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与大学校园文化的相互作用
文/许素萍
大学校园里千姿百态的文化,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曾经的校园文化,大概是像《中国合伙人》中说的“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现在的大学,却是像《小时代》里演绎的那样,充斥着网络带给我们的语言。生活在大学校园的我们,只要稍微地想一想,不难发现我们会把校园中的事情带进网络去叙述,也会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脱口而出网络语言。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相互作用,是网络语言与大学校园文化的微妙反应。
网络语言;大学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相互作用
现今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高科技、高信息化、思想和文化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快节奏的、迅速变化发展着的社会生活促使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日益自由和解放。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文现象。其中,网络语言的大量涌现便是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景象。网络语言,即从网络中产生并应用于网络交流的一种特定语言。它是在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满足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它的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交换的也更加频繁。可以说,现今社会是一个网络语言的时代。
与此同时,大学校园,这个曾经被喻为“象牙塔”般的存在,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海洋和竞技场。在这不一样的世纪,在这个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它被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一个展现青春活力、引领时代潮流、绽放普通人身上特有的光芒的年轻舞台。这个舞台,有我们大家在校园里说的每一句话的汇聚,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交汇在一起的产物,更上演着大家在校园里的所作所为及其产生的影响,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大学校园文化。其中,校园网络流行语就是这个“舞台”文化的重要体现。原因很简单,大学生是社会中最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群体,他们追求新颖独特、个性张扬,而具有简洁明快、诙谐趣味性强等特点的网络语言正好符合了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因此,网络语言不仅被当代大学生欣然接纳,更是风靡于大学校园,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锦上添花。
首先,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并反映了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例如时下流行的由大学生创造或改造而来的网络流行语“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世界那么大,我想撒丫子去看看”等成为了校园里大学生之间交流的“时尚”。这恰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追求彰显自我、个性张扬的特点以及自由宽松、尊重学生创造力的大学校园文化。其次,网络语言为我们的校园生活注入了无穷的生命力和活力。网络语言不断渗透到校园文化里,大大提高了校园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为我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更多的元素。比如,数字型网络语言“886(拜拜啦)”、“9494(就是就是)”等不仅生动形象地传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更是简洁明了、一目了然,为校园的日常交流提供了便利;口语型网络语言,如“哇噻,你总算露面啦!”、“哦,是酱紫啊!”等,充分传达出说话者的感情,并且能烘托和调动交流时的气氛;而词汇演变型,诸如“屌丝”、“高富帅”等,这类大部分由当代大学生从传统语言改造而来的网络词语更是体现和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性。可以说,网络语言在不知不觉中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大学校园文化。
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如果说网络语言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校园文化对网络语言的影响则是更为深刻的。很多网络流行语都是根植于大学校园文化或是从中衍生而来的。网络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现实事件的影子,有的就是某些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事件的缩影。这种网络语言的背后是一个个反映大学校园文化的故事。那时的“校长放过小学生,开房找我”,就是某些大学生在针对海南校长带六个小学生开房这一事件进行调侃批判、抒发不满情绪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又比如13年广泛流行于各个大学校园的网络语言——“感谢室友不杀之恩”,其背后隐含的是复旦投毒案——一名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因对其舍友不满而投毒将其杀害的故事。并且,不一样的校园,有着不一样的文化,从而也会衍生出不一样的网络语言。同样是称呼“颜值爆表”、深受欢迎的校园女性人物,在清华大学里叫“奶茶妹”,在北京师范大学被称为“最美体育老师”,而在复旦大学又被叫作“门萨女神”。
文化是语言的起源。文化总是在不经意间影响着我们说出去的语言,影响着我们对语言的理解,影响着语言的出现与消失。语言是有时代背景的,不一样的时代我们诉说着不一样的语言。然而时代不正是由无数人的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编织而成的吗?我们编织着我们的生活与文化,文化衍生出语言,语言又记叙和承载着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我所理解的“相互作用”。
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语言和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例外——网络语言对于我们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校园文化在网络语言形成的过程中也向其传播了正能量或者负能量。然而,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校园文化和网络语言总是这样搀扶着走向他们心中的彼岸。有时我觉得,也许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他们之间的“友谊”。
[1]顾嘉祖,陆升《语言与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
[3]刘海燕《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5月
[4]杨怀中,龚贻洲《象牙塔之谜——校园文化学概论[M]》,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
附录
网络语言词组类型:
1.字母型
通常是提取中文词组的首个字母,如:GG(哥哥)、JS(奸商)、ZT(转贴)等;还有以英语词组缩写或变化而来的网络用语,如GF(girlfriend,女朋友)、PK(来源于网游中的“playerkill”一词,挑战、末位淘汰之意)。
2.数字型
借助数字字符的谐音和寓意的表达形式,如:886(拜拜啦)、9494(就是就是)等。
3.混合型
将字母和数字与文字、英语单词等根据需要分门别类混合在一起的表达方式,如:3q(数字与英语字母组合,谢谢你)、me2(metoo,英语单词与数字组合,我也是)等。
4.词意变异型
以文字、词组或英语单词等原生词衍变而来的谐音化用语,如:粉丝——英语fans的音译,对某人或某物超级迷恋的意思;稀饭——喜欢等。
5.口语型网络
将日常生活中的语气助词应用在网络中的表达方式,如:“哇噻,
你总算露面啦!”“哦,是酱紫啊!”等。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许素萍(1994-),女,汉族,福建龙岩人,本科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