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文/胡泽龙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那具体的到底怎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数学的魅力呢?如何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呢?便需要我们应用多种“来源于生活”的元素,让数学的学习变得灵动,变得诗意!
初中数学;诗词;人文
新课程改革针对数学教学提出“要教生活中的数学,要教有用的数学”,对于这一理念的提出,我十分赞同并欣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感觉到无处可用的数学必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怎样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数学的魅力呢?如何引起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呢?经过多次打磨,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我发现在数学课堂中引入恰当的“诗词元素”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而贴近学生的人文文化的渗透更让老师的教学也更加灵动多变、激情飞扬!
下面,我将以华东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为例,阐述一下如何灵活运用“诗词元素”和“人文文化”实现高效课堂。
一、生动引入是优质课堂的重要前提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之一,一堂课的前五分钟是否能够恰当、及时的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直接影响了后四十分钟的教学效果。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二课时的课堂引入中,我以湖南南岳衡山作为课堂引入,以衡山上著名人文景点“南天门”上的一副对联引入新知:“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通过对联的形式,便可以形象生动的将“仰角、俯角”的生活概念引入课堂。这样一来,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高效的将新知识传授给学生。“诗词元素”在课堂引入中的应用,还可以融合多样的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被诗词和相应情境所吸引,自然而然的就激发了探究欲望、进入了学习状态,让学生的学习毫无压力,从而为后续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
二、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主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倡导有利于形成这三种学习方法的教学方法。”本节课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引入了“南天门”这样的人文情景后,便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南天门的高度呢?”,这样一来,学生便自然而然的产生欲望想要去讨论、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动手操作,便可以自主建立多种数学模型,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基本做到了栩栩如生、环环紧扣、步步紧逼。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我在哪里进行测量?我要测量哪些数据?可以怎样求出高度?”,这样学生便带着“兴趣”和“悬念”,认真讨论并探究起来。通过学生自主的合作探究,不仅让教师的教学轻松起来,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发散思维,最终形成高效课堂!三、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
在《解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处处都体现了“人文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为了解题,而是在学习真正“有用的数学”,所以当地人文的引入,引起了学生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自主探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也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值得一提的是,本堂课不只探讨一种测量方法,而是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建立多个不同的数学模型,并进行对比寻找解决该实际问题的最优方案。紧接着,便开始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数学求解,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进一步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最后,在本堂课的课后作业中,还让学生将所学新知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探讨测量另一人文景点“水帘洞”中一座桥的跨度。本堂课的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学生不仅掌握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目的基本解题方法,也提高了发散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结合了“诗词元素”、“人文文化”,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多种途径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仅仅只是学习题目,而更是生动有趣的学科,是灵动且富有诗意的。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也应当更加注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只有教师自身的观念得到更新,数学的课堂上才可以碰撞并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作者单位: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
北极光 2016年8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