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祖业,父亲也肯定没有留下任何遗产,所以我是穷二代。
等到我懂事的时候十八九岁了,听有见识的老人说:能当上国家干部或者工人老大哥,你吃的、住的就有了着落。这话很有鼓动性,我发奋努力在部队提干了,一个月五十四元(七十年代末)属于高工资,转业后单位分了一间房子不大,住人做饭成为一统,三口之家凑合。
城里人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年终工作总结能发张奖状,那时不兴发奖金,主要以精神鼓励,最多奖给你印了字的搪瓷缸、背心、床单、枕头巾好羡慕人。奖状的末语千篇一律的一句话“特发此状,以资鼓励”。至今我的奖状和证书有一箱子。
我关心的还是房子问题,父母亲在没跟我商量的情况下离开了农村,一拖拉机把坛坛罐罐装了一车,拉来堆满了我单位半个操场。
分房不是按你家人口多少,是按职务高低论资排辈,透明度很强。人有自之知明,你反映也解决不了问题。经请示领导,同意在我住的走廊里临时搭建一间简易房,先把父母安顿下来,再后来在工作上加倍努力,终于有资格分到二室一厅的房子了,高兴得想放鞭炮庆祝。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单位要集资做房,交二万七千元能分一套一百四十六平方米的房子,还有一半的房产权是自己的,好有诱惑力。但钱又成了大问题,对工薪族来说这也不是个小数目,我可没有存款!好在集资款分期上缴能缓解压力,关键时刻妻子企业倒闭,工龄算断补了几千块钱,东拼西凑总算把房款筹齐,我从无产者变成了有产阶级。
后来,组织上要我去一个穷局当局长,是不是一方诸侯?穷庙富方丈,赴任前朋友们对我说。
由亍我上班的地方离住处远了不方便,也开始张罗集资修房。“要发家搞开发,要捞钱地不闲。”这是谁总结的经验之谈。听说单位建房,猛然出现电话增多,请吃频率增多。
行业的潜规则:建筑预算要提出百分之五的信息费放一边是送给建筑方“一把”的,送钱人的招数很多,他们会把利用你的钱变把戏般的送到你手中。
那钱揣在上衣离心脏很近的口袋里发烫,收礼必还礼,反之叫贪,退还个几次又莫名其妙地转了回来。没法,逼着我想了个绝招,在茶庄里集中喝茶,分别将送钱的老板叫来“议事”。我讲三条:一把钱拿走,参与招标公开竞争;二给纪委打电话充公到廉政帐号;三捐赠到特校或养老院。可能是最后一条起了作用,都不愿当不明不白的幕后英雄。起身拿钱讪笑:这钱我先替你保管吧。这道门我堵住了很牢实,从此心里很踏实。
新的住房竣工了,我不得不处理原来的福利房,出售卖了七八万,新房六万五,(2003年)新房装修花了六万,材料自己买节约很多啊。书房是按我设计的,古香古色雅儒味十足,客厅充满现代气息。儿子结婚了,两年后我有了孙子,三代同堂享受天伦之乐。
朋友问:为啥不分开住,时间一长会产生代沟矛盾。这个理我懂。为钱而愁,为房而愁!
现在买套房不是一个钱两个钱能解决的,一个小县城有区域优势的电梯房,均价三千八百元,一百平方就接近四十万,装修也要花同等的资金,往后物业管理每月要几百,算你买不起经后也住不起。
我的话谁信:当了八九年局长没钱买房是捏住鼻子哄眼睛,有人当着面说我浪废了一个官位。
审计局来局里搞任期审计,在财务室发现我有很多捐款明细,数额不大但次数不少,问我是什么原因?过年过节送红包的也有,不收太泼面子,第二天交到财务室去,不好说原由,只当是捐赠。这么多年了收据不少,我一直保留到现在。
编辑 ?刘薇endprint
北极光 2014年4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