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重读名作有感

时间:2007/5/23 作者: 羊坊 热度: 78298

  近来,一个青年教师委托我替他修订一下他写好的唐代韩愈的著名散文《送孟东野序》的评析文字。为此我便得以重读这篇名文,有关解读分析的话这里不说了,仅集中谈两点新的感悟吧:
  
  其一,让我联想到人才问题。透过较为含蓄曲折的笔触,不难发现,该作的要害就是提出了唐王朝的人才问题。矛头所向是批评唐王朝最高统治者的轻视寒门不重人才。
  
  文章虽以送别和劝慰友人为“由头”,却摒弃了一般送别之作的的鼓励、祝愿或惆怅惜别之类,而是由物及人层层深入地阐明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基本观点。
  
  比如,该文首先肯定了三代到秦汉的一些贤哲都是善鸣者,然后指出魏晋以后的“鸣”者的水平却“不及于古”,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特别提出当时的孟郊、李翱和张藉几位,本来都是善鸣者(“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可他们却处境窘迫怀才不迂。于是作者又发出“不知老天到底让他们为国之盛而颂鸣呢,还是为己之苦而哀鸣呢?”的疑问。其实这“问”乃虚晃一招,那真正的用意在于影射唐王朝统治者的压制人才。至于后文的“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的“解释”我窃以为不过是搪塞视听罢了。
  
  再者,如果青年朋友对当时豪族势力(世袭大地主)操纵的人事状况有所了解的话、如果对韩愈本人坎坷仕途和由此积存的内心苦闷矛盾也有所了解的话,那么便更能感悟到作者所以反复强调“不平则鸣”的本身就是对大唐王朝不公平的“人事”而发的牢骚和吐的怨气!
  
  斯人斯作已历时1300多年了,可韩翁所提出的人才问题于今仍然颇有现实意义。笔者以为为顺利构建和谐社会强国富民,有两个层面上的人才必须选择好:一是领导层面,二是专业层面(包括管理专业人才)。就前者而言,对少数身居高位而偏又贪污腐化损公肥己者,固然必须绳之以法;就是对那些不学无术成天只知逢迎上司者的“软官”和有干劲没水平凭经验吃老本的“笨官”们,难道不也应尽快给他们“换”个位置吗?至于后者,据笔者所知,于今我们需要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各种专门人才,特别是一些既懂得基础理论又有具体操作能力的中层技术人员。时代不同了,笔者坚信,韩翁和我们大家所期望的人才辈出、唯才是举、人尽其才的理想局面迟早会出现的!
  
  其二,大家知道,韩翁本笃信“儒学”,他甚至自诩为“道统”(指一脉相承的儒家思想学说)的正宗继承与传播者。但尤为可贵的是他同时又主张各家各派之间应该“多元互补”。比如在该作里,他就对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都给予了实事求是地肯定。他说咎陶、禹、夔、周公、诸子、屈原、孙武和李斯等都是善鸣者(见原文第二段),意思是说他们的学说与主张都有着值得肯定之处。
  
  韩翁此种博学兼容的精神。于今对我们建设多元复合的和谐文化亦颇具借鉴意义。知识信息时代,社会文明日新月异,多元互补、复合相生的现象触目可见。因此奉劝青年朋友们无论求学创业还是做人做事,都应强化包容意识与和谐理念,于不断进取提高之中完善自我服务社会。
  
  还有一点不能不提,即古代之“赠序”本属散文随笔之类(从其渊源上看,乃由赠诗演变而来),多写惜别、祝愿等内容,然本文却装进了“论说”的内容,作者凭着奇妙谐美又不失恰宜的想象和曲笔反语的恰切使用,成就了一篇文学色彩很浓的论文(甚至可说是杂文)。鉴此斯作本身不亦颇具复合创新之长了吗?
 
  贤士笔下有佳篇
 
  方孝孺(1357――1403)元末明初人。字希直,浙江台州宁海人,因其书斋名曰“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幼时家庭生活优裕。其父方克勤曾任济宁知府,善理民政。他儿时家教既好,少年时代他又拜明初名儒宋濂为师,学成之后曾先后二次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并授予汉中教授之职。继而蒙惠帝重用任侍讲学士,终日侍随惠帝左右,凡军国大事惠帝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则本着“明王道致太平”的原则尽心尽力地推行一系列新政(诸如省刑、减赋和定制等)。可惜没几年功夫燕王朱棣夺得皇位(即明成祖)。于是前朝重臣皆遭抄杀,他也被下狱。朱棣为“不绝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又考虑到他当时的份量与影响,便将他从狱中放出来让他拟写那重要的“即位诏书”,可他死活不干。碰了钉子的朱棣为迫其就范,便将其亲族友人连及门生都抓来了。当面威胁他道:“如果不写就把他们全杀了”。面对如此严峻情势他仍毫无惧色怒骂不止。结果残暴的朱棣当场下令杀了他的九族,并同时让武士割他的嘴唇、扎他的舌头。面对淫威酷刑他仍志坚如磐义无反顾,最后被处以磔刑(分裂肢体)。
  
  古贤方孝孺品格既高文章自然亦属上乘,正可谓文如其人。据说当时他每成一文海内便争相传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也说他“学术醇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于东坡、龙川(南宋。陈亮)之间。”其文字成果今传有《逊志斋集》。
  
  近来在《古文鉴赏辞典。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4月)又重读他的讽刺小品性短文(不到300字)《吴士》,觉得很有意思值得品味。原文写了一个吹牛小丑自酬的悲剧故事,大意是:
  
  吴地(今江苏南、浙江北一带)有个吹牛小丑成天大言不惭地说什么自己的能耐世上莫及,还忒爱谈用兵法,每谈还总要提及古代军事名家孙武和吴起。元末天下大乱,张士诚在姑苏(杭州)自立为王,跟朱元璋争夺天下,胜负未决之际,他主动求见姑苏王张士诚,一通猛侃滥吹竟骗取了张士诚的信任,便让他带兵打仗。还不惜耗资破费让他招募将士。
  
  于是他重回到钱塘(今杭州,过去他跟无赖痞子鬼混处)一带招兵,昔日交往的那些无赖又都跟随了他,当上小官的就有数十人。这下可好,开销猛增每月耗粮达万计以上。至于说带兵事他压根就没动真格的,只每日在嘴上谈谈矛刺盾挡和起卧进停的方法罢了,他最感兴趣的倒是得空杀猪备酒,跟他麾下一伙宴饮享乐一番。
  
  不久明朝大将曹国公李文忠攻破了钱塘,一帮混混不敢稍做抵抗就仓皇逃跑了。他被擒后让人捆绑着推至辕门杀了。可这小丑临死还没忘了“吹”:还说自己“善孙吴法”。
  
  认真读罢短文,发现该作不仅向读者成功刻划了一个屁本事没有只凭3寸巧舌瞒天过海骗取生计,最终“自食恶果”的可鄙又可悲的小丑形象,而且还于讽刺揭露之中向世人暗示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即还是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为好,而万不可做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好夸者必将死于夸”呀!我想如此深刻寓意就是对于今天的读者也不无教益与启示吧。
  
  至于该作写法之高妙起码有两点,一是寓理于事借事喻理和婉中见讽的基本笔法;二是细节设置和叙描文字的洗炼神似。篇幅所限不再细言,仅将原作录于次请读者自己从容品味吧。
  
  吴士好夸言,自高其能,谓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谈必推孙吴。
  
  迂元季乱,张士诚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兵未决,士谒士诚曰:“吾观今天下,形势莫便于姑苏,粟帛莫富于姑苏,甲兵莫利于姑苏,然而不霸者,将劣也。今大王之将,皆任贱丈夫,战而不知兵,此鼠斗耳!王果能将吾,中原可得,于小胜敌何有!”士诚以为然,俾为将,听自募兵,戒司粟吏勿与较嬴缩。
  
  士尝游钱塘,与无赖懦人交。遂募兵于钱塘,无赖士皆起从之,得官者数十人,月靡粟万计。日相与讲击次坐作之法,暇则斩牲具酒,燕饮其所募士,实未尝能将兵也。
  
  李曹公破钱塘,士及麾下,遁去不敢少格。搜得,缚至辕门诛之。垂死犹曰:“吾善孙吴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