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乾隆是怎么从“文艺青年”变成“弹幕狂魔”的

时间:2023/9/25 作者: 失落叶新书 热度: 87908
  在很多文博爱好者眼里,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位帝王可以说是“自带流量”,而这些人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品位型的,如书画全才宋徽宗赵佶、“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等;另一类,就是让人“不知从哪开始吐槽好”的,比如不能不提的-乾隆帝。其实乾隆爷绝对是位文艺青年!不但诗书画均沾,而且非常喜欢收集书画、瓷器之类。然而大家一提到他的艺术品位,基本上都是一路吐槽。而槽点集中在两点:第一是瓷器的“农家乐审美”,各种红、黄、绿,花棉袄画风。第二就是书画“弹幕狂魔”,对前人书画作品那是各种盖章和题跋,就跟视频网站的弹幕一样糊满屏,还有人起名叫“巨能盖”-盖章的盖。今天不说瓷器,单说说他这个“巨能盖”。关于他的各种盖章和题跋,真是不数不知道,一数吓一跳,比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生生被他盖了40多个章;这还是轻的,“重灾区”比如王献之的《中秋帖》,不过20多字,盖了80多个章;而王羲之仅仅28个字的《快雪时晴帖》摹本则是“重灾区里的VIP”:盖了170多个章,外加近90段题跋,愣是搞成了个大长篇!尤其中间那个大大的“神”字,真是分外提神……所以被网友们疯狂吐槽为“自带弹幕的男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过吐槽归吐槽,乾隆为什么要盖这么多章,题这么多字呢?这,得从中国画题跋与印章的功能说起。题跋和印章,都是中国画的组成部分。题跋往往是一些考证的内容,比如观者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观看的这幅作品,或是对作品的评论、观感等。

  而印章成型在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已经成为书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部分。印章有两类:一是书画家钤盖在作品上的印章;二是鉴赏家或者收藏家加盖的姓名印或鉴藏印,通过这类印章可以了解作品的流传收藏情况。其实用印章给古画“盖戳盖成手账本”这事儿,乾隆还真不是第一个,早在明代,就有收藏家做得很过分了,而乾隆只是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而已。据《乾隆宝薮》记载,他有印章1000多方,光常用的就有500多个!这些章子各有各的用处,有刻地点的,有刻着年份的,也有刻自我评价之类的。总之不同时间、地点、心情用不同印章……听起来跟女孩子们每天穿不同衣服要搭配不同色号的口红有点像。

  其实,乾隆一开始盖章是为将书画分类。比如区分年代、收藏地点等;再有是做提示用,提示大家“这是精品,好好保存”之类。后来,在分类基础上,又衍生了一个用途:防伪需要。而就是打这儿起,乾隆的印章题跋技能开始逐渐跑偏……原来,因为乾隆喜爱书画,所以直接促进了当时字画市场的繁荣,有钱赚自然就有假货,而且有了皇帝御印,价格自然炒上天。所以造假者不但模仿名人字画,还把乾隆的御印模仿得惟妙惟肖。乾隆知道了当然大怒:看你魔高一尺,我就道高一丈!从此他不但大量刻章,盖章之余还题字上去:刚开始是几个字,后来就刹不住了,最后搞得真迹中间三行,点评几十页……

  当然,效果立竿见影,因为他频繁地换印盖而且任性地题字,让书画市场的造假难度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搞得乾隆身边的大臣纷纷上奏称赞,夸皇上“净化了书画市场”。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乾隆临终前不久,心有所感地写了一句“以后展玩,亦不复题识矣”来告诫自己。不过,这句话是题在了《富春山居图》的前卷押缝处……

  嗯……真是让人不知道该说点什么才好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