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一代不如一代”是一种错觉

时间:2023/7/8 作者: 芊の嬅 热度: 63315
  “现在的年轻人啊,吃不得苦,比我们当年差远了……”你是否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想当年80后亮相时,社会大呼“垮掉的一代”,指责他们是“家里的小皇帝”,自私又娇气;90后登台时,同样有人说他们不上进,“啃老”;00后更是不时被冠以“脑残”和“中二”(“初中二年级的”,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的负面形容词。

  不只是中国,美国的“千禧一代”和2000年后出生的“Z世代”(互联网世代)同样遭到猛烈吐槽。这已成为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这到底是事实还是偏见呢?

  大多数专家都猜错了那个趋势

  “这看起来像是一个记忆问题”,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心理学家约翰·普罗茨科说。他和他的同事对“一代不如一代”的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引起普罗茨科兴趣的是一次偶然的经历——2017年,普罗茨科查阅了一个横贯60年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记录了不同时期的孩子在“延迟满足”方面的测试得分。

  延迟满足指的是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该能力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分析数据之前,普罗茨科访问了260位发展心理学家,请他们预测:随着时代发展,在延迟满足、抵制诱惑方面,年轻人是变得更强了,还是更弱了,抑或基本一致。作为发展心理学家,他们对儿童行为的趋势应该有着更为准确的判断。

  84%的专家选择了变弱或者不变。然而,他们错了。60年的大数据显示,得分有上升的趋势,现今年轻人的延迟满足能力其实比上一代更强。连世界顶尖的、专门研究认知发展的科学家都会不自觉地掉进“一代不如一代”的思维惯性中,遑论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人。

  三项实验,揭开部分面纱

  这引起普罗茨科的深思,他想知道:为什么每一代的年长者,总会认为当下的年轻人不如以前?为此,普罗茨科小组进行了三项实验。

  第一项:权威主义倾向,这里指个人对权威、长辈的尊重和服从倾向。实验对1824名美国成年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让他们回答是否认为这一代年轻人不如上一代年轻人尊重长辈,同时客观测量了他们的权威主义倾向。结果显示,大部分人认为如今的年轻人在尊重长辈方面不如以前。而且自身在服从权威这方面得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无礼。

  第二项:智力方向。实验评测了另一组被试者的智力水平,同时测试了他们的权威主义倾向,然后进行问卷调查:是否认为这一代年轻人不如上一代人聪明。实验结果是,总体而言,被试者认为两代人的智力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自身智力得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认为这一代不如上一代聪明。而权威主义倾向得分与这一观点没有相关性。

  第三项:阅读喜好。实验重新选取了1500名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是否认为这一代年轻人不如上一代人爱读书。同时对他们进行“作者认知度测试”,这个测试可以反映被试者的阅读量大约多少。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被试者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如以前的人爱读书。并且自身阅读量越大的人,越倾向于这么认为。

  这三项实验表明,人们倾向于认为“一代不如一代”。

  源自对自身记忆的美化

  为了进一步探索背后的原因,研究者又进行了两项实验:

  重复实验三,同时加入主观测评——第四项实验换了一批被试者,重复了实验三,但这一次加入了几项主观测评:参与者自身喜欢阅读的程度、参与者年少时喜欢阅读的程度,以及参与者儿时朋友喜欢阅读的程度。结果仍然表明,越认为自己博览群书的被试者,越倾向于认为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读书。

  普罗茨科认为,这个观点来源于一个人对年少记忆的美化。那些倾向于认为自己年轻时很爱读书的被试者,也更倾向于回忆起他们的儿时同伴喜欢读书。潜意识里,他们美化了当时整体的读书气氛。

  重复实验四,然后给予错误的反馈——第五项实验引入了1500名新的参与者,然后给予他们错误的反饋(也就是刻意的“误导”),再随机告诉一部分人他们测试成绩很好,同时告诉另一部分人他们的测试成绩很糟,然后重新测试了这些参与者关于两代人阅读能力的看法。

  实验结果表明,被给予较差评价的被试者,无论他们真实阅读水平如何,对待年青一代阅读能力的态度都更加宽容,不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显著逊色。

  回顾五项实验,研究者总结:“一代不如一代”的效应,实际上是人们一种下意识的倾向,源于对自身记忆的美化。

  当下的感受,会给回忆加上滤镜

  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录像带,当我们回忆时,大脑的工作方式并不是分毫不差地倒带重播。记忆是可以被重构的。

  我们认为自己记起来的事情就是100%的真实情况,这是一种错觉。我们的记忆输出存在偏差。在回忆时,我们会不自觉地把当前的状态投射进去。例如,当我们回忆过去和某人的关系时,如果现在和这个人关系紧张,我们会更多地回忆起过往不那么友善的相处片段;如果现在相处融洽,我们会更多地回忆起过往的欢乐时光。

  当下的关系,给过去的回忆加了一层滤镜。甚至,当人们被问起过去一个星期的进食情况时,回答都会被当时的饥饱状态所影响。被试者是饥肠辘辘地进入测试室,还是刚刚饱餐一顿后受试,回忆的结果、所做的陈述都会有所不同。

  同样,为了对比两代年轻人,我们需要回忆自己那一代年轻时的情景。但是,过去的记忆不会像当下这样清晰可见,我们并没有关于过去的翔实数据。这太难了,怎么办呢?用当下的信息去填充吧。

  然后,正如前面实验的结果,自身现在越爱读书的人,越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爱读书。当下越聪明的人,越觉得现在的年轻人不太灵光。当下越尊重权威的人,越觉得现在的孩子都自我任性、不尊重长辈。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自身情况,是客观得分,不是主观想象和暗示。如果现在的你是一个很好学的人,当被问及年轻时的情况时,你的记忆会是被当今状态润色之后的记忆。你会情不自禁地把当下好学的印象代入进去,共同形成整体“记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