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诗词 散文 小说 杂文 校园 文苑 历史 人物 人生 生活 幽默 美文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看“我命由天更由我”的朱元璋如何“逆天改命”

时间:2022/2/23 作者: 林沐风 热度: 85830
  “如果当年家里要是有口饭吃,我也不至于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跑出来造反了!”功成名就之后的朱元璋在一次跟自己太子朱标对话的时候曾经这样的感慨,“你爹我的这一生都是叫那个叫做命运的东西逼出来的。”也许朱元璋忽悠过很多人,还挑逗过佛祖,但至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真诚的。那么究竟是这样的“命运”能造就出一个像朱元璋一样王者级别的王者呢?

  苦难的岁月

  1328年的一个夜晚,农民朱五四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娃,就是本故事的主人公朱元璋,他来到道这个世界的时候,那可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而是红光满地,朱五四的屋子都被照的“光芒万丈”——这大概就是历史惯性:一旦有什么重要的历史人物特别是帝王降生的时候都会有瑞兆——但你我心照不宣的是,这些大多是后人“意兴阑珊”地添油加醋的。像汉高祖刘邦居然是其母亲跟蛟龙苟合而生——他老子真冤,儿子戴上皇冠的那一刻就是自己戴“绿帽子”的那一刻。那时候的朱五四,并没有太多为人父的喜悦,因为他之前已经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了,朱元璋的降生(当然,那时候世人都只知道他是男孩,n多年后才出现了朱元璋这个名字)不过是给这个贫穷不堪的家庭增加一个负担而已——老天也真是残忍,对待这么一对老实巴交的农民,也要响鼓用重锣敲,非要坑死他们不可。

  由于家里实在穷的叮当响,所以朱五四这些人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稍微高级点的文化,没什么文化就没办法给朱元璋取一个文雅一点的名字,所以他一生下来其实只有一个编号——朱重八,家里排行老八。在这样的家庭里,活着就是一种负担,活着就要承担,因此朱重八很早就得用他那稚嫩的肩膀为这个“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家庭分担一部分力所能及的责任:到地主刘德家放牛。

  就是在给地主刘德家放牛的时候,朱元璋天生的领袖气质得到了第一次展现。那天,风和日丽,气吞万里如虎,可是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天天把牛喂得饱,可是我自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朱重八听到后,叹息了一声,说道:“只要大伙儿愿意听我的,我可以让你们吃到牛肉。”“都听你的,重八歌,你说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于是这群“有娘生没娘教”的熊孩子们一合计,决定将地主刘德家的小牛犊宰了打牙祭。吃完了牛肉才想到后果很后怕的朱重八等决定,将小牛犊的尾巴放在一个缝隙边上,当刘德问他们小牛犊去哪儿了,他们就统一口径说是掉进缝隙了去。当然,很显然,他们这些过家家的把戏,糊弄自己人还可以,但是面对老奸巨猾的刘德完全没办法应付过去。刘德气急之下,要对那群跟他有杀牛之仇的小孩下狠手,结果这时候朱重八站出来:“小牛丢失,我的责任最大,请你不要伤及无辜!”其结果吗,朱重八这个“人畜无害”的少年从刘德那儿收获了一顿毒打,外加“fire”——从此放牛娃变成了放“流”娃,但经此一事,朱重八在儿时伙伴中间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祸不单行的是,就在朱重八要走上“年少有为不自卑”的这条康庄大道的时候,1344年发生了几件事情,逼得他走投无路了:第一,当时的元朝统治更加腐败,而且一点没有当家做主人的觉悟——以前是武装掠夺中原人民,现在放在贪官污吏去洗劫各族百姓——总之,老婆总是别人的好,东西总是抢来的好,好像天下的百姓都不是他的似的;第二,似乎老天也要抛弃元朝了,一方面黄河泛滥,另一方面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可谓,天下苦元久呀!像这样毁国灭种的大事,本来跟我们的主人公朱重八八竿子打不到关系的——可是偏偏,先是朱重八的老子朱五四饿死,然后是朱重八的大哥饿死,接着朱重八的外甥饿得翘辫子,最后朱重八的母亲陈氏也撒手人寰(当然也是饿死的)——什么叫惨绝人寰,这就叫惨绝人寰!这也是后来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诛灭大元的利器”原因之一吧——有什么比致使其父母亲人惨死更刻骨铭心、不共戴天的仇恨?

  朱重八本想从地主刘德家求一份地来安葬自己的父母,但是被拒绝了,要不是后来有一个好心人帮忙,他朱重八只能让家人曝尸荒野了。

  掩盖好亲人的尸体,擦干了自己的泪水,朱重八继续迈上了生活的征程,但是却还远没有到苦尽甘来的时候,因为他命运在决定征召他踏上征服命运的征途之前,还要让他体会一下另一番人间疾苦——当和尚。你可不要以为朱重八是看破红尘,他当和尚,一来是因为自己已年长、却娶不起媳妇,一直靠打飞机为生;二来是当和尚可以给自己某条生路,所以他就在老家附近的皇觉寺剃度出家。

  可是,不知道是老天对大元王朝厌恶到了极点,还是命运实在誓要将折腾朱重八的事业进行到底。朱重八在皇觉寺还没待上两个月,皇觉寺就来了一个“地主家也没余粮”了,所有的寺僧都被安排出去说得好听叫化缘,说得难听一些就是要饭。朱重八同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坐吃山空,而是将头剃个干净、再换上一身破烂不堪的僧人衣服向淮西与河南的方向走去,他在走出皇觉寺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段乞丐皇帝传奇故事了。

  时也,命也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在可供选择的道路五花八门的时候,你无论怎么选择,都觉得那不适合你自己,怎么做都做不好,而在只有一条路可供选择、只有一件事可做、只有一种结果可以承担的时候,你反而觉得前途一片坦途——这就是命运: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就在朱重八放牛变成了放流,化缘也变成“化骨绵掌”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消息,那就是从小跟他穿一条裤子的汤和现在混得不错,是个千总,并且写信来邀请朱重八去跟他共襄盛事。朱重八虽然算不上什么投机主义者,但他好歹分得清好坏——与其当和尚到处乞讨遭人白眼,不如参军杀出他妈的一条血路出来。

  于是,朱重八到了豪州投奔汤和,投奔当时的一方霸主郭子兴。可是天公不作美,朱重八差一点就成了郭子兴的刀下亡魂,因为当时郭子兴所带的义军是元廷重点“照顾对象”,所以很少有人来投奔他们,而朱重八还是从“沦陷区”来的。所以朱重八刚来的时候,郭子兴的手下查的非常的紧。

  “你这细作,还想挺美,你以为郭大帅的军队都是泥捏的不成,光个头,就真当自己是一休哥了。去阎王那儿抱怨命苦吧!”一个郭子兴的士兵正要将朱重八就地正法。

  “等等啊,等等啊,我真是来投奔革命的!”朱重八的魂都吓飞了,口不择言地说道,“你们要是不信的话,可以对暗号呀,我知道的。”

  “什么暗号?我怎么没听过,你说来听听呀!”朱重八的这段话引起了该士兵的注意。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朱重八一边念着口号,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来,毕恭毕敬地递给那名士兵。

  “胡说八道什么?你当这儿是《倚天屠龙记》呢,你还是去投胎吧!”就在该士兵就要行刑的时候,他看到这时候朱重八递过来的信封,以为是行贿他的东西,连忙放下了刀将信封接了摸了一摸,以为有什么银两之类的东西,结果只有一封信。大失所望之下,他依旧好奇地一看,小心肝马上扑通扑通地跳起来,变成了沉默加速度——原来这是一封汤和千总的介绍信。

  当朱重八被证实是真的来投军的时候,大帅郭子兴注意上了这个骨骼奇特的小子,没有将其编入汤和麾下,而是留在了自己的亲兵队伍。朱重八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天赋,再加上汤和从中的牵线搭桥,很快成长起来,成为郭子兴账下又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看过2008版电视剧《朱元璋》的人都会很奇怪,那就是当时明明已经是千总的汤和总是跟在还只是一个小人物朱重八后面屁颠屁颠,而且毫无怨言——这就跟朱重八小时候的“杀牛义举”有很大关系了。他后来成了皇帝,而你没有,那也是原因之一。

  在跟着郭子兴东拼西闯的时候,发生了两件对于朱元璋来说很有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那就是我们从此以后就要喊朱重八为朱元璋了,因为这个时候他将自己的名字由“重八”改成了“元璋”——“朱”谐音“诛”,“元”当然是“大元朝廷”,“璋”则是“利器”,于是“朱元璋”就成了“诛灭元廷的利器”——那颗命中注定的“帝皇之星”熠熠生辉。第二件事,是喜事,特大的喜事,朱元璋因为自己的能干被郭子兴看中,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又打光棍又当和尚的朱元璋终于尝到了什么是女人的味道:不只是可以暖被窝,还可以沁人心扉地温暖朱元璋那颗被残酷的现实磨打成的冷酷的心——马氏以她的善良后来在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时候曾拯救过不少人的性命,当然,这是后话。

  不得不说,朱元璋在历史舞台上的初登场没有绚丽夺目的“酷”字,却有个大写的“牛”字,是时也,也是命也!

  异军突起

  我们都知道,中国社会是一个家天下的社会,坐江山掌大权后权力要留给亲儿子、出人头地名声在外好形象要留给亲儿子、有万贯家财之后想到得第一件事情还是如何把钱留给亲儿子……就差老婆没有传给子孙后代了(实际上,在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习惯中,老婆也是可以继承下去的财产哦!)所以当朱元璋表现得过于出色,出色到威胁到了郭子兴以及他指定的继承人郭天叙的位置的时候,朱元璋被郭子兴“嫌弃”了,再加上这时候濠州城里汇聚了几方义军——都想当头头,结果谁都不会走到终头的,所以朱元璋带着自己选定的包括汤和、徐达在内的24个人另起炉灶,单干。

  他们来到定远,利用搞传销的方式组织起了近千人的组织之后,又利用你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这个定理,搞定了离定远不远处的张家堡驴牌寨三千人,还收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人——这样一来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艺高人胆大,就凭借着这都拼西凑出来近五千人,朱元璋就敢做起了要把皇帝拉下马的生意——他们组织起来,进攻了定远不远处的元军大营——要命的是,他居然成功了,一仗收服了将近两万人人马——朱元璋势力呈几何级趋势增长着。

  如果这还不是朱元璋是天选之人的征兆的话,那你就更不好理解他接下来的“狗屎运了”。首先,大明开国文臣第一功臣李善长来投。想当年,金戈铁马,刘备苦苦奋斗了十几年却因为没有因为一个优秀的谋臣的指导而挫折不断,等得到了“卧龙”诸葛亮的帮助之后,事业那是开了挂似的发展,终于最后三分天下得其一。所以,李善长的来投靠,对于正在事业上升势头的朱元璋来说,绝对是如虎添翼。其次,侄儿朱文正、外甥保儿(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文忠)的来投,朱元璋麾下可以说将星璀璨、名将如云——后来朱文正死守洪都为朱元璋赢下战机、李文忠为大明南征北战立下不朽战功,可以说都是对朱元璋势力的极大发展。

  唯物辩证法说,事情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点儿也不假,就在朱元璋要快马加鞭地奔前程的时候,命运又跟他调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侃:那就是郭子兴也来滁州了,并且迫于形势加上出于恩情,朱元璋将指挥权交了出去。要命的是,郭子兴将朱元璋的谦让当成自然、把客气当成了福气,一点不客气地接受了。郭子兴战死后,小明王韩林儿封了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这支义军的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为右都副元帅,而朱元璋只是左都副元帅。眼看煮熟的鸭子就要飞了,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朱重八的朱元璋就要腹黑起来,要给郭天叙与张天祐来个灯下黑的时候,老天爷终于看不过去了,不用朱元璋亲自动手——1355年8月、9月间,朱元璋组织军队两次对应天发起进攻,但都失败了,只不过让他聊以自慰的是,他的眼中钉——郭天叙、肉中刺——张天祐都来了一个战死。于是,战战兢兢半天,原来还是兢兢业业最好——该是你的终究是你的,不是你的强占着意义也不大。当然许多后世学者觉得郭天叙、张天祐的阵亡绝没有想想中的那么简单,那是没办法的,没有人后灯下黑,哪来人前君子风,再说了,你又不是算命的,你凭什么说他们原本不是短命鬼呢?

  虽然,两次进攻应天失败,但是朱元璋没有放弃,因为他知道他若是止步应天,他这辈子都会止步应天。所以1356年,朱元璋再次组织对应天的进攻,这回终于梦回连营,不负韶华,得偿所愿地攻下了富裕的应天。

  可是,如果有人问你,要想最终问鼎天下的话,除了实力还需要什么?有一个人的回答估计能给你一个耳目一新的答案,那就是名士朱升,他要给你的答案是——耐得住寂寞。很多人就激动了,你胡扯,朱升什么时候说过这样的话了。我劝你先冷静下来,好好想想,朱升给朱元璋提出的那九字真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要在一边积累实力的时候,一边抵制住称王称帝的诱惑,静得下心、受得了“人不知”的冷清,因为枪打出头鸟。应该说,朱元璋算是理解透了这九字真言的深邃,因为他东边是元朝的军队、东南方平江的是张士诚、东北是张明鉴、北面是刘福通、南面还是元朝的军队——可以说,只要朱元璋一不小心,“丧心病狂”地大喊一声“我朱元璋当皇帝”啦,立刻就会被包了饺子:不但元廷的军队要打他、其他要称王称霸的人也要搂他,就连他们曾经的领导韩林儿、刘福通也不会放过他。所以,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的帝王之路是在无数次蠢蠢欲动之后依旧安耐住性子的忍耐中锻炼成的。

  能成人之不能成事业者,必是能忍人之所不能者。所以,当在面临从陈友谅与张士诚中选择哪一个作为首先决战的人时,朱元璋坚决地选择陈友谅,因为他看出来了,相比较张士诚而言,陈友谅更像一个受不住寂寞的人——所以陈友谅迫不及待地杀了徐寿辉称帝。朱元璋因而断定,在于陈友谅决战期间,张士诚只会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地坐山观虎斗,而不会有那种胆量与远见跑来薅一把的,而要是先进攻张士诚的话,陈友谅一定会在背后捅自己的刀子。

  于是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两大当时的豪杰为日后的万里河山展开了你死我活的决战——可是你知道吗,当时要算硬汉的话,陈友谅要比朱元璋硬气哦,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元廷卑躬屈膝,而朱元璋却暗中跟元廷勾勾搭搭——一个迫不及待地称帝的人再怎么奴颜谄媚,人家也是信不过的。所以,后来有人说,陈友谅要是耐得住不是“孤家寡人”的寂寞的话,天下未必是他老朱家的。言归正传,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如山倒,并且最终把小命也丢在这儿了,朱元璋大获全胜,成为当时那几股势力中黑得不能再黑的“黑马”。

  1364年朱元璋被百官推荐为吴王,但他在还有张士诚、元廷大多残余军队,特别是小明王韩林儿依旧在的情况下,遵守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原则,依旧保持着不骄不躁的作风、依旧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张士诚就没有那么好耐心了——他不仅在义军与元廷之间首鼠两端,而且很早就称王了(1363年)。有趣的是,张士诚也称吴王——因而在元末明初那个荡动不安的年代,各路军阀当中是有着两个吴王,因为张士诚“略占先机”——称吴王比较早,所以朱元璋有侵犯人家版权的嫌疑。为了区别这两个政权,历史上把张士诚的“吴政权”叫做东吴(这又让人觉得他是在cosplay三国时期的东吴),把朱元璋的“吴政权”叫做西吴——不过,这些都没关系啦,成王败寇,最终人们记住的只有最终的胜利者。1364年这年还发生了另一件事,那就是陈友谅的残余势力被彻底征服。他那没出息的儿子陈理放下一方军阀的架子,又是鼻涕又是眼泪,又是作揖又是磕头,只求朱元璋放他一条生路。陈理怂,朱元璋偷着乐,却没有掉以轻心,虽然没有杀他但却把他流放到天边,流放到那鸟不拉屎的高丽。

  一统天下

  就在朱元璋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残余势力之后,挡在他君临天下的路上还有几个人:一个是张士诚,一个是元廷,还有一个比较特殊,那就是他朱元璋名义上的现领导——小明王韩林儿。于是,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1366年,朱元璋手下廖永忠假借接小明王亲临视察,在瓜步渡江的时候悄悄将船凿漏,将韩林儿溺死——事后,朱元璋猫哭耗子假慈悲了一回,披麻戴孝地将韩林儿的龙凤纪年,改成了“吴元年”,后来再给廖永忠奖赏的时候惺惺作态地说:“要是你没有把小明王弄死,犯了大错,以你的功劳不至于仅仅封个侯的。”我们都知道,道德标兵是玩不了政治的,但是却常常得被政治玩弄,所以,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的朱元璋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他此生都注定不可能在安安稳稳地做个“好人”了,只不过让人没想到的是,他会在那条做“恶人”的路上走的那么远,以至于有人给了他“中国第一屠夫”的称号。

  朱元璋在干掉小明王韩林儿的同时,也对张士诚下手了,经过一段时间对张士诚政权外围的扫荡,终于于1366年完成了对平江的包围,即将对张士诚展开最后的进攻。对于陈友谅,由于他极度凶悍,所以朱元璋非要干掉他不可,可是张士诚是个苟且偏安之辈,朱元璋曾经希望他能投降,然后像方国珍一样对自己俯首称臣,换取一个软着陆。可是张士诚也不知道哪根经不对,平时荣辱不惊,对什么都看得很淡的他居然跟朱元璋牟上了:死战不降。可惜,黄河之水可以从天上来,他张士诚的运气却只能到阎王那儿报到——兵败,城破,被俘,自缢而亡。

  从以前那个小小的放牛娃,到如今几十万军队的最高领袖,朱元璋完成的最大蜕变是志向由以前的小富即安变成了气吞万里如虎的统一天下。所以1367年,朱元璋发布《谕中原檄》,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北伐纲领,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率25万大军对那个曾经害的自己家破人亡、自己又卑躬屈膝了N多年的元廷发起了最后进攻。

  汉代名将霍去病曾经说过,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但是我们的朱元璋同志却不这么认为,老子放过牛,当过和尚,杀过人头,鱼和熊掌,老子都要——你不给,老子就耍流氓抢;老天不给,老子就斗破苍穹。所以,当徐达等人的北伐结果未定的时候,朱元璋就来了个“先斩后奏”,于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常遇春为郑国公、李文忠为曹国公、冯胜为宋国公、邓愈为卫国公,还封了一大批的侯。你别以为朱元璋这是“苟富贵,勿相忘”地回报那些为自己舍生忘死的属下们,你要是知道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没能善终,你就会骨子里发寒的。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军逼近大都(今北京市),元顺帝——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的子孙这时候温顺的却像一只绵羊,二话不说,带着自己皇太子与后宫军团从健德门逃出大都,一骑绝尘,直达塞外的上都。从此,汉家丢失了近百年的统治权回来,流落异族手上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回到中原政权的怀抱。作为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由南到北实现统一的战争,这次北伐使得朱元璋他所建立的新兴王朝——大明得到极大的巩固。需要说明的,虽然这次北伐是成功的,但是并没有彻底消灭元朝势力,后来又经过了几次战争,直到一代名将蓝玉领导的捕鱼儿海战役时,才将元朝残余势力(那时候已称其为北元)打的七零八落。更需要说明的是,明朝军队虽然将元朝赶出了中原,但是从来都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汉蒙之间的矛盾,双方或战或和,直到明朝被清朝取而代之都没有彻底解决。

  巩固政权

  前面已经说过,家天下这个传统不只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外国人其实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泱泱中华,绵延几千年,表现得更明显而已。朱元璋自从当了皇帝,心事就变得深沉了——一方面他担心自己的儿孙们能力不够,维护不了他老朱同志呕心沥血打下的江山,另一方面又对那些功高盖主的功臣勋将们起了猜疑之心:我老朱有生之年你们都乖得跟孙子似的,可是等我老朱魂飞冥冥以后,你们还能当我儿子的孙子、我孙子的孙子吗?于是朱元璋同志未雨绸缪,做起了两手准备。

  第一手,加强对皇子的教育,尤其是对太子的培养。由于朱标是朱元璋在乱世中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在乱世中获得第一份温暖,也就成了他的信仰。所以他几乎将自己的爱都给了他,自然将来的天下也会托付于他,所以朱元璋为朱标找了很多名师,其中就包括后来的大学者宋濂。同时对于其他儿子,朱元璋也寄予厚望——为了防止“奸臣”专权,朱元璋将那些不能继承江山的儿子都封了王,而且还赋予他们拥有军队的权力,只是希望将来他们会为国锄奸。可是却没想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奸臣”倒是没怎么出现,“奸王”倒是出了一个——朱棣。

  至于第二手嘛,就比较狠了,那就是通过“四大案”,在自己有生之年将能铲除的威胁都铲除了。首先,空印案,虽然是个大案,却是个有争议的大案——争议点不在于那些被处死的官员是否冤枉,而在于它发生的时间,有人说是1382年,有人说是1376。这件案子的起因,跟明朝当时的一个制度有关——那就是每年州县衙门都要派人到京城户部核对其缴纳的钱粮以及军需,必须完全一致才能盖上地方大印才能算过关。可是每年的皇粮运输都会损耗,有不一致的时候很多,这个时候如果回到地方重新盖章再赶回京城的话,那就什么活都不用干了,因为等你终于完成了这项事业了的话,第二年的核对工作很可能又开始——这成为很多地方官的噩梦。可是你不知道的是,中国人最善于钻规则漏洞,往往穷则思变,于是一个变通的法子就诞生了:那就是带几本盖好章的空账册去京城以防不测。这个法子几乎成为了当时的一项潜规则,唯一的缺点就是有一个人不知道——别人不知道都没关系,偏偏这个人不知道是要出人命的,因为他就是朱元璋。当朱元璋知道了这件被强制披在他身上的“皇帝的新装”,勃然大怒,因此下令将那些参与糊弄他的官员统统推出去砍了——其实,说老实话,这几百人对朱元璋的大明江山影响那是微乎其微,但是它却成为朱元璋杀戮的开端。

  第二个大案,发生于1380年并绵延了很多年的大案胡惟庸案。胡惟庸这个人嘛,应该说不算是那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中特别拔尖的,但他绝对算是野心勃勃的人之一,就是那种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没事喜欢跟人瞎逼逼的那种人。他利用手中的权力,排斥异己,更重要的独断专行,在生杀予夺等重大事件上不请示朱元璋,自己擅自做主。这可就叫人头疼了,大臣的事情你干了,皇帝的事情你也干了,那你将我“孤家寡人”朱元璋往哪儿安排?安排到你老婆的床上?就你玩的那货色怎么跟宫里的比呀!

  于是,由于胡惟庸同志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很快朱元璋就将他放到他应该去的地方:去午门放血了——1380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涂节“自首”告发胡惟庸、陈宁等谋反。就快憋出毛病来了的朱元璋终于发飙了,他决定老账新账一起算,以枉法诬贤”“擅权枉法”“蠹害政治”等罪将胡惟庸加以处死。胡惟庸没想到自己努力奋斗N多年,没能成为大明王朝的NO·1,却成了中国版的“终结者”——他成功终结了丞相制度。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名正言顺地废除了丞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倒在胡惟庸案上的明朝开国功臣一波接着一波,他们比肩接踵地共赴黄泉,唱着“朱元璋,你乱杀功臣,不得好死”的歌儿成批成批血染法场,其中就有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人(李善长是在十年之后被杀),至于当时的名士宋濂本来也是要被一起“下油锅”的,但是由于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的极力保护才被发配边疆,最终死在了途中。

  “够了,父皇,您不能再这么大搞株连了,要不然,大明江山以后靠何人治理呀?”仁慈的朱标多次想劝阻朱元璋的大肆杀戮。

  “儿啊,你不知道我这么做是为什么么?”岁月掩饰不住沧桑,也掩饰不住一代雄主的老迈,“为父可都是为了你将来能坐稳江上,不把你爹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断送掉着想哦!”

  “父皇,儿臣一定会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但您没必要如此呀!”朱标很自信说道。

  “儿啊,不是你爹瞧不起你,你别看现在那些功臣勋将规规矩矩的,那是因为你爹的余威还在。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你能驯顺得了他们吗?”朱元璋这时候拿过旁边的一根荆棘,用满是茧子的手一撩,“还是趁你爹还健在,把你不想干、也不忍心干的事情都干了吧,你以后就不会那么为难了。”

  “父皇——”朱标还想争辩。

  “放心吧,乱世当用重典!朕知道轻重,自然会给你留些人才的。”朱元璋斩钉截铁地说道。

  所以,朱元璋其实也想收手,不想再为难那些硕果仅存的功臣良将了,因为剩下来的那些人他相信以朱标的能力完全有能力驾驭了。所以,第三件大案郭桓案发生以后,朱元璋出于对贪污的痛恨,下了狠手,杀了几万人,但那些人都只是普通的官员。可是,也不知道老天是要大明王朝的功臣绝种,还是嫌朱元璋一生缺德事干的太多,但他自己的命有太硬,欺软怕硬地将报应降灾太子朱标身上——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这可算是挖了朱元璋的心头肉了,因为朱标可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

  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的朱元璋,不改初衷,爱屋及乌,没有将空出来的太子之位给他的其余儿子中的一个,而是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为此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就是继续屠杀功臣勋将们,因为剩下的人虽然还算比较可靠,可是他的孙子朱允炆太不可靠了,像蓝玉那样功高盖主,却横行不法的悍将,朱允炆是不可能降服的住,所以老朱觉得,反正自己手上早已沾满那些跟自己海誓山盟过人的血,多几个是几个,多几万也只是几万。于是1393年,锦衣卫指挥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趁机将其处死(听说,还是采用剥皮的那种方法),并族诛了三族,很多跟蓝玉关系很好的将领被连累,最终使被处死的人达到了1。5万人——这就是明初四大案中的最后一个大案。第二个后果,那就是朱允炆的上位虽然有法理依据,但是却因为资历低,造成诸侯王不服——尤其是燕王朱棣:老子辛辛苦苦带兵十几年,对老朱家的江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什么由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骑在老子头上拉粑粑,因而早有不臣的心了。

  “允炆啊,爷爷能为你做的事情都已经做了,大明江山的未来就靠你了。”垂垂老矣的朱元璋虽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和可以左右天下的权力,却也跟一般人一样,拿岁月无可奈何。

  “爷爷,当年父亲劝您不要乱杀人了,您没听,现如今我去哪儿找人帮我守护天下呀?”虽然从小娇生惯养,朱允炆却并不娇气,但面对大明王朝的人才凋零的局面还是有些无可奈何呀!

  “外人都靠不住的,我们老朱家的江山只要靠老朱家自己才能守得住,你顶不住的时候,可以找你的叔叔们帮忙!他们每个人都有军队。”朱元璋已经没有力气在生气了,只是淡淡地说到。

  “您那说的是万一大臣造反的话,我可以找叔叔们帮忙。可是要是造我反的就是我叔叔们,我又该找谁来帮我抵挡他们呢?”朱允炆似乎有意要“为难”朱元璋,脱口而出就是个段子——当然这件事没有停留在段子的阶段,而是被残酷的历史现实证实了的事:1402年,朱允炆的叔叔燕王朱棣亲自从朱允炆的手中抢走了“父辈的旗帜”,自己当了皇帝,而朱棣之所以如此顺利(四年就成功了),当然要归功于朱元璋滥杀功臣,导致朝中一时无人能领兵作战。

  朱元璋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已经没有能力再思考这个问题了,他也已经没有时间来思考这个问题了。1398年6月24日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这个吃过很多苦也让很多人吃过很多苦、见过人吃人也干过人吃人勾当、被命运捉弄却最后成功掌握自己命运的一代雄主朱元璋留给后人的不只是一段段波澜壮阔的故事,还有说不完也道不尽的千秋功过。

  可曾年少闻风雨,去留不由人间意。三军卷去千层浪,独笑王侯成霸王。有些人,本来是个很容易满足的人,但是“阎王要你人间王,谁不祸害你轻狂?”朱元璋君临天下的路注定是孤独的,被人误解,被人误导是常事,就连作者我也不敢说百分之百地了解他!

  千古风流人物,具往也,大浪淘沙,唯真英雄不朽!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