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在教育中的培养
文/龚 平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问世,积极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最新领域,受到我国教育相关部门及学者的重视,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为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激发学生潜能力。培养高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注重环境对高职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高等职业学校虽隶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但多数为中专升格而成,学生主要来源是高考或中招考试低分者,共同的特点是生活、学习过程中消极体验多,积极体验缺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表明,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掘与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开发与强化学生积极情感体验,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有效方法。笔者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培养学生优良品质和潜能的途径与方法。
一、积极心理品质概念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问世,积极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最新领域。Seligman等人最早开始对人类 “重要优势品质”展开研究,他认为应把建立积极面、积极的品质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目标。人类个体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积极品质,积极品质能促进青少年的积极发展,对主观幸福感有影响作用。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思想、情感、行为等的多维度集合。一个高尚的人必须具备六种美德,24种优势物质,具体为:①智慧知识:好奇心、喜好学习、创造力、开放性思维、社交智力和洞察力;②勇气:真诚、勇敢、坚持;③仁慈和爱:善良、爱与被爱的能力;④正义:公平、领导力和团队精神;⑤节制:包括谦虚、审慎和自制;⑥心灵超越:审美、感恩、乐观/希望、宽容、幽默、信仰和热情;也有学者称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是:智能与知识、正直与勇气、人性与爱、正义与合作、自我管理与谦逊、灵性与超越。二、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和根本指导思想,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理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前行的方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树立积极的理念,把全体学生作为教育与服务的对象,激发学生潜在的优良品质并加以呵护与培养,使他们在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积极情绪和体验积极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内外兼具的良好状况。(一)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对接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同样出现了问题与困惑,学者们为了解决矛盾寻求长远发展将西方学校心理咨询引入我国教育。近三十年的学校健康教育由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障碍消防及心理问题矫治发展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促成其成长与成才、解决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等的发展性心理和思想问题的过程。因此,运用心理保健知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将是新形势下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应当开发的一个重要领域。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对接与渗透,既是解决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新形势下学校教育寻求开拓与创新的内在需求。两者的融合,既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提升、内容的丰富、效果的提高;又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动与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是我国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根本发展方向,即以思想政治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他教职员工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方法等渗透到课程教学、知识宣传、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内在一致性。第一,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思想决定并支配人的心理,心理则反作用于思想,并是思想形成的基础。实践领域,人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交织在一起,即思想问题隐含着心理因素,一些看似是思想、道德问题,实则为心理障碍导致;个人对价值观、人生观迷茫与困惑,同样会造成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各有侧重点,但终极目标相同,均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和塑造可用之才。第二,教育方法具有一致性。只要自己主动接受思想改造,而不是坚决抵制,就会有好的收获——这是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于心理治疗。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仅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应立足高远,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调节与导向作用,使学生心理的发展更坚实更具潜力,成为拥有开放、通达的人生态度,直面人生的挑战,不断找寻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人。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专业化道路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近三十年发展,目前,政府部门、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多数省份的教育主管理部门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评比、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进行心理培训,通过网络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平台、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活动……,在这些合力作用的推动下,全国高校范围内,多数学校心理咨询室已建立起来并积极开展工作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理念不明确、教育队伍水平差距大、管理机制不建全、教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根本原因是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不足所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业化建设,将有利于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心理品质,从而规范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此,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发展道路,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总体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注重环境对高职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体验、积极品质受环境、社会背景的影响较大,因此,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家庭氛围、具有支持性的社会背景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积极情感的体验,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健康、积极、优美的校园生活环境、丰富、文明、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能使人内心充实、精神焕发、乐观积极;因此,学校应围绕有利于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为中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来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家庭环境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环境的影响,家庭的支持是孩子最坚强的后盾,与个体的幸福感有密切的关系,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做为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看待自己的孩子,因材施教,鼓励他们潜力与优势的发展,使自己成为合格的父母,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心理品质。
带来活跃的气氛,让学生有更多的积极情感体验;互助互学、和谐融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心情愉悦,朝气蓬勃,易形成乐观、友爱、自信等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善于发现并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优点;同时,应完善自身个性,向学生展示真诚、宽容、有责任感、正直等优良品质,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大学生正处在发展时期,对自我的探索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行自我教育,发掘自身优势,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事半功倍。
1.正确认识、接纳自己,确定现实、可行目标
正确认识自我,即了解自己的优势并感到欣慰,知道自己的缺点并不回避,坦然接受并能以理智、积极的方式对待。作为大学生,应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缺点进行对比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也不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弱点相比,从而形成狂妄自大的心理。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与现实的情况,为自定立可行的奋斗目标,并踏踏实实践行,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增强自信心。
2.培养积极的心态
态度是你看待周围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未来的一种看法,它是自身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积极的态度使人对任何事物充满期待与希望。责任感、忠诚、努力、乐观、希望、毅力、勇气……既是积极的心理态度,也是积极的心理品质,社会需要具备这些优秀品质的人,积极心理品质与幸福感指数成正相关,因此,拥有积极心理品质越多,就越容易体验到幸福。关注生活的积极层面,发现自身与他人的优点,发现生活的乐趣,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是塑造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
积极的心态有利于增强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的态度不是不会遇到失败,而是在失败面前始终保持坚韧的毅力,主动思考并控制自己的人生,寻求解决问题与困难的办法,并为之付出努力。心态的改变取决于个体思维模式的改变,思维模式的改变带来行动的改变,积极的行动促进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对积极心理品质起巩固作用。
[1]马丁.赛利格曼(2013):《积极心理学:探索人类优势的科学与实践》.
[2]李自维(2009):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应模式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孟万金、官群(2009):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 3,71-77.
[4]卢爱新(2007):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5]陈玉焕、董晓倩(2011) :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培养教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6]姜彦、周丽臻、郑春姬、蔡东华、肖婷(2014):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与研究报告。职业技术,(6).
[7]杜娟(2013): 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和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
[8]马甜语(2009):积极心理学及其理论的应用研究.
[9]王新波(2010):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中国特殊教育,11 ,40-45.
(作者单位: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