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论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的创新理念与作曲手法的融合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2895
  王鑫
  摘要:作为前苏联闻名于世的作曲家之一,施尼特凯的中提琴协奏曲创作主要诞生于1985年,也是二十世纪十分杰出的中提琴演奏作品之一。该作品受到了很多中提琴演奏者的青睐。虽然,施尼特凯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属于一部现代作品,但是,通过深入的研究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中不仅大胆运用了创新理念,还采用了传统作曲手法,并实现了二者的有效融合。本文重点就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中所运用的创新理念与传统作曲手法的融合进行了探讨,以便寻求和探索一个新的音乐境界。
  关键词: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创新理念;作曲手法;融合
  施尼特凯是苏俄著名作曲家,也是当代杰出的音乐大师,他的著名代表作品中提琴协奏曲备受中提琴演奏爱好者的喜爱。因此,施尼特凯也成为了当代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灵魂代表人物,并与古拜杜林娜、杰尼索夫等并称“俄国三杰”。施尼特凯的作品中提琴协奏曲,集中提炼了中提琴的音色和特质,并带给了听众直面音色的良好途径,他的作品呈现了音色最原始的构架,并实现了创新理念与传统作曲方式的融合,通过另辟蹊径包装了作品。
  一、中提琴协奏曲——中提琴音色之载体
  施尼特凯的作品善于总结中提琴的音色,淋漓尽致地呈现其特质,当然,这也有赖于作曲家自身对于音色的洞察力,身为听众的我们得到了轻松获取直面音色的机会。对于作品而言,其音响的存在有赖于施尼特凯的创作理念与作曲手法,如此方可呈现作品音色的原始构架。如果非要探讨中提琴音色的特质,则必须就施尼特凯所创作的中提琴协奏曲的创作理念加以探讨。
  该作品是1977年,施尼特凯受到前苏联中提琴作曲家巴什米特的邀请所创作的,但是,由于创作中作曲家饱受病痛的侵袭和折磨,因此,中提琴协奏曲直到1985年方才问世。这是出自施尼特凯的唯一一部中提琴协奏曲,其中不乏情感的夸张演绎与现代主义技法,他利用自由十二音,形成了以无调性著称,极具作曲家标志的“复风格”。他的个人主义风格也在该部作品中得到了深刻地体现,他运用上世纪独特的作曲手法,结合创新理念,构建了传统躯壳下所裹挟的前卫灵魂,成就了这一举世经典之作。
  二、中提琴协奏曲中创新理念与传统曲法的融合
  上世纪中期,随着自由十二音音乐的盛行,它逐渐成为作曲大师的首选,基于“自由创造代替刻板”这一基本原则,它取代了结构主义,证明了自己的生命力,并成为众多先锋派作曲家作品的核心,这其中也包括深谙整体序列音乐作曲技法的“学院派作曲大师”——施尼特凯。
  (一)名字动机
  在这部作品之中,作曲家精心设计了暗含他与巴什米特二人姓氏的“名字动机”。他提取了巴什米特中的“b-a-s-h”四字,而“s,h”正好也和他本人名字中的第一、三字母相契合,不仅如此,他还讲自己名字中的第二个字母c加入,构成了“b-a-s-c-h”,其经德文翻译,所对应音符代码得到了该寓意深刻的名字动机“bbl-al-bel-c2-b2”,并将该动机全名贯穿在作品的各章之中。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兼具创新理念与“偶然”特色的动机,同自由十二音这一作曲技法的本质不谋而合,连续展开的一系列不协和音程赋予了曲调更加难以寻匿的调性。加之抛物线式的大幅上扬旋律设计,为现代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在名字动机中涉及到了二度、增四度、七度等多重不协和音程,也为作品整体搭建了音响结构框架,在作品中,不协和音程自始至终贯穿在了音乐的各种纵横走向之中,形成了纵向的碰撞与横向的扩张,带给作品音乐无尽的强大驱动力。
  (二)理性与感性的对立与依赖
  从作品所运用的自由十二音作曲技法来看,其音调世界也十分独特,与同时期作品相比并不相似,极具浪漫主义风情。作品突破了序列中的音乐,成就了一种理性但并不贴合人性的理性与感性相对立又相互依赖的情感。当音乐中整体的序列发展到了极致时,情感重新回归。理性、感性的对立与依赖实现了多元的融合,因而成为很多人眼中贴上了“新”标签的作品。作品中的作曲技法标榜着上世纪的时代标签,而极具浪漫主义韵味的创作理念又是作曲家内心和理想差距的观照。他选用的是传统作曲结构,并将新元素深深地嵌入传统的根基中,使听众感受到了二者均衡的融合。
  (三)“复风格”创作理念的体现
  作品的传统作曲手法是施尼特凯直观创作意图的最佳表现,作曲方式的建构为作品的音乐个性设计、情感组织、理性安排提供了依托。音乐中富有浪漫主义风情的小乐节,在无调性的音乐中呈现,类似于一种创新的“拼贴”,又充分体现了施尼特凯的“复风格”创新理念。中提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为整部作品基调奠定了基础,也揭开了套曲之幕,它不仅单音色,而且单主题,作品整体均由第一乐章为基础发展形成,引自于中提琴一段华彩的乐段得以扩展,无论是风格方面,还是主题方面,亦或音色方面,都实现了高度的统一与适应。第二乐章采用极快的快板,利用大型回旋曲式完成,夹杂着狂躁不安的中提琴,重复而快速地奔行,和第一乐章的呈现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但音乐素材方面的关联使两大乐章相统一。在第二乐章的众多素材中,有对第一乐章的沿用,也有新元素的加入,赋予了作品更饱满、更丰富的层次,相较第一乐章的沉思,第二乐章更具情感化。第三乐章重新回到了第一乐章的速度,由自由作曲方式完成,虽呈现了新的主题,但也综合了前两乐章之精华,使作品得以升华。
  三、结语
  施尼特凯中提琴协奏曲中,“复风格”创作理念的运用深深根植于传统作曲结构之中,若要探索这部作品中传统和创新的最佳融合,“复风格”无疑是最佳、最经典的研究方向。“复风格”延续了同时代音乐的发展脉络,也成为施尼特凯一直以来致力于找寻的“抗衡”与“融和”新境界,赋予了音乐更深刻的包容性与表现境界。

  北极光 2016年6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