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以民俗学为例

时间:2023/11/9 作者: 北极光 热度: 15130
  文/崔 宁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以民俗学为例
  文/崔 宁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旅游管理人才的主阵地。为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探索研究是每一位授课教师的职责。以“民俗学”为例,笔者对此做出四点思考。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服务于少数民族地区,能够在各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管理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顺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专业发展方向,少数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也应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素养提高,培养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岗位快的专业毕业生。

一、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授课始终,改变单一教学方法,争取将枯燥讲授变成精神盛宴

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实践教学同样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为转变传统“经院式”教学遵循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思路,《民俗学》课程在安排教学进度之初,根据课程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整合。
  在此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学生需求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努力为学生量身定制专项的实践教学内容;上课地点分别安排在课堂、博物馆、景区;授课人员的角色有学生自己、授课教师、校外专家和顾问;上课形式分别是教师讲授、学生讲演、分组讨论、专家顾问现场讲座、实地现场学习调研。注重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随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
  这种多角度交叉式的课程学习方法,目的就是理论讲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在通辽市博物馆的一堂“玉石文化鉴赏与民俗”课良好的效果证明了这种尝试的必要性。事先安排三名同学就不同展品进行准备,并给同学做现场导游讲解。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三名同学先后几次去博物馆参观学习,查找资料,认真准备,现场讲解效果非常好。回到课堂后由授课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讨论,最后形成作业。最后再由授课教师结合同学讨论和作业给予总结和点评。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喜爱,目前已经成为本课程授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利用民族院校优势,将优秀民族文化引入特色实践教学

随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越来越突出民族性和地方性,教育教学改革必须围绕民族地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吸收和传承民族地区文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创建适合本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民族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适合民族地区需要的旅游管理人才,民族文化传统应当作为知识传授、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1】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满足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又要善于利用民族优秀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高尚人格,同时让学生熟悉、热爱所在地民族文化。
  我校位于科尔沁草原腹地,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特色浓厚的民族文化为民俗学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除有以阿古拉旅游区为代表的民俗旅游区,还有以那达慕大会为代表的民俗节庆活动;有以孝庄园文化旅游区的民族文化展台,更有以“8.18”赛马节为代表的特色地方。此外浩如烟海的蒙古民歌长短调、曲艺、舞蹈、餐饮、歌舞、服饰等民俗事项都蕴含着浓厚的地域和民族特色。萨满教、喇嘛教的流传更给民俗课堂的学生们增添了巨大的吸引力和思考空间。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到草原民俗文化景区、各类草原游牧文化收藏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现场教学,使学生对蒙古族特色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特征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探讨民俗文化现象的实践能力。到私人博物馆实践教学,聆听专家的现场讲解,也是深受学生喜欢的实践教学方式之一。在科尔沁鼻烟壶博物馆,学生们系统了解鼻烟壶的历史沿革、壶体材质、制作工艺等情况。数量众多、种类齐全的鼻烟壶藏品,开阔了学生视野,启发了他们关于科尔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在学习宗教信仰民俗内容时,结合草原藏传佛教的历史,把课堂搬到大乐林寺,实地参观学习藏传佛教寺庙文化及覆钵式白塔建筑特点,了解宗教民俗对我区旅游文化的影响。

三、鼓励学生参加授课教师的科研活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独立探究能力

科研为教学提供更深入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经过查找资料或者田野考察发现更丰富的内涵、新的证据、有了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并成为高深知识和高新科学的发源地。其次,科研本身也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渗透着求异创新的精神,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吸收性思维方式,良好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探究能力的人才。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这是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一个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条重要措施。”【2】在科研的过程中,学生得以近距离接受教师的指导,也可以更好地观察、领会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潜移默化受到教师勇于探索和致力于科学研究精神的感染,这都会对学生的思想、精神、甚至未来工作的态度产生影响,教会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方法和勇于探索的热情。
  [1]孟立军.我国民族院校教学与教学管理特殊性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4.(15).
  [2]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崔宁(1974—),内蒙古通辽市人,内蒙古民族大学旅游航空服务学院副教授,历史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及旅游文化。
  内蒙古民族大学 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北极光 2015年9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