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的课酬还不算高,所以约课的单位特别多,最多的一年达到300天的上课量,不包括必要旅途花费的时间,白天忙讲课,晚上紧赶路,一场赶一场,接连不断。
于是,有人跟我说,赶快涨价吧!刚开始,我有点犯愁,不是能接受课量多就涨价的逻辑,所谓做学问的人应该着重于价值本身。
后来,渐渐发现不涨价还真是行不通,累先不说,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学习、更新及实践。如果不学习、不更新,总有一天会被淘汰的。当然,价格贵一点,就要在品质上上升一个台阶。
贵了,迫使追求更高的品质;贵了,排期就不会太满,否则,哪有时间去追求“物美”?后来,有了比较充分的学习与研究时间,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提升,也实现所谓的物超所值。如果坚持“价廉”,恐怕就难以做到“物美”。
事实上,好的产品常常是匠人一遍一遍打磨出来的。它代表着精细,执着,少量,严谨,其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对完美的追求以及一颗孜孜不倦的心。
日本的“寿司之神”小野二做了一辈子捏寿司的工作,他的技术举世无双,他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他的寿司店从食材、制作到入口瞬间,每个步骤都经过缜密计算。
有人说,他做的寿司,即使在一辈子排队等待也是值得的!今天你若想吃他捏的寿司,至少得等待三个月。 因为,他的寿司店只有10个位,当然,价格也是行业里最贵的。
他说,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我总是比以往有进步,我会继续向上,努力达到巅峰,但没有人知道巅峰在哪里。显然,他追求“物美”,偏执般地追求,比如,所使用的食材章鱼,要对它进行五十分钟的按摩,方能达到他所认为的最佳口感。
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绝不价廉的“物美”。所谓的低成本策略,不过是“偷工减料”、不追求极致的“皇帝新装”。
在德国,没有哪家企业是一夜暴富,迅速成为全球焦点的。他们往往是专注某个领域的“小公司”“慢公司”,极少有“差公司”,绝没有“假公司”。
有人问一位德国厨具制造商:“你们德国人造的锅可以用上100年,因此每卖出一口,实际上也就丢失了一位顾客。为什么要把东西搞得那么结实呢?把它的使用期搞短一点,不是可以赚更多的钱吗?”
那位经理这样回答:“所有买了我们锅的人都不用买第二次,这就会有口皆碑,就会有更多人买我们的锅。我们现在一共卖了1亿多口锅,这个世界人口快80亿了,还有70多亿人的大市场在等着我们呢!”
这就是德国人的“一笔生意,在一个人身上只做一次”的逻辑,他们不承认有“物美价廉”这回事。他们说,一个没有利润的企业哪有条件去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只要做到了“物美”就不可能“价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