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随笔中有文《可悲的知识分子》,其中又有这样一句话:古代的学问,特别是科学的不发达,可能与知识不受重视,知识分子不受尊重有关。细细体味这句话,总觉得其中有些方面让我不能苟同与此语。
首先,“知识不受重视”。难道西方在封建神学的统治下,知识就受重视吗?但为什么他的学问比中国发达,至少在体系上是健全的。再次,“知识分子不受尊重”。这可能吗?从古至今,有哪个朝代不重视知识分子?从古至今,面对少的可怜的知识分子,哪个地方的人民不对他们尊重,爱戴?最后,我想说明的一点是,在西方学术界看来。所谓的“知识分子”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的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如果如此界定知识分子的话。那么在古代中国,所谓的知识分子是很少的,没有几个人是完全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如果硬要全部给予冠名的话,我想只能说他们是“知识人”吧——懂得知识之人。
但,古代学问为什么不发达呢?我想阐明一下我的观点。在我看来,其最主要的原因应是:知识过分地与权力相挂钩,而使知识本身受到政治上的控制。使人们把知识等同与权力而成为获取权力的桥梁,从而使知识丧失了其根本的功能。从而造成古代学问的不发达。
说古代中国学问不发达。其实相对而言这种说法也是不甚准确的。因为在我认为,在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情况下。隋朝以前的学问相对来说的还是很发达的。而真正造成中国学问断层,造成中国学问整体结构的不发达是自隋朝开始的。当然,在这以前,自过分地尊崇儒学后,造成思想上的静止。再加上统治阶级的思想高压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问的发展。但真正意义上的学问的断层,是自隋朝开始的。因为从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后,人们开始把学习知识当作跨上权力宝座的台阶,一旦登上宝座,那台阶便被拆除。放弃对知识的学习,而其中的学习本身又是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学习的。从而致使学习的停滞不前。这便是知识与权力挂钩的结果。而中国自秦开始就“独尊儒学,罢黜百家”。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儒家经典便成了人们学知识的根本性课题。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儒家学说和经典著作成了那时知识传承的唯一教材。而这一点是知识与权力挂钩的必然结果,而这种现象的必然结果只能是思想的凝固、知识的死板,毫无创新、毫无突破。从而造成古代学问的不发达。
而更可怕的是,今天的我们还一味地沿袭着这种模式、死板的教材、过分地推崇着儒学、功利性的教学……虽然,我们今天的学问有了提高。但这些,仍阻碍着我们学问的发展或更进一步的发展。所以,理性的我们,应有所觉悟,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当知识与权力挂钩,知识就不再是一种学问,而是不再变更的僵化了的模式,人们有的只是一次次随便的复制。所导致的只能是学问的停滞不前。那么作为理性的走向现代的我们现在就不能有所觉悟吗?就不能做点什么吗?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