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跟着风,来到桐庐
把自己扮成一朵浪花的后裔,把小小的耳朵和眼睛打开,循着风声的漩涡。自河姆古渡出发,向西北——
去富春江,去桐君山。进入到桐庐最美最茂盛的身体里面。
一路寂静,沿着水流,沿着季节。
现在,我已抵达秋天的桐庐。彩虹如桥,江水如练。我忘却生之维艰的忧伤。在钟灵毓秀的桐庐,我是她新来的居民。我效仿范仲淹,赞叹这片土地的奇山异水,把传世名篇《潇洒桐庐郡十咏》一一吟哦。我效仿严子陵,想携妻隐居耕田,垂钓一条江的风流。我也是我自己,一个爱诗爱画的江南女子。
像爱故乡一样,爱桐庐。
“桐庐始建于三国吴黄武四年(公元225年),唐武德四年(621年)升为州府。”我读史书,探寻桐庐每一座山的根基,每一条江的源头。
在小小的地图上,我曾轻轻抚过她每一寸山水的肌肤。富春江,分水江,瑶琳仙境,严子陵钓台,红灯笼乡村家园……现在我将用心去一一寻访。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我想我的前世是桐庐的一朵浪花。今生,我循着风声和花香,又回到桐庐。把左顾右盼的眼神安放在大溪峡、红石湾,期待与另一朵忠贞的浪花相遇。
在月圆的夜晚,长出翅膀飞翔,或者化为一棵桐树,等桐君老人前来,把满山花香酿成一帖慰藉人间的良药。
秋阳照着桐庐,桐庐是一幅最美的山水画。
2.画中,芦茨
漫步,随一阕小令隐入这片土地的静。
破土而立的芦茨,忘记身体里的四季,拾起丢失在路上的从容。油彩里浩荡的风,吹着刚劲的笔力,穿透画布,风情无限延伸。
访问野性的山。吸氧,神清气爽,环佩叮当。
访问古民居。古巷,古桥,宗祠,把围杆一一拍遍。墨迹落入画面,一声声鸟鸣溅起,也是锋芒毕露的。
芦茨,芦茨。
富春江在此拐了一个弯而形成江湾。
可与晚唐诗人方干佐着月光下酒,可读李可染、叶浅予、林语堂泼墨之雄浑。所有的梦境,熏染了故事的跌宕起伏,生命的留白,随芦茨的鸟鸣飞舞。
而我只想做一个鼓掌的人,倚在芦茨土屋的窗口。
听村民拉二胡,吹口琴,看花,观石……画框之外,伟岸的桐树,枝繁叶茂。
容天下之美,在桐庐,在时光的流水里。
鼓角争鸣已远。安静的芦茨,是停歇于晨光的蝶,诗画里的蝶,做着甜梦。
3.清晨,登严子陵钓鱼台有感
晨曦吐露。
从画中的芦茨醒来,高举轻盈的灵魂,拾级而上。
怀古的脚步,一步一步登上钓台。一阕春江花月夜恰好在耳边。想东汉高士一定不会忘记,桐庐茂密的春风倒映在江中的娇媚。范仲淹以“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来敬仰。
一根钓竿不与俗世争锋,士气却盖过了一个又一个朝代。
不事王侯,草根诞生的风雅,隐于一条抬高的腿中。
而今,我眼前的钓鱼台更像一面明镜,任后人前来问隐,听泉。无欲者骨骼清奇,面容清秀。一阵清风,我欲化身为莲,吐露饱满的莲子。
有幸生活在严子陵的故乡,浙江余姚,我倍感骄傲。
我去单位走的一条路叫子陵路,也胸怀浩然。
而今,我身在钓台,思接千载,浮想联翩。愿身体里的河流干净澄澈,迎来芳草斜阳。不风吹草动,不随波逐流。愿身边无卑躬屈膝,无见风使舵之人。
岁月峥嵘,大道从容。
4.在药祖圣地桐君山,爱上人间
山水悠长,一条江,养心在桐庐。
桐树,桐君老人,桐君山,桐庐县。
人因树得名,山因人得名,县因山得名。名与人融合,山与树相依。
桐君山有桐君庙,睢阳公庙,白塔,四望亭,凤凰亭,竞秀阁……现在我一一拜访。
感谢一座山给了人间一剂良方,桐君老人留下的《桐君采药录》。
有黄帝时的气度。
药谱是完整的,草木有心,治人间疾苦。
药香以仙人精气,煎以高山流水。不断复制自己,编辑着像青螺髻似的一座山。
桐树开出的花,是画家调好的油彩。大地这张画布,最迷桐庐一角。不是抽象的技法,印象派的构思。而是水墨生动,笔法灵巧。
狼毫的章节派生出壮阔的波澜。
现在一座山上全是药膳的气味,似蜂蝶萦绕,把欢笑植入桐庐的骨髓和肌理。
现在安康归登山者所有,我亦爱上这样的人间。没有雾霾,没有污染。
有不可多得之美。
5.在圆通禅寺,听禅
佛殿巍峨,盘坐山谷。
拢翠的一个女子,是你还是我,以江南般的婉约,居于圆通。闻禅的寺,从唐代贞观八年走来。
沿途梵音袅袅,香火缭绕,寺庙被誉为佛教胜地,浙西普陀。
虔诚地走入寺里,我感觉自己的身体是一派沃野,不再有荒草,更不是废墟。
心懸清静。“圆通禅寺”,四个汉字,意达理顺,给我启迪。
春雷和秋雨贯穿而去。风吹禅意,落地无声。
我双手合十,任由佛引领,用慈悲缝补人生的缺憾。
也默默地在身体里筑一条理想的通途。钟声四起,木鱼声声,任路边的狗尾巴草摇曳出诗情。
而后在经声里打坐,关心人间疾苦。在桐庐,山有骨,水有魂,每一记钟声里都有辽阔而悠长的禅意。
明月朗照,时光安详。刀剑早已消隐于江湖。
我悄悄返回,听晨钟暮鼓。
在内心波涛万里的水上,建一座静心的庙宇。
6.寻访白云源
这刻,水在飞奔,心也在飞奔,向着白云源——
月光抛下吻痕,一潭一潭涟漪荡漾。
风撩起千万只小白鸽,站在画框里的桐庐,美轮美奂。
雪衣裹紧,溪水抱成一团。意气风发,随着山势,每一曲、每一折都形成飞瀑跌泉。
那飞泻之势,那决绝之意,并非一念之有。溪水越过绝壁,灵魂的根留下,直到融入一座山的血脉。
以水为镜,根在天空,画布上的白云。没有人时,风轻轻吹过。
而现在这里是喧闹的,很多人前来仰望白云,前来嗅一嗅桐庐的豪迈和奔放。
人们要用山之精气喂养灵魂。
我也在其中,怀谦卑之心。一步一步登高,倾听瀑水与花香的交谈。任扑面而来隆长的光阴。
折叠的秋光,被徐徐打开。白云的源头,被用心者一一指认。众生的孤独也被群山之神抚慰。在桐庐,一座山还在生长。水之上,云之下。
我仰头,任胸口垒起丘壑。
杂树生花,溪水叮咚,安然于大地。
7.龙门湾,今夕何夕
一湾天然,于富春江的怀抱。
我循着“一夜鸬鹚滩上泊,晓烟啼彻画眉声”的诗句进入。峡谷,平湖,孤屿,悬崖,瀑布,奇松。一一都视为知己。
水的深处,岩石侧身而起。五彩的霞光,正好一脚下去,踏响历史的厚重,启开历史的画面。
游一抹寂静。
然空气里还有刘秀、范仲淹、苏东坡的笑声,流水里还有谢灵运、李白、陆游、李清照的倒影。时光交融,古今更替。
我欲与古代的名人雅士一一握手,谈笑风生。
在桐庐,在龙门湾。流水低吟,季节葱茏。一场场花事,紧锣密鼓。
我一次次迎著鸟的叫声而去。
桨声窈窕,修长的水声,在浓墨重彩的画布里,观鸬鹚灵巧捕鱼;夜晚则打开农家小窗,望渔火星星点点,万物静默如谜,隐约有渔歌远来。
青山如黛,江水如练。
太平盛世,人在桐庐画中游,忘了今夕何夕。
8.瑶琳仙境,诗意的名片
瑰丽多姿,石骨嶙峋。
像一把利凿,地下水不休止地雕刻,把毫无逊色的岩石变成了娇艳的丽石。每一凿的胸襟,比时间辽阔。
“瑶琳洞,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洞口阔二丈许,梯级而下五丈余,有崖、有地、有潭、有穴;壁有五彩,状若云霞锦绮;泉有八音声若多鼓琴笙;人语犬声,可惊可怪。盖神仙游集之所也……”清朝乾隆《桐庐县志》早有记载。
瑶琳,你手里是一支狼毫,纵情一跃,光阴里的波澜。仙境,以泼墨之势,在那张万古的宣上书写:幽,深,奇,秀。
烟岚缭绕,影影绰绰,变幻莫测。
“仙女聚会”“狮象迎宾”“广寒舞台”“海狮接水”恣意的美,喷薄的想象,海阔天空。
一张桐庐最诗情画意的名片。
不问朝野,不问红尘,兀自灿烂。
没有一滴泉水是老气横秋的,没有一块石头是慵懒的。野心之美,任性蹁跹。
当我进入仙境,钟乳石的体温正好与我吻合。
不淡沧桑,不说命运趔趄。
总有一束光来认领我,借我一个蓬莱。漫天的雾霾,暗藏的刀锋远离。我体内的灯火也敞亮,我就是果实累累的秋天。
我在桐庐最美的画里。
9.在江山,幻化成第四爿石
在浙西南门户,在江郎山——
壮丽与伟岸,聚日月之精华,接纳远来的云朵。
我只想依附于你的清奇。跟着岚烟走近群山苍莽,林木叠翠。走进三爿石的传说。
三爿石。一爿听流水,一爿怀佛意,一爿用露水擦亮一座山的履历。
峰刃上的阳光穿越鸟鸣和炊烟,应和民谣。
遍野长满草木,一株美好,一株敬畏,一株带着神意,皆怀美德。
三爿石,前世的三个江姓男子,通灵,涅槃。
三爿石,壁立万仞,奔涌着血。
三爿石,百步云梯,盘旋着惊险的诗意。
抛开命运的漩涡,无视人间的雾霾。
傲视群雄,像三把刀砍斧劈的钥匙。三爿石是江郎山的坐标,是雄者写下的豪放词,名扬四海。
暗香浮动于此,从“川”字形的造型里传出:
“远离喧嚣,世界就安静了;守着清风,人间就万般美好……”以神的口吻,下一场新鲜的雨。
“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寻不可干。正直相扶无倚傍,撑持天地与人看。”以自然和理性横扫脚底的阴影。天赐的礼物,这方世界自然遗产。
风吹头顶,心无忧伤。我愿以高挑的语言揽紧江山。口吐一瓣桃花,幻化成一爿青石。与三爿山为邻,在青山绿水的窈窕里。
10.掬一捧月光湖的波光
在太阳山下——
有岛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数的水滴长成一面镜子。
一个城在波光里折射日新月异。
抽丝织锦,每滴水妖娆着美丽的神话。水草蓬勃翠绿,古色古香从青铜编钟里冒出来。每一个日子都是新生。秋天,一面湖倒映果实和牧歌。
湖水盛下二十四个节气和碗窑遗址。白鹭在画里飞来飞去,银鱼在画里游来游去。一只扁舟唤来渔人,在画里幸福着。
月亮湖你是一个美人。落日安详,星星落进怀里。
我爱你细小的暖,爱你的自由、娴静和闲适。
多少马蹄、车辙已远去。陪伴你的石壁寺,千岩洞,深渡祠堂神韵依旧。
温婉的风景摇曳,光阴浮出水面,月亮湖又如被岁月磨亮出一面铜镜。
吉光片羽,怀抱沧桑的细枝末节。
月光下,湖水的三弦琴在轻轻演奏。一面湖经历了多少疼痛才能成为自己,而湖水又有过怎样的碰撞和撕裂,才拥有自己宁静的心和翅膀。
就像江山,回首她的过往,曾有战争,曾是苦难。而今花影绰绰,在盛世安好里入梦。
月亮湖,你洞悉生命的意义。
你的敞开、圆满,你的胸怀、气度,让江山骄傲。
有幸一睹你神秘的芳容。今夜,我不言孤独。洗手焚香,把你写进一首诗里。
11.有一种生活叫廿八古都
时光安详——
囤积了鸟鸣和红灯笼。粉墙高耸,瓦屋飞檐,腼腆的木门。
廿八古都,养在深闺人不识,枫溪水自北向南穿镇而过。
依山傍水,缘溪而建。一个古镇,在深秋,怀抱历史的神秘。是历代的屯兵扎营之所,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三省边境曾经最繁华的商埠……
古朴恢弘的气息,沿着石板路蜿蜒而来,穿过狭长幽深的弄堂。
自明清迄今。
仿佛淳朴干净的油画。画里的古旧什物,日复一日,呼吸的却是新鲜空气。
浙式,闽式,赣式,皖式建筑物,伫立在珠坡石桥边。文昌宫,东岳宫,万寿宫亦保存完好,布局巧妙。
小院里,晾晒着红豆,糯米,番薯粉。放置着水缸,柴堆,柳条筐。140多个姓氏,10多种方言萦绕一起,酿制出廿八都的与众不同。
秋虫呢喃,青苔和蘑菇直起身子,孩子们在阳光下嘻笑奔跑。
麻糍,粽子,铜锣糕,还有砂锅慢慢炖着的豆腐,递上一份闲适。穿过巷子,又遇上对山歌,跳民舞,闹花灯,踩高跷,滑石头……
花样繁多,各种民间技艺。
风土人情,在时光的指缝里生长。廿八都,一个鲜活的历史文化边镇。我把自己镶嵌在木格窗古色古香的画框里,久久不愿离去。
文学港 2019年1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