚无私。
2.孝
在《论语》中,孔子对于“孝”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他创新性地将“孝”同“礼”相结合,用规范性的礼仪在关于“孝”的言论和具体的行为上进行了更全面系统的加工和重构,使人们能够更加容易的实现孝道。孔子强调“敬”是“孝”的基础,是区分人和动物的关键。礼规范了孝的具体行为,增强了孝的感染力,利用自己特殊的教化作用,将孝的理念推向全社会,使得“孝”成为维系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传承的最强纽带。
3.和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在《论语》开篇就提到了“礼”的作用,是规范、节制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矩做事,把事情处理的恰当。孔子“贵和”的思想建立在孔子的“礼乐”思想上的,正是由于“礼”在外的教育和节度,“乐”在内的感化,才能够使上自统治者下至民众由内而外地接受“和”的思想。从而“贵和”的思想培养了我们中华民族宽容谦和的性格特征,“和而不同”的观念从一定意义上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维持了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生命力和民族向心力。
[1]刘师培.清儒得失论刘师培论学杂稿[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192
[2]蔡尚思.孔了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19
[3]谢丽娜.论孔子的礼乐文化思想[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许鹏皓(1991—),男,汉族,河北保定市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经济哲学。
谷菁菁(1989—),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河北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