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道题目,源自不同的时代,带着各自时代的烙印:葡萄测试,简单明了,带着初识心理学时的实用色彩;价格排序测试,把复杂的心理活动外化,给出了一个简单的标准。但两个测试的核心部分,其实是一样的——你是否愿意见识好的生活,是否敢于肯定自己能夠接得住好的生活。这里面还藏着重要的提示:你做出的选择,是不是在见识过更好的生活之后发生的。
人的选择,不是天然成形的,必然要在经历无数次学习、试炼之后,才能真正成形。见识过好生活,必然不甘于埋头在崩坏的生活里;知道有更好的选择,自然不会追求次等的人生。一切退而求其次,往往发生在不知道自己所追求的是次等生活的前提下。没有退,没有求,而是天然适应,因为不知道有更好的生活。
丹麦电影《巴贝特之宴》讲的就是这回事:从巴黎归隐的著名女厨师,为了让村民从灰暗的生活中略微抬起头来,用中彩的钱,招待全村人享用了一场盛宴。尽管,盛宴过后,所有人必须回到自己的生活中,承受空幻之感,但心头的尘埃从此就剥落了一点儿,生活中从此多了一点儿念想。
即便经历过更好的生活,也要经常重温,就像心理学家弗洛姆说的:“人不但有向善、向爱、向生的本能,也是有向下、向死的本能的,两种本能,时时在坐跷跷板。”在崩坏的生活里沉浸久了,如若没有及时回到好生活里,可能就顺流直下了。就像这几年,经历过疫情特殊时期的生活,人们也就学会了约束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学会压缩自己内心的领地。修复内心,重新回到从前的身心状态,需要自觉、警醒,也需要时间。
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见到过合适的人,没有经历过好的感情,从此就因陋就简地、退而求其次地生活下去。他们以为,这就是生活必需的一种形态。有的人却能够遇到好的人和好的感情,从此对感情永远怀有期待。
所以说,人是由人来滋养的,人的等级是由身边的人映衬出来的,也是由身边的人用爱作为支点撬起来的。好的人、好的爱,让人温润圆满,让人尊贵,让人平地生鲜。经历过好的爱情,你才知道爱是什么。这种知道,让人平白多出一份对人世的信心。我们终其一生寻找的,也就是这样一个互相映衬、互相撬动的人。
我们经历的生活,不是唯一,也不是全部,世界上必定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爱的形态等待我们去找寻。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