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民事执行难的解决对策
文/高 兴
大量的生效判决不能得以有效实行,不仅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而且影响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影响着人民法院的执法声誉和威信。虽然近年来人民法院下大决心加大执行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出台了相应的司法解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与社会正义的期望值仍有一定的差距。这就迫切需要我们找到解决执行难的方法与对策。
民事诉讼;执行难;原因;对策
近些年来,民事案件执行难的问题严重困扰着法院。执行不仅仅是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调解、裁定等法律文书付诸实施,而且是审判工作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最后实现阶段。执行难问题乃至是我国依法治国的一大绊脚石。司法审判的案件得不到有效的执行,不仅会损害到法律的威严和权利机关的尊严,而且会损害广大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整个社会会造成一种对法院的不信任,造成我国权力机关的威信度大幅度的下降,更而关键的会变相致使犯罪率的攀升,从而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
目前,想要解决民事执行难的问题,单一的强调法院如何加大力度,如何利用债权凭证来提高所谓的结案率,那都是属于治标不治本,没有动摇执行难的根本,对解决执行难不会有太大的起效,“执行难”的状态也会一直这样不会有所改变。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我们必须透彻分析造成“执行难”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去找寻“执行难”的系铃人,去找“执行难”的形成过程。
一、被执行人财产查明制度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二章有关条款规定:被执行人未按照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以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须费用;人民法院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部分财产,但应道保留被执行人及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民事诉讼法》还规定,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从法律的规定的层面上来看,法院在执行程序的时候措施方法很多,权限也很大。但是,这些执行措施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前提,即对债务人的资产分布,资金形式有一个系统而清晰的了解。而这就有赖于国家对民事主体特别是自然人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的法律调整。但是,一些债务人在诉讼开始时甚至在诉讼开始前就开始偷偷的转移自己的有形资产,通过假离婚,虚假的买卖、赠与等方式把财产转到他人名下,等官司输了时候,造成一无所有的局面。当法院到金融机构去查询、冻结债务人存款时,一些受过贿赂或者债务人朋友的工作人员一方面与执行人员虚与委蛇,另一方面通风报信给债务人,帮助其转移存款。并且,当今的社会,银行存款,期货股票,股东现金等等,都可以以资产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处所和流向只有所有权人自己最清楚,他们可以一边在法院面前过着貌似穷困潦倒的生活,其实私下花天酒地,挥金如土。所以有时候,就需要债权人和法院权力机关的配合。另外,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债权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合法的方式去查明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比如借助社会的公共力量,或者悬赏的方式等。也可告知债务人不履行判决的法律后果,从而说服被执行人自觉地履行判决确定义务,避免法律制裁。债权人在诉讼过程中或者之前发现债务人有转移财产挥霍财务等逃避债务的行为时,可以及时向人民法院申请财产保全。债权人可以委托代理人去申请执行及收取执行款,这样,自己就可以避免介入繁琐、复杂的执行程序,从而可以使自己精神和时间上损害减少。债权人也可以借助司法机关将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的债务人绳之于法。
二、制定统一的完善的强制执行法
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科技人文都在蓬勃的发展,法律也在不断的修改完善。但是当下涉及民事执行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是十分完善,内容简单,这已我国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不相匹配。然而,现实生活中,制约执行工作顺利完成的,无论是内在因素还是外在的因素,在我国法律规范层次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要实打实的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立法方面也是必须严格规定的。我国应该细致的制定一部统一的强制执行法,规定审判和执行的分立,对执行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法律地位、执行机构体制的建立。执行原则、执行范围、执行程序执行措施、执行管理、执行费用的负担、执行协助义务和妨碍执行的法律后果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制度,使得我国执行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执行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做好法制宣传教育。针对国人法律观念淡薄,要结合国家普法工作,不仅要鞭策领导干部对民事法律法规的学习,还要尽可能的通过新闻媒介对群众进行法制宣传。另外执法工作者也可以搞法制活动,走入老百姓生活,来到老百姓身边,在小区,在人流聚集区进行广泛切身的法律法制的宣传。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法院执行工作的重要性和不执行法院判决的社会危害性。增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主动履行义务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积极促进全社会知法。守法意识的提高。三、完善法院各项工作机制
通过不断的加强执行人员的思想、文化、政治、组织、纪律,提高执行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其成为能够完全胜任执行工作的全面型人才;剔除执行队伍中一些作风和行为不检点的执行人员,把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要对执行工作树立新的理念,对工作的方式进行改革创新,摒除以往落后或者不符合现代法治要求的方式,时刻做到以人为本。在加大执行力度的同时,要按照“全面监督、强化监督、严格规范”的方式进行改革,让全社会充分理解法院执行工作,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为执行工作提供人民大众这个强大的新动力。鉴于当今社会的实情,可以从一下八点进行完善:
1.试行开庭执行
“执行”——由国家有权机关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迫使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负有民事义务的债务人完成义务的活动或制度。开庭执行,首先可以杜绝一些素质不高的执行人员的暗箱操作,对于执行案件的透明度和顺利程度,严肃执行程序中的公开公正也有帮助;其次有利于提高效率,双方当事人可以当庭举证,质证,认证,方便查清事实,尽快执结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共同的执行和解协议,同时可以使法院及时对异议作出处理,避免执行时候不必要的麻烦。
2.全面推行执行异议听证制度
目前我国现行法律对执行异议制度规定只有两处。但是其规定都相对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首先,没有明确审查范围从而导致实践中对审查范围标准不同。其次是没有专门的审查机构,执行权和执行裁决权不分。同时也缺乏对审查程序的明确规定。这就为一些执行人员徇私舞弊提供了条件。实行执行异议听证,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矫正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的违法错误。听证,是确保程序公正的必然条件。另外,执行异议听证充分体现了公正,公开,公平的司法态度,也对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作了一定的科学界定。同时,有利于智能充分发挥,充分保障案外异议人的权益。更重要的是,挺高的执行工作的效率,增强了执行工作的透明度,有利于树立法院正义的形象。
3.强化被执行人的财产申报制度
根据最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被执行人财产申报制度是指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应当向法院申报当前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一年前的财产情况,否则将受到拘留或罚款等处罚的一种制度。被执行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是执行的关键,也是执行的难点。现今我国人民法院查明了解被执行人财产的方式有法院自行调查,执行申请人举报和被执行人自觉申报。没有人比被执行人更了解自己的财产。所以被执行人主动如实的申报其财产不仅大大降低法院查证时候的司法成本,提高执行效率,同时也可以避免被执行人不履行判决,谎瞒资产被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
4.建立完善的执行长负责制
在人民法院所有执行人员中通过考试考核选出优秀者,或者由执行庭长或副庭长担任一个执行小组的执行长。首先,有了执行长负责制,在执行过程中,就可以避免单个执行人员与被执行人单打独斗,可以凝聚小组执行人员的力量,有利于解决抗执行问题。同时,在避免了一人决策一人实施的局面,实现了集体行使,分权实施。其次,在执行人员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及时向执行长提出不当之处并且可以向执行局反映。执行长可以监督执行人员文明执行,做到了双向监督制度。
5.实行排期执行制
过去的执行方式的一种弊端,就是执行权力在执行程序和期限上缺乏制约,办理执行案件可快可慢也可拖,个人权力过大,执行管理失控,容易导致执行不公。因此执行必须实行排期办案,并纳入全院的案件排期审理的管理系统。对准备执行强制执行、报结执行、延期执行,都应由法院统一制定排期制度,由立案庭负责执行排期的登记、汇总,并实施执行案件与审判案件流程相配套的全方位动态监控,加强管理。
6.增强执行程序的各个环节的监督审查
在执行过程中,建立内部制约和外部监督机制,方可以杜绝在执行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由于我国目前的监督管理制度尚且不够完善,在监督力度,程序方面规定都不是十分到位。例如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无权对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进行监督,这就不可避免一些品质不良的执行工作人员私自与领导走动,和有关人员发生腐败现象,从而影响司法的公正,进而影响法院执行的力度。所以,监督机关对执行的监管和约束是务必要强化的。使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相互制约,从而更好的采取强制执行救济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受侵害的人的一种权利,更是对执行机关的监督。我们还要建立严密的内部制约机制。加强对执行队伍的建设,对执行队伍要有科学的管理,时刻提醒执行人员要严守执行纪律,提高业务水平。各级人民法院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执行方式,去旧迎新,摒除不好的方式,权权分立,杜绝独断专行,暗箱操作的情况。从而有效治理执行乱执行的境况。
7.公开监督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对拒不履行义务的被执行人,一律采取实施向全社会公开纰漏其不法行为进行督促;定期召开执行大会,展开集中执行。这样的公开督促,首先丰富了现有的执行手段,拓展了执行途径,符合社会发展和法律原则的创新。其次,对整个社会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提高了法院的影响力;同时,公开的督促,对被执行人来说,将是身心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使被执行人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从而促使其尽早的履行义务。
8.培养当事人在执行过程中的证据意识
审判方式改革取得丰硕成果,在举证的方式和责任分配方面,通过审判人员的指导得到较好发挥,对自己的主张,都能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一些债权当事人对于在执行程序中,要求自己举证不是十分的理解,一心认为通过诉讼程序,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认,剩下的就是法院的事情,法院应该责令被执行人去履行判决书上的判决。偏激的认为举证都是法院理所应当的责任。为了引导但是人走出不承担举证义务的误区,我们人民法院应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力的宣传,让当事人明白举证是自己的一项重要义务,同事也是为自己提供保证的一项重要的措施。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举证范围,知道不举证的不利后果,从而减轻权力机关执行工作时候的压力,缩短执行周期,进而在最短时间内满足当事人债务权益的要求。
解决执行难问题,不是一句话一个行为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而艰巨的任务,完成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强制执行程序的完善与健全。我们要转变“重审轻执”的观念,做到统筹兼顾;加强执行立法,弥补我们法律的缺陷;健全我们的执行行动机制,联系群众,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构建自然人财产申报制度。这样,我国法律的威严会得到维护,法院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也会得到人民的信任,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
注释:
①余贵忠,杨琴.《论我国民事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院),1998年2期.
②我民国《事诉讼法》第208条.
③199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70至75条.
[1]江伟.民事诉讼法(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
[2]江伟.民事诉讼法原理[M].中华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版.
[3]齐树结,马昌明.完善我国强制执行法若干问题的探索[C].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版.
[4]吴明童,田平安.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版.
[5]杨容馨.民事诉讼原理[M].法律出版社,2003版.
[6]冯中华主编.检察与审判(审判版)[J].《检察与审判》审判版编辑部,1999年1月号,总第9期.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