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芒种:茶神别来无恙

时间:2023/11/9 作者: 文学港 热度: 14066
  

  一候螳螂生;

  二候鹏始鸣;

  三候反舌无声。

  茶神别来无恙?

  ——题记

  我总是告诫他人要慢生活,并时时警示自己非慢不可。然而春季里的茶人,确乎是慢不下来的。即便别春入夏了,但茶事依旧繁盛,我们这些骨髓里都渗透着茶汁的痴人,哪里会呼吸着小步舞曲节奏的茶气而心静如水呢?何况此刻我们进入的,又是一个名叫“芒种”的节气。芒种芒种,那可是暗合着一个“忙”字的啊。

  古人以为,芒种就是稻麦,那意思就是这么对着农人们喊:快去田里吧,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我们江南,这会儿,就将进入黄梅时节了。从前的农民,这时节是苦得要命的。“芒种忙两头,忙收又忙种”。你问忙到什么程度?有个比喻,亲家在田陌上见面了,连个招呼也不打——没时间也没力气。收工回来的农民累得连路都走不动了: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

  田里的稻麦要上心,山上的茶园也要上心啊。种茶人有几个节气特别讲究,那便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芒种之后气温更高,雨量增大,阳气接近鼎盛,梅子也已成熟,茶叶的绿色逐渐加深,夏茶的生长接近鼎盛。芒种后夏至前采摘的茶叶叫芒种茶,此时的茶味浓而不涩,饮后令人阳气上行而头脑清净,截取的是朝气蓬勃向上的盛夏正能量。

  想象中,那芒种的茶园,那个自成体系的大千世界,是一定忙得像个迪斯尼乐园的吧。这个节气,被前人总结成了两动一静。一候螳螂生,那是螳螂在热烈行动,螳螂的荷尔蒙经过去年深秋的凝聚升华,结成仔卵,如今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螳螂古人称为天马,举着两片大刀,煞是威风凛凛,故又称为杀虫。我所知道的有个故事是从“黑猫警长”那儿来的,说的是一对螳螂恋人,新婚当夜新郎被害,破了半天案,原来是那雄的自愿让雌的吃了,这就是伟大的爱情。我倒不担心螳螂在茶园被吃或吃茶,茶园有茶园的害虫,但没听说那害虫中有螳螂。而且这种有点凶相的草虫,古希腊人却有别样的善意的解释。螳螂直立,鼓着双眼,前腿并举,形似祈祷,犹如教堂里的先知者、预言者。我曾经在茶园中看到过许多昆虫的忙碌,有蝴蝶还有蜻蜓,也看到过甲虫,但我真的没有看到过螳螂。试想在芒种时节,这些有预知能力的小螳螂们出生在有机茶园的泽草中,那螳螂与白黄茶芽配套构图,会构成一幅怎么样生气勃勃而又奇门遁甲般的场景呢?

  芒种节气,二候鹏始鸣,鹏就是博劳鸟,也就是伯劳鸟,那也动静特大的一种飞禽。我知道的伯劳鸟是诗情画意的鸟,那位写过“慈母手中线”的唐代德清老乡孟郊,写过关于伯劳的诗句《临池曲》:“池中春蒲叶如带,紫菱成角莲子大。罗裙蝉鬓倚迎风,双双伯劳飞向东。”说双双伯劳,是因为伯劳鸟夫妻恩爱,生活和谐,公的打拼在外,有什么全给妻儿,我们汉语中有个伤感的词儿叫劳燕分飞,里面那个“劳”字儿就是伯劳,说的正是情侣分手可惜。

  芒种节气,茶蓬在阳崖阴林中生长,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感阴而鸣,想象中的伯劳,是会一阵轻风般掠过茶坡的鸟儿啊。

  继螳螂与伯劳之后,便是那静如处子第三候的反舌无声了。什么是反舌呢?有人认为就是百舌鸟,也就是乌鸫鸟。许慎注《淮南子》时提到过反舌,说:“五月阳气盛于上,微阴起于下,百舌无阴,故无声也。”

  在飞禽的范畴中讨论反舌倒也有趣,不过也有古代大学问家将反舌理解为“虾蟆”的,蔡文姬的父亲东汉的蔡邕就认为反舌是虾蟆,也就是青蛙蟾蜍之类。茶园中可能会有癞蛤蟆吗?我想也是会有的。但是不能够放那么多的化肥和农药,否则将遍地死蛙。总之,为了安全起见,我感觉反舌还是选择飞鸟更合适。

  梅子黄时雨,茶事何许多,芒种时节,选择了冒雨去浙中的磐安,重访玉山古茶场。上茶场前先去了茶山台地,看了此地的茶,就明白为什么从前有茶树上可以放一个小孩子的说法了。因为这树种植得十分密集,机械化采摘使茶叶面平整如床,老实说,不但完全可以放一个小孩子,放一个苗条姑娘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由想起当年写“茶人三部曲”找茶叶资料,竟然找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初的一则资料,说的是某农场发明了密植法,这种密植法,应该就是我此刻看到的茶园的种植法吧。

  有趣的是我还看到了插在茶园中的黄色粘虫板,在小雨中被淋得闪闪发光。茶园的主人说,他们粘住过不少东西,还曾经粘住了三只猫头鹰,其中有一只,现在还养在茶场里。

  茶园虽好,我想看的还是玉山古茶场。差不多十年前,浙江磐安文化局几位领导专程来杭,向我介绍了磐安茶文化的一些基本情况,其中着重地讲述了磐安玉山古茶场的情况,在初初阅读了玉山古茶场的基本资料之后,我的注意力却被玉山古茶场的另一个茶文化视角吸引,那就是在玉山古茶场的全部历史呈现中渗透着的道家与茶的关系。

  古茶场庙位于磐安马塘村茶场山下,为清乾隆年间集资修建,分为茶场庙、茶场管理房和茶场三大部分,结构保存完好,建筑面积达1500多平方米,专家称,磐安古茶场庙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建筑领域的空白,这对研究我国古代茶业发展、茶叶文化乃至古代市场建筑艺术均具有重要价值。专家们认为,这种具有市场功能的古建筑在国内十分罕见,堪称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块“活化石”。

  据史料记载,这座古茶场最早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现存建筑是清乾隆年间重修的,整个建筑按照交易市场布局,厢房住人,储物,正楼品茶,交易,实际上它就是古代的一个茶叶大超市,一个民间由茶而生发的文化与经济的狂欢之地。说到玉山古茶场历史上茶市交易的繁盛,还有一个特别可以说明问题的民间故事。说的是因为古茶场的茶名声太大了,惊动了阴曹地府,原来鬼也是喜欢喝茶的。人死后到了奈何桥,守桥的牛头马面们上来就给新鬼上一碗茶,当然你若聪明你就不能喝,因为这是一道迷魂汤,你若喝了,前尘往事就会忘得一干二净。鬼要喝茶,光天化日之下不敢出来买茶,夜里出行,就拿着鬼币到茶场来买茶。一开始人分不出人鬼,茶商们就想出了一个招,一到夜里有人来买茶,就先敲一下镗锣。如果是人,镗锣自然会响,如果是鬼,镗锣便任你怎么敲,也无声沉默了。

  据传说,玉山古茶场起始于晋代。在玉山的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姓许名逊的人,为一道士,游历至玉山,至唐,这一带的茶叶便被称为“婺州东白”而名声大震,成为贡茶。玉山的玉峰山下也自然地形成了茶叶交易场所,也即古茶场,而许逊也被民间尊为“真君大帝”,作为当地之“茶神”。

  从晋代开始的道家与茶的结合,虽为传说,但民间口口相传,代代因袭,且见于土著宗谱,亦不失历史之符合逻辑的推理,从此开启了玉山古茶场的茶文化长河。至唐,为茶圣陆羽钦定的婺州东白名茶声名遐迩,轰轰烈烈传之于宋;至宋,茶场有了专门的官方管理机构,施行茶榷,亦被称之为茶纲,古茶场也就成了官茶场。有明一代,此地又设置了“巡检司”,对茶场进行管理(也有人认为宋代此处就有了“巡检司”);清代,交易早就已经从单纯的茶市发展为粮、药、茶市,从原初的经济行为综合为中国庙会式的人文景观了。民国以降,古茶场衰落,直至本世纪初年以来,重新挖掘整修面世。

  我们目前可以看到的古茶场,坐东北朝西南,包括了茶场庙、茶场管理用房和茶场三大部分,共占地近三千平方米,现存的建筑为清乾隆辛丑年(1781)修。近年来,省市领导各级政府对玉山古茶场给予了充分的重视,2006年当地人民政府经省政府拨款又对茶场整修一次。进入2013年的古茶场,正在进行博物馆的建设。

  茶场庙虽然不大,但却是古茶场的灵魂部分,因为此庙正是为了传说中的茶神许逊——真君大帝而建,由庙而市而纲而巡检。目前的茶场庙,占地近二百平方米,由牌坊式的门楼、天井和庙宇所构成。

  从发生学的原理来看,一事物在孕育产生时的形态,将基本决定它以后的发展形态,正因为在历代的口口相传中,磐安的茶最早是因为与道士许逊发生关系才茂盛繁衍开来,也因为有了关于许逊的真君大帝崇拜,才有了后来的玉山古茶场。因此,茶与道家文化间的关系和以后的发展走向,就在最初的形态中产生了。

  说到许逊,今天好像知名度并不算太高,但有一句中国的成语,天下人尽知,叫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成语词典上看,典出汉淮南王刘安举家升天的传说。但这句成语另有一个出处,正是来自许逊,相传许逊活到136岁时,八月朔日,有仙人自天而降,并宣称:“奉玉皇之召,授子九州太史高明大使。”意思就是说玉皇已下旨,要许逊去天上任职了。果然在八月望日,许逊“举家四十二口拔宅升天,鸡犬随之”,在江西南昌西山得道。

  

  而在道教中,许逊则是大名鼎鼎的天师级人物。道教有四大天师,他们分别是东汉的张道陵,东晋的葛洪,金末元初的丘处机,还有就是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东晋的许逊。

  许逊,(239-374),字敬之,是晋代著名的治水名家和著名的道师。他的祖籍是在河南的汝南。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父亲许肃避地来到南昌。到了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许逊出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里村。据说许逊是天人感应后的结胎,他的母亲因为感风珠随腹而生下了他。许逊生而颖悟,姿容秀伟,少小通束,与物无忤,是个神童。五岁入学读书,十岁知经书大意,当他长成一位英俊少年之后,有一次外出打猎,曾经猎射了一鹿,那小鹿坠地之后,鹿母犹回顾舐之,这一刻深深地感动了许逊的心。从此,他遂弃弓矢,立志为学,终于精通了经、史、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术。

  我们知道,许逊所处的晋代尚无科举,布衣百姓要当官有一条途径,就是群众推选,许逊就曾经两次被乡人推举孝廉,但他却都坚持不受。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许逊终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以推辞”,前往四川就任旌阳县令,时年四十二岁。在任10年,居官清正,去贪鄙,减刑法,重教化,使旌阳人民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有一年瘟疫流行,许逊用秘方救治病人,求医者日以千计。邻县人民仰慕他的德政,纷纷迁入旌阳,以致人口大增。后来,他预感到天下就要大乱,乃弃官东归,遨迹江湖,寻求至道。当许逊挂冠东归时,旌阳人民为他立祠塑像,不少人跋涉千里,在许逊的宅居旁定居,改姓为许。

  传说许逊访求名山圣地,最后选定南昌城西的逍遥山(今日南昌西山)下的桐园作为隐居修道之地。此地被后世尊称为“万寿宫”。相传农历正月二十七日是许真君诞辰,为每年小朝;宁康二年(374)逝世的,活了136岁,那就近乎于神仙的年龄了。东晋朝廷为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改为德阳。族孙和乡人为了纪念他,在桐园故宅建立许仙祠(玉隆万寿宫的前身),将他逝世之日定为升仙日。

  许逊的道家思想之所以在本土中国能够源远流长,我以为极为重要的一条,便是许逊在他的教义中,融摄了儒道两家思想,以忠、孝、仁、慈、忍、慎、勤、俭八字教化乡里,因而影响深远。

  许逊主张“上士非必入山,绝人事,去妻子,入旷野,舍荣华,而谓之服炼。服炼心性,心明气达,孝弟不亏,与山泽之臞童者异”。“修忠孝净明之道,以改造人心,使不忠不孝之人,去妄存真,则四海归太平,君安民阜,成天下之功”。

  许逊的思想调和了儒道之间的关系,反映出孝悌楷模的典型,符合了社会道德和皇朝的需要,在特殊的时代环境下,配合朝廷政策,三教思想,以及异族统治。从晋迄今一千七百年间,民间逐渐形成以忠孝为核心的许逊信仰,其间兴衰起伏,曾出现一些睿智的道士,支持、肯定或合理化其信仰,使许逊信仰,终于逐渐扩大为地域性的信仰集团。在道教讲究符箓、科教的正一派与出家修真的全真派之外,许逊信仰独树一格,形成道教的“净明道”。净明道是道教正一道的一大传统宗派,宋、元年间在南昌西山兴起,全称“净明忠孝道”。许逊本人则成为“净明道”派的创始人,北宋徽宗赐其号为“神功妙济真君”,人称许旌阳,或许真君。

  我们现在特别想要知道的是,许逊究竟有没有到过浙中磐安玉山的大山?

  传说中的许逊有两个好朋友,分别叫吴猛和郭璞,现在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里,陪着许逊的塑像,就有他们二位的塑像。26岁时许逊就跟随着西安的吴猛学道,又与文学家兼地理学家郭璞为友,吟诗作赋。据说当年许逊就是与郭璞接伴而行下的江南。史书记载,郭璞确实到过浙江的许多地方,其人在民间名气比许逊还大,那是因为郭璞能看风水,据说今天的温州城址就是他看风水看来的,所以温州有郭公山。温州又叫鹿城,是鹿看中的地方。巧合的是这和许逊因鹿悟道相契。

  虽然史书并无记载许逊来过磐安,但也不能就此断定许逊没有来过此地。至少我们还不能解释,同样是四大天师,同样是东晋人氏,为什么身处江南的葛洪没有成为当地的偶像崇拜,他的从祖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离位于浙中的玉山不远,当地甚至还有不少葛洪的传说,为什么他没有成为东君大帝的人选。何以,偏偏是江西人许逊成为玉山保护神的不二人选呢?

  我们不妨从一个流布在磐安玉山的民间传说开始:晋代有一年,玉山人种了许多茶,因地处偏僻,信息阻滞,又缺乏加工炒制技术,采下的茶叶卖不出去,万般无奈之下,许多人把茶叶烧了,忍痛把茶树砍了……正当此时,许逊道长云游而至,见玉山百姓把茶叶烧了,把茶树砍了,惊问其故。百姓见其人仙风道骨,神清气爽,知非等闲之辈,即把原委告诉了他。许逊仔细验看了百姓们的茶叶,又攀上茶山去看百姓们的茶树,到其他地方查看,并仔细品尝了此地的茶叶。而后,他召集百姓,向他们宣讲茶叶的功能与制炒工艺。他说,玉山是个好地方,很适宜茶树生长,你们的茶叶内质很好,但你们不懂制茶技艺,粗制滥造,外观太差,也影响了茶的内质,一个秀外慧中的窈窕美女,就这样被糟蹋成乱头粗服的丑妇了。

  茶农们茅塞顿开,央求许逊道长为他们传授茶叶的采制技艺,沟通销售渠道,而许逊则为茶农们艰难的生存而深深不安,他决心帮助他们一把。他住下来了,亲自教百姓们采茶,手把手地传授炒制技术。玉山茶农得其传授的茶叶精制之法,终于把好茶叶做好出来了。许逊见事已做成,便重新游仙于天下山水之间,还让他的道徒们带上一批茶叶,作为样品,走到哪里,就把玉山的茶叶宣传到哪里。据说当时刚好碰上疫病流行,许逊和他的徒弟们把玉山的茶叶煮作大桶的茶汤赐人,竟把当地的疫病遏止,并终于治好了。这一来,到玉山买茶的客商纷至沓来,玉山的茶叶声名远播,再不愁卖不出去了,玉山茶农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了。

  据说,被许逊在制作和营销上全面改造升级的玉山茶,就是后来陆羽《茶经》中榜上有名的“婺州东白”,此茶直到今天依然大名鼎鼎,玉山百姓感谢造福一方的许逊,便奉其为“真君大帝”,世代祀之。

  蒙蒙细雨中,站在古茶场前,想起当年走进古茶场,探寻茶与信仰的那些故事。周围的一切都在急剧变化,围绕古茶场的时尚现代建筑正在紧锣密鼓赶工中,而茶神塑像依旧,并不抢眼的不大的神龛中,真人一如既往地安静地肃穆着,一看就是一尊地方工匠们制作的塑像,看上去也不像个道人,倒是玉皇大帝这个系统组织里的,中国古代朝廷官员的形象,披着一块红绸披风,更多的是儒者风范。

  七年过去了,芒种时节再访浙中茶事,茶神别来无恙?思忖起来,人与茶的关系,实在是意味深长。

  文学港 2014年3期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