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猴的猴生中第一个自我介绍是这样的:“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便罢了。一生无性。”
这里的“无性”,可以理解成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自我。因为,孙悟空没有父母来告诉他他是谁,叫什么。也没有父母告诉他生活是什么,没有任何东西让他看到和观察自己。
他唯一的“关系”,就是山中群猴。他的不恼和不嗔,不是因为他修养好,而是因为他还不知道喜怒哀樂在哪里,边界在哪里,自己又在哪里。
这时,一座为猴子们设置好的水帘洞天然地出现了。这个水帘洞里的生活用品、日常物件一应俱全,让人狐疑,这一切到底是如何来的?
假如我们接受《西游记》是一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小说,那么在这里,石猴代表的是我们的心灵,水帘洞就是由石猴的意念所创造出来的港湾,避世安乐之地。
石猴带领群猴进入这座石洞之后,提出了他的要求:
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这里,对权力的欲望第一次在石猴身上呈现。这也是孙悟空第一次从天真玩乐的孩童状态脱身,言说出他猴生中的第一个欲望:权力。
水帘洞是一个避世安乐之地,正如众猴所说,“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但是,孙悟空比众猴的悟性更强一点,他在欢宴中突然坠下泪来,因为他意识到一种局限:
“我虽在欢喜之时,却有一点儿远虑。……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
他感到了死亡焦虑!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死亡焦虑。它是当人们意识到自我会消亡的时候所激发出来的全部消极情感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是在欢愉之时,意识到了这种死亡焦虑。也就是在这欢愉状态中,孙悟空的自我意识强化,他模糊地想要追求一种充实,一种意义。
所以在长生不老的欲望驱赶下,他去学道。
他命令猴子猴孙们给他折些枯松,编作筏子,他取根竹竿做篙,收拾些果品干粮之类,然后,就朝着大海的方向,从东胜神洲,渡到了南赡部洲。
他在南赡部洲游历了八九年余,这次留学他并没有求到“道”。于是他继续远行。再次来到大海边,编个筏子,渡到西牛贺洲。在这里,他看到一座高山,遇到一位樵夫。
前面说过,《西游记》是一部象征义很强的小说,在这里,樵夫的出现,象征着石猴十数个年头寻寻觅觅,突然降临的契机。
樵夫向孙悟空推荐的地方叫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三星,其实写出来就是一个“心”字。很明显,这里是“心”的所在,这里的神仙叫须菩提祖师,这是孙悟空的第一位老师。关于这位老师的故事,是从小说的第二回开始的。
总的来说,在全书第一回,事实上呈现了孙悟空的三种欲望:对权力的欲望,对长生的欲望,对求道的欲望(也就是对“知”的欲望)。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身上的常见欲望,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心里也许都住着一个孙悟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