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童话里的故事,让儿时的我对幸福有了一些模糊的理解:1.幸福来之不易,必是经历坎坷之后争取来的;2.幸福是属于相爱的伴侣;3.幸福是生命达到某一个点之后长存的一种状态。
于是,在快乐的童年里,虽然没有去深刻地思考我的生活是否幸福,但在我潜意识里,幸福似乎与当时的我无关。我总是在盼望着,盼望着下课,盼望着放学,然后盼望着一个个的假期,盼望着毕业……或许,中考填报技校志愿,也夹杂着迫不及待想长大的因素吧。
终于,我参加了工作,恋爱了,结婚了,当妈妈了。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这个社会突然很强调“幸福”,什么“最具幸福感城市”评比、“幸福指数”调查,与幸福相关的新名词一夜之间钻进了每个人的生活,甚至上升到“国民幸福总值”并简称GNH,大有与GDP并驾齐驱之势。大街小巷、电视电影,到处充斥着与“幸福”有关的话题,《幸福像花儿一样》、《守望幸福》、《幸福还有多远》……在充实百姓的娱乐生活的同时,也成就了一批明星。那么多的“幸福”,让你不得不去思考:我幸福吗?
是的,我幸福吗?这么重要的问题,我怎么忽视了N年了,这可是我儿时久久期待的事情,按道理,我现在已经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你看,有房有车生活富足,老公谈不上事业有成却也积极上进偶尔也宠宠你,女儿乖巧可爱成绩不赖还算贴心。虽然不能算是王子和公主的“幸福生活”,但这辈子再要变得更幸福些,似乎也没有扩展想象的空间了。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名言告诉世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想我的家庭就是这么芸芸众生中雷同的一个吧,繁琐的家务让我经常烦躁郁闷,要相伴一生的人越来越觉心无灵犀,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女儿渐有叛逆和撒谎的苗头。但看着她背负的学业和期望不知该怎样教导才不致有过。这时候猛然有个声音问我:你幸福吗?我无法脱口而出,我无法肯定,却也找不出可以否定的充分理由。
那么,什么是幸福,是我对幸福的期望值有所偏颇还是理解有误。我想起教育女儿用的话,不懂可以查字典、查网上的资料。于是三十年后,我又复习(其实记忆中从来没有准确地学习)了小学时应该掌握的词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解释为“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百度“幸福”的定义,解释有:个人由于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满足;人感知自己的需要、条件和活动趋向和谐的生活状态;人对生活的满意感、和谐感。由此可知,幸福是用来形容生活的状态、感受,是一种美好的、愉悦的感觉。但权威没有明确地告诉我它是属于瞬间的抑或是持久的,所以我仍无法确定,我是否拥有它。
直到有一天,早春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户更显得春寒料峭,房间里暖暖的空调软软的被窝渐渐舒缓着我小腹的疼痛。老公提着暖壶给床头柜上的水杯续了热水,顺手掖了掖我的被角“要不要再充个热水袋”,昏暗的灯光下,他的脸一如平常,没有分外的关切,但刹那间我的心里却流过一种暖暖的舒服的感觉。接下来,隔着门,隐隐约约听着隔壁女儿房间断断续续父女的对话,女儿柔柔地嗔怪爸爸的读音不准,害她默写词语写错;爸爸低着嗓门却啰嗦地一遍遍催着女儿理好书包、赶紧洗漱、快点上床,而这些声音,都渐渐地离我远去……
早上醒来,雨后的清晨格外的清新,一夜的沉睡更让我神清气爽,如同往常,我忙碌地准备着女儿的早餐,但这一刻的心境,却不是那么的浮躁。打着鸡蛋,我的思绪捕捉着幸福,就是那种暖暖的、舒服的感觉。它是儿时母亲无数次地为我掖实被角留住每一丝温暖,是少年时父亲为我打点包扎出门远读的行装;它是无需在风雨中飘泊奔走的安逸,是安顿劳累和失意时宁静的港湾;它是丈夫的大包大揽,是妻子的细细叮咛;它是儿子长得比你高,是女儿揽着你的腰;它是上司的宽容,是同事的帮助;它是朋友的理解,是知己的倾听……
幸福不喜欢按常理出牌。它不一定是满汉全席上的燕窝鱼翅,却可能是贫贱夫妻共享的一碗热粥;也不一定是奔驰车队接来的新娘脸上的娇美笑靥,却可能是青涩少女偶遇心仪男生时一脸羞涩的喜悦,或许它不属于公园里热恋相拥青年男女,但它肯定伴随着在小河边牵手漫步的华发夫妇;没有经历过坎坷,从容淡定的生活不会觉得幸福;没有刻苦地奋斗,成功在握品尝不出幸福;因为曾在风雨中疾行,才会觉得享受着小屋的温暖好幸福;摆脱住院部浓郁的消毒水味,才觉得拥有健康是多么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瞬间就可以产生的反应,很多东西都可以烘托它,但它也许只需要一点点,一朵花、一个眼神甚至一只小拳头,都能把它带到你的身边,当然,你是否接收,它不强求。
一只小狗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
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尖上啊。”
于是小狗每天都试图咬自己的尾巴,想把尾巴尖上的幸福抓到手。可是无论它怎么努力也不能成功。
小狗气恼地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我总是追不到我的幸福呢?”
妈妈会心地笑了笑:“宝贝,只要你抬起头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
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我讲了这个“幸福一直跟着你”的小故事,如我所料,女儿的反应淡淡的,这的确是个不太好笑的故事。或许,几十年后,她会想起这个故事,并把它讲给她的孩子听。
文学港 2009年4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