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一到吃饭的时候,母亲总是一再提醒说嘴巴注意点,不要不饭掉在桌子上了,掉了可惜,是一种浪费。因此,吃饭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怕将将饭粒落在桌子上被妈妈看见后不高兴。
印象中自己刚刚有记忆时,经常看到倘若是掉了几粒饭在桌子上,妈妈发现后,她就会马上一颗一颗地捡来放进自己嘴里吃了去。耳熏目染看到妈妈的举动后,稍大一些的我自己,也学会了吃饭的时候一旦发现掉了饭粒在桌子上,很快就会捡来吃了。
当然,这样的做法被妈妈发现后,妈妈就会很高兴的说:“我的红儿懂事,晓得节约,不抛洒粮食!”。
可能正是妈妈的这种言传身教和鼓励,给我自己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慢慢地就成为了一种习惯。所以我自己一直到十来岁的时候,都保持了但凡是那吃饭的时候,看到掉了几粒米饭在那饭桌上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去捡到嘴里。
时间到了现在,即便是已经天命之年的我,吃饭的时候偶尔掉一两粒米饭在饭桌上,亦会自然而然条件反射地去捡到嘴巴里。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这种“吃相”很“陋馊”,可我即便是知道别的人会这样看,自己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这个行为习惯,说来真是不好意思!
(二)
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因为是母亲一个人养育我和两个妹妹,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每一餐饭桌上的菜就一两个蔬菜。因此在端碗吃饭时,总想先去郏那菜碗中靠近妹妹们那个方向的菜,而把靠近自己这一边菜碗里菜留着一点吃,好像这样心中就踏实许多一样。
而往往这样一做,被母妈妈看到了之后,妈妈总是会不温不火的说上一句:“你郏自己面前的菜嘛,怎么老是去郏碗那边的菜呢?在家里是这样,一家人倒没有什么。如果是在外面或别人家去,别人会说你呢!这不是一个好的吃相,记住,吃饭就郏自己面前的菜!”。
久而久之听慣了妈妈的教诲,自己也就慢慢地养成了习惯了。就从此以后,但凡是去别人家做客亦或是朋友聚会,伸筷子去郏菜时,即便是看到别人面前的菜很多或好吃的菜,自己也会克制自己,不会伸出筷子去郏那菜。
有的时候与朋友聚会时,偶尔也会看别的个别人舍近求远,去郏别人面前的菜,这时候就会听到有人嘀咕甚至还有人提醒那个人不要那样做,那样做是没有教养,也是不尊重别人的一种行为。这时的我就会回想起自己小的时候妈妈的教诲。
遇到这样的人和听到这样的嘀咕,我会在心里想:如果我小的时候没有妈妈当时的教诲,那个被朋友嘀咕的人或许就是我!
因此,我觉得虽然尽管是妈妈的一个很小很小的叮嘱,很细微的一个习惯,但是也让我在“吃相”上,懂得怎么才是尊重别人。
(三)
我有一个亲戚,是我姑父的母亲,别人都叫她杜三娘。我对她有印象的时候,她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
听我妈妈说我那姑父的母亲杜三娘,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一个人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拉扯成人,吃了很多苦。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可能是因为很早就失去了丈夫的原因,使得我姑父的母亲杜三娘养成了一个对人很严厉的性格,即便是对自己的亲人也会显示出她那刚烈的一面。
有一年我姑姑生了小孩后,母亲叫我去她家看望我那坐月子的姑姑。母亲给姑姑叫我给姑姑带了几只鸡去。
由于坐的公共汽车颠簸和时间长的原因,到了家时有一只鸡快不行了。那杜三娘看到后很不高兴,说是会带有一些“霉运”,要我将那只鸡给带回去。后来还是我姑姑说都已经送了,就留下的话后才没有让我带回家去了。我当时心想,这个杜三娘杜婆婆还这么多的规矩,那鸡吃之前不是都要杀的吗?难不成还会吃活鸡?!
记得有一次我去那杜三娘家里玩,在吃饭的时候,她的大儿子的女儿端饭碗时,不是用手端着碗,而是将那饭碗放在手掌心里的方式吃饭。姑父的母亲杜三娘看到之后,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她那孙女说:“你看看你的吃相,你看看端碗的样子,就像一个‘讨口子’一样!你看看刘红是怎么样端碗的?!”。
杜三娘说话时的那眼神和那脸色,让人心中十分的寒颤。乃至于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可回想起来我依然觉得记忆犹新。
当时的我不明白,仅仅是一个端饭碗的方式而已,自己觉得咋样安逸就咋样端呗,怎么那端饭碗的样子还与那讨口子扯在一起了呢?!
回家后,我将杜三娘说的话给母亲说了后,母亲说杜三娘说的话是正确的,因为在老年人的眼神里,一个人的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杜三娘是一个受过很多苦的人,非常看重这些东西!
后来,在那以后我端饭饭时,只要看到有的人将饭碗放在手掌心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杜三娘说的那些话。
有时候想,这中华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一些传承没有和用不上大喊大叫,也就是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和点点滴滴中,口口相传就传承下来了。一些不知不觉的行为习惯里,就在传承着一些前人的观念和明白咋样做人的道理了。
就像吃饭怎么端碗,怎么郏菜,捡不捡掉在饭桌上的饭粒这样的些小微事,也给生活中如何学会做人联系在一起一样!
赞(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