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信息化社会,早已把紧张的生活大卸八块,把人们都绑架在高速列车上奔跑不歇。骨子里稍微有点艺术情结的人,会从这紧凑的生活中挤出一丝空隙,或听听音乐、赏赏绘画,或观花听雨、踏雪寻梅等等。真正能捧起一本书,耐性子读下去的人已经不多了。刷微信看抖音,生活已经碎片化,很难再恢复农耕时代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真正懂一些诗情画意生活的人或出去旅旅游,或剧院影院看看时尚电影或音乐戏曲演出等,已算不上什么诗和远方的精神享受,充其量只是一种生活消遣或休闲。
在古希腊,爱琴海播种精神文明。希波战争打碎了生活的一湖静水,帝国的扩张,城邦的联盟,利益的捆绑,雅典的称霸等等,历史和现实都证明物质终要战胜精神。苏格拉底的殉道,帕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理性思考,《荷马史诗》的艺术张力等等精神世界的精华和结晶,都证明绝对精神的高尚和伟大,但也难低档战争和物质利益的争夺绞杀。地中海是人间天堂,尼罗河的古老文明璀璨,耶稣曾在那里生活,拜占庭帝国的兴衰,最后演绎成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但丁唱着《神曲》,向世界展示人文主义的曙光与复苏。莎士比亚知道哈姆雷特必然要找他叔叔进行血海复仇,米开朗基罗《末日审判》唤醒怎样的正义之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是谁出卖了耶稣和灵魂?那十二个门徒的正义与邪恶、黑暗与光明的较量,是物欲的胜出,还是精神的溃败,是什么在推动和改变这个世界,绝对精神是否被碾压得粉身碎骨和无处安放。
春风总是吹皱一池春水。春江水暖好像都是诗人先知,历代词人诗人的敏感好像能与先知先觉的耶稣媲美。大宋江山的励精图治,商贾繁荣的清明上河,享受物质滋润的宋朝人,皇帝都闲得想画画琴松,写写瘦金书法,文人骚客更是百般献媚,填词赋诗给歌妓演唱。贤达贵人听着小曲,赏着清风明月,尽情享受物质与精神交融合美的生活情调,八十多岁的张先老牛啃嫩草纳妾十八岁的红颜,写诗显摆“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这种一树梨花压海棠的美景也许是北宋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直到外族金人把宋朝皇帝俘虏带到北国受尽人间凌辱,宋人才从悠闲的醉梦中惊醒,唯有抗金才是救国求荣的康庄大道。战争的残酷又一次战胜精神,南宋的词人从此再没有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的豁达和超脱。
好像有一个科学家说过,事物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专业术语叫相对论吧。那么,如果按爱因斯坦这个命题去推论,绝对精神也是不存在的。合情合理地解释应该说是物质和精神搅和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整体吧,如古人总结的阴阳一样。有时候很难区分,比如精神生活的音乐欣赏,也离不开物质生活的剧场及演奏的乐器。绘画进入笔墨世界,那画纸画笔,丹青颜料都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世界,谁也离不开谁。艺术、哲学是这样,那么人的七情六欲和性生活,是物质还是精神,是肉体还是灵魂的快感,谁能说清楚呢。
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早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核心,是一种活生生的原动力。卧槽,按哲学家老黑这个说法,这种绝对精神就是康德说的“自在之物”的翻版,实际与叔本华老先生“世界是我的表象”同出一辙,好像都是跟一个哲学老师修的课。说通俗点就是世界是我大脑造出来的,唯意识论达到顶峰的高论,高山仰止谁敢超越,好像与佛教“境由心造”有同曲异工之妙。我一直就把哲学家当宗教大师一样景仰,我认为他们不光研究物质和精神,唯物和唯心,他们还研究人类的灵魂,比如弗洛伊德和荣格,研究人的性与本能,人类的灵魂在精神分析学大师的眼里,赤裸裸地暴晒在那里,隐私无处可藏,就连人格分裂的杀父娶母的恋母情结都分析得入木三分及合情合理。
清晨,窗帘挡的严严实实。我憋在屋内懒在床上,百思不解绝对精神与现实生活纠缠不清的关系。金钱的诱惑,宽敞大别墅的享受,是物质满足也是精神的愉悦;名誉的虚荣,奉承中的沾沾自喜,是物质世界中的所谓人生成就,也是精神世界的自我陶醉。有人写励志鸡汤说,人还是应该有一点追求的,人生才有动力和充满朝气。否则走到叔本华虚无主义哲学中就萎靡不振和难以自拔。如果躺在物质丰厚的享乐世界里,也担心像纨绔子弟和八旗公子那样少了雄才和伟男 。自古贤人经常劝后辈悬梁刺股的勤为径和苦作弦,其最终目标还是十年寒窗一朝登榜,学而为仕而光宗耀祖。人生显赫无非是这些虚荣功名,离绝对精神千里之隔。但绝对精神一直就揉在物质利益里面,所以才有天下熙熙皆冲利来,天下攘攘都为利往。名、利、色三关,围着凡夫团团打转,谁能闯出和逃过呢?谁的生活不是被物质迷惑得苟且偷生而一地鸡毛呢?踏坏铁鞋也无处去寻觅,蓦然回首那绝对精神却躲在灯火阑珊之处。
赞(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