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林清玄专辑 笑傲红尘 心灵鸡汤 心灵驿站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挽救式”和“污染式”的人生故事

时间:2023/7/25 作者: 对你的爱、独家珍藏 热度: 99937
  我有一个来访者,她对遇到的每个喜欢她的男生都非常戒备,觉得那些男生都在骗她。就算不是骗她,她也觉得,等他们发现了她真实的样子后,就会不喜欢她了。这就是她心里的故事:一个欺骗和背叛的故事。哪怕她是一个漂亮的女生,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很不错的公司工作,也仍然无法改变这个故事。而在这个故事里,她不仅给自己分配了角色,还给别人分配了角色——被欺骗的人和骗子。她总是把自己想象得特别脆弱,哪怕她已经有了很多资源,哪怕确实有不错的男生对她表示好感,她仍然会视而不见。

  有时候,我们心里的故事比现实更牢固。

  麦克亚当斯说,面对挫折,我们通常会有两类故事。

  一类是“挽救式”故事。在这类故事里,通常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主角会遇到各种困境,但随着不断努力和探索,他会不断走出这些困境,过去的纠结可能豁然开朗。即使痛苦无法彻底消除,他也会积极地接受,去获得内心的安宁。如果我们秉持的是挽救式故事的想法,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预测,自己会逐渐走出困境,从中学习到人生智慧。这个故事原型也会引导我们的行动。

  另一类故事是“污染式”故事。主角最开始的生活还不错,但是现实会逐渐把原先不错的生活打破。他会遇到各种麻烦,麻烦就像污染源一样,污染原先的生活。而他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一步错步步错,最终在悔恨中怀念过去。

  如果我们秉持的是污染式故事的想法,身处顺境的时候,我们会担心好日子长不了,会有糟糕的事情来终结这一切,所以不敢好好享受;身处逆境的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命中早已注定的倒霉事果然来了,转变带来的焦虑和迷茫都会变成证明自己无助的线索。这时候,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悲观和沮丧当中。

  安东尼·波登是一位很著名的美食家,他曾在随笔集《半生不熟》里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早在20岁就该死了。但突然在40岁的某一天,我发现自己火了。50岁的时候,我有了一个女儿。我感觉自己像偷了一辆车,一辆特别特别好的车,然后我每天都在看后视镜,总觉得自己会随时撞车。只是到现在,还没撞上而已。”显然他心里有一个典型的污染式故事。

  而我看到这段话,是在2018年6月的一篇缅怀他的文章里——他自杀了。

  怎么从污染式的故事变成挽救式的故事呢?故事并不在我们之外,我们也没法根据是否有好处来随意捏造故事。但是,我们可以重新赋予事情以意义,把它变成另一个故事。当然前提是,讲故事的人本身相信这个故事。

  我在浙大的时候,曾遇到一个来访者,他因为看了我的一篇关于“浙大病”的文章来找我。这篇文章写的是很多考到浙大的同学心里有一种奇怪的挫折感和失败感——他们都觉得自己本来应该去清华、北大。他就是这样,原来铁定是要上北大的,结果错过了奥数的选拔。加上那年的高考数学题目太简单,他虽然拿了满分,却没能拉开跟其他人的差距,只好来了浙大。他在浑浑噩噩中度过了大一的时光,终于在大二振作起来,准备好好学习。结果去医院检查时,发现自己得了骨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太重的打击。他一直感叹为什么这些不幸的事会落到自己身上。

  当时,他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做例行检查。只要想到又要去检查,他整个人就会焦虑得直冒冷汗。检查完没事的话,他能放松几天。直到下一次检查前,一切周而复始。

  那段时间,我只是在咨询室里陪着他,听他说自己的事。我听他讲在癌症病房里遇到的各种关于生死的事,听他讲那些在病房合影的病友是怎么一个个消失不见的,听他讲病人要怎么决定是锯掉一条腿还是停止治疗,接受死亡的命运。所有故事都是那种功败垂成的污染式故事,这给了他很多负面的暗示。我自己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觉得跟这些事比起来,我所烦恼的事情不那么重要了。

  后来我离开了浙大,有一段时间,我们失去了联系。2016年,我收到他发来的一封邮件。他说他毕业后去了一家基因公司实习,起因是他看到斯坦福大学关于机器学习的公开课,里面的老师说:“如果有一天癌症被人类攻克,我相信机器学习一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句话在他心里埋下了种子。他拼尽全力学好数据挖掘的本领,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用所学本领对抗癌症。为此,他拒绝了所有大公司的offer。当一家公司的HR问他:“你把所有的offer都拒絕了,万一后面没offer了怎么办?”

  他回答说:“很抱歉,我这一生都不会再给自己留后路了。”

  对于癌症这种重病,死亡的焦虑会一直给人无形的压力。现在,他找到了一个有形的敌人,并终于找到了对付它的方法。这帮助他从对抗疾病的无助中走了出来。

  那时候他去复查,医生说他已经撑过了3年期,复发的可能性大幅降低。复查的频率从1个月1次变成了3个月1次。

  后来,我又见到了他。我问他怎么样,他说工作得挺开心,就是疾病的阴影还在。不久前,他一个人去跑了马拉松,而且是“全马”。家人和朋友都很担心,劝他不要去,或者至少不需要跑完全程,可他就是想去。他没法战胜身体的疾病,可是他想战胜心理的疾病。“癌症病人”这个标签,给他带来了太多的焦虑和压力。他就是想证明,自己不再是一个病人,甚至能比正常人做得还多。

  马拉松自然是艰苦的,可一直有一股力量支撑着他向前。最后一段路程要经过一条隧道,隧道很黑,他两条腿都抽筋了,心里很害怕。可是他跟自己说:“我绝不能停在这里,就算爬,我也要爬过终点。”

  后来他就拖着抽筋的腿,一步步挪到了终点。挪过终点的那一刻,他哭得很厉害,好像那些疾病、那些痛苦的过去、那些日夜不眠的焦虑,都被抛到了终点线后面。

  跑步已经不只是跑步,而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他和疾病的战斗。这是他全部努力所追求的意义。

  2018年7月是他检查的5年期,5年是一个大限,如果这次检查没事,以后他就不用去医院复查了。我一直在心里惦记着他,并坚信他会平安无事。

  一天,我收到了一条短信。他说:“老师,我通过检查了,向你报个平安。我觉得自己像是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现在,我醒了。”

  我很为他高兴,可是不知道怎么的,眼眶湿润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