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春秋战国话“人口”

时间:2007/4/6 作者: 雪琴 热度: 93030
  ----《我读语文》之五春秋战国话“人口”
  
  在古代,上天通过瘟疫、战争、饥荒、自然灾害、猛兽、疾病等手段调控着地球上人口的数量,咱们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未能幸免,不过,这不等于说人为地促进人口繁衍的各种措施不起任何作用。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拥有相当数量的人口,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们制定国家政策时必定要考虑的问题之一,因为不管是发展经济,还是壮大军队,都无法躲避“人口”的多寡问题。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战国时的梁惠王面对孟子,发着牢骚,透着不解:邻国的国君哪一个如我这般尽心尽力。看,河内发生灾荒,我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河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发生灾荒时,我也这么做。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历史上的梁惠王是如何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我们且不管,单是这一段话语就让我们明白:梁惠王希望本诸侯国人口增多的主要渠道,应不是人口的繁衍,而是人口的迁徙——从他“国”迁入本“国”。无怪乎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阐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观点,原来,战国时期,存在着“域民”政策——限制百姓的迁徙移民,以防止人口流失。无怪乎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阐明“今王发政施仁……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的见解,原来,各诸侯国们增长人口的主要招数是——吸引外来人口,使之安居乐业,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想想,各诸侯国都在一手“域民”,一手“吸民”,两相背离的政策同时执行着,既如此,谁又能期待本国人口激增。梁惠王不一定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当然要抱怨世道不公,人口难增。
  
  其实,有个高人在春秋末期,就已经制定了一套适应当时局势的增长人口的政策——谁?勾践!勾践退栖会稽山,“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不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人口再生产拒绝老夫少妻、老妻少夫,更拒绝怨妇旷夫。勾践用法令明文规定“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且制定了男女双方婚配年龄相当的条文,以防人口资源错误搭配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讫。”——赏罚分明的政策给百姓划定了行为趋向,勾践的“酒、犬、豚,乳母,粮食”让百姓明白繁衍后代除了可以努力让本家族“财丁两旺”外,在付出成本(养育孩子)时自有“国家”的补贴来降低成本。“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急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如此人道主义,勾践当然如期如愿实现了他的“将帅二三子以蕃”。十年的繁衍生息,发愤图强,越终于灭吴,这其中不能不说是勾践的正确的人口政策起了极大的作用。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教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安定百姓、繁衍人口的同时,儒家大师孟子告诫统治者应该提高人口的素质。《礼记•学记》言“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在古代,以“庠序之教”进行理想的普及教育,以“孝悌之义”进行由家及国的切实的规范治理。儒家行“孝”道,是汉王朝选择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一大原因。晋李密就曾以“家孝”抵制“国孝”,晋武帝能不了解李密辞不受官的隐蔽原因?但出于治理国家的需要,他不但不杀李密,反而嘉其诚款,赐其奴婢,供其祖母奉膳,如此这般的根源就在于希望天下百姓皆以李密为榜样,学其“孝”,“孝”自家长辈,“孝”乡长里正,“孝”县长郡长,“孝”一国之君,尽“忠”于一人。当然,战国时的孟子未必想得如后来的政治家那般透彻,那般功利,但以“孝”治家,以“孝”治天下,正应了孟子的那句“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于民成“仁义”,于国形“方圆”。
  
  总之,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的规范和熏陶下,人口的素质应是有所提高。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耐心的劝导梁惠王:大王若能不把人口的多寡,百姓的缺粮少食颠沛流离归罪于荒年凶岁,而是“王道”之不行,而是您没能“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那么,相信普天下的百姓定会涌向您这儿了。
  
  面对群雄纷争,诸侯争霸的局势,孟子当仁不让地游说各诸侯国国君们施行“仁政”,推行“王道”。他告诉梁惠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他教导齐宣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王晋文之事》);他还指点齐宣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庄暴见孟子》);他斥责梁襄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的一副关心天下黎民的热心肠,一片恨不能普天之下除虐政施仁政的赤诚之心,源自他坚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如此,依孟子看来,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人口的多寡,人口素质的提高与否,全仗于统治者能否“以民为本”。
  
  以上记载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对话,引起我对春秋战国时期“人口”的思考,或许它有断章取义之嫌,或许它还带给人管中窥豹的乐趣。当然,那时候的孟子、梁襄王两人是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地球面临着“人口爆炸”问题,更不会想到当今的俄罗斯、日本,正为2050年预计本国人口将锐减一半而发愁。真是世异时移,人口之观亦移。
  
  060909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