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姓氏在统一的中央帝国政权和民族意识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国家化传统。姓氏的文明特质,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中国姓氏的国家化传统。
“炎黄子孙”这一称谓表明了中华民族对自己的人文共祖在血缘和文化上的认同。先秦之时,姓与氏是有严格的区分的,姓用于“明血缘”、“别婚姻”,而氏则用于“分贵贱”。秦灭六国,姓用来“别婚姻”的功能削弱,氏用来“分贵贱”的功能则完全丧失。由此,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统称“姓氏”。
中国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外在符号标志,与中国的国运盛衰,朝代更迭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姓氏国家化传统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门阀制度;改姓与民族姓氏融合;避讳。
一、门阀制度
秦灭汉兴,从西汉末年开始,封建统治者逐渐用法律和制度来规定望族大姓,这便是“门阀制度”。门阀即指封建时代中世代显贵之家。门阀制度的确立,使姓氏又有了贵贱之分,人重新分为三六九等。门阀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发展到顶峰,到隋唐又逐渐衰微。每一朝代的皇室姓氏自然是望族大姓。同时,前朝本朝的权贵公卿,豪门大户也是望族大姓。东汉时,除皇族刘姓外、大姓为外戚樊、郭、阴、马四姓。魏晋南北朝时,定大姓已成为朝廷的惯例。像东晋时期的王、谢、袁、萧四大姓,其中有王导、谢安等著名人物。在唐代,同样有郑、卢、李、崔为四大望族。望族大姓之家在国家中是举足轻重的力量,皇族要靠他们扶持。魏晋南北朝时,国家实行九品中正制,更是把门阀制度推向了极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族子弟轻易加官,从而无所事事。有才华和抱负的平民子弟则只能屈居下位,有志无处施展。
门阀制度导致的姓氏国家化传统实际上是姓氏的重新贵族化,对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起了非常深远的作用,也是导致当时国势软弱的根本原因之一。门阀制度阻塞了寒门子弟入仕之路,扼杀了许多优秀人才。
二、改姓与民族姓氏融合
前朝王族皇族,为避杀身之祸,大多改姓隐居,求得安身立命。这种改姓就大多发生在春秋战国、五代十国等朝代更迭,时代动荡之时。如春秋时宋国被秦、楚、齐所灭,其宗室子孙就以其国号改为宋氏,南唐后主李煜的孙子为逃避北宋王朝的追捕,改以其父邓王的封号为姓“邓”。这种改姓是迫不得已的,是古代姓氏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诸如避祸、畏罪、远兵灾等改姓原因。改姓都是一种潜在的国家化强制手段,也是姓氏变化或增加的原因。历史上,汉族被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时间还相当长,但汉族并未就此衰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数民族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少数民族政权还采取各种措施将他们的文化融合进汉族文化中来。这种融合在姓氏上的表现就是尊炎黄为始祖,改“夷姓”为汉姓。最重要的一次汉化运动是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汉化改革,改汉姓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孝文帝就将自己的姓“拓拔”改为了“元”,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少数民族中也有一部分是前朝王公避祸改为汉姓。“夷姓”改汉姓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对促进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
三、避讳
中国的姓氏的国家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就是避讳。从最初的国讳、圣讳发展到家讳、尊讳、亲讳等等。避讳制度是皇权制度天子至高无上思想的产物,是从西周开始的礼制所兴起的,兴盛于唐宋,明清时更加严格更加严酷。天子的名字是一般人不准随便说的。不仅不能直呼帝王名字,而且与帝王名字相同或同音字也不能用,必须回避和更改,这就是国讳,也称圣讳。如晋文帝司马昭,因此王昭君在晋代就被改为王明君。不光当朝皇帝的名字要避讳,皇帝的父亲、祖父的名字也必须避讳。如唐代为避高祖李渊讳,把陶渊明改为陶泉明。同音字避讳的情况也很多。秦始皇名政,因此正月就被改为端月。汉宣帝名询,因此荀卿就被改为孙卿了。皇家特别规定的一些字也不能用,同样也得避讳,如“龙、天、上、君、帝、皇”等字。清代避讳制度更为严酷,文字狱时有发生。雍正四年,礼部侍郎查嗣庭为江西学官,以“维民所止”为题,被诬为将“雍正”去头,最后落得被屠尸枭首,儿子被杀,子孙流放的结果。另外,孔子的名也必须避讳,因为他被尊为圣人,这也是一种“圣讳”,他的名在古书中大多以“丘”的缺笔形式出现。
发展到后来,又产生了亲讳和尊讳,亲讳主要指子孙讳父、母、祖之名字,而尊讳则是晚辈讳长辈或下属讳上司之名。《红楼梦》中林黛玉为讳其母之名“敏”,就将“敏”写作“密”或用缺笔代之。唐代李贺父亲名晋,他便不能考进士从仕。这些都是亲讳。另外,古代下属会见上级或呈报公文之时,言语书写中必须避免有与上级名字相同的字,甚至与上级父母名字相同字都不能用,这就是尊讳。清代亲讳与尊讳同样发展到了极致,稍有不慎,言语犯讳,就会惹来许多麻烦甚至于招来杀身之祸。
讳制属于封建国家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它们特别体现了宋明以来理学推荐的“三纲五常”的思想原则,成为一种国家传承。清末之后,讳制才逐渐消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姓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国家化传统。它始终与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化传统造就和发展了中国姓氏。反过来,中国姓氏对于国家民族特质的保存、继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王泉根.姓氏谱系与中国文化之根[J].寻根.1994.
[2]王泉根.论姓氏谱系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3]龚嘉镇.华夏民族的姓氏及其文化影响[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
[4]毕珍珍.中国与英语国家姓氏差异初探[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第3期(03):102-102.
北极光 2015年9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