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母校的变迁

时间:2022/1/8 作者: 马草 热度: 130811
  一个人失去了母亲,也就是失去了家。母校对学子而言,犹如母与子,当学子回母校寻根的时候,母校已经不在,那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失母之痛,油然而生。我多次经历过这种感受,面临母校,再无生气勃勃、喧闹而又幽静的校园,而只是一堆堆死气沉沉的断砖烂瓦,她永久性地失踪了,我忍不住鼻子塞,泪盈眼眶。

  我的母校叫甘霖中学,嵊县稍上年纪的人,说起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缘于她深深地植根在嵊县人的心里。甘霖中学的创始人,是嵊西乡贤王珪孙先生。学校创办于正值祖国生死存亡之际的1940年。珪孙先生出于爱国热情、教育救国的理念,倾全力,出巨资,创办了这所学校。学校还有400亩庸田,以添补学校运转之用。学校创办初始,以他祖父春皋的名字命名曰“春皋中学”。经过十数年的努力,已经初具规模,成嵊县一所叫得响的学校。解放后,学校改制公立。因学校当初在嵊县教育界的的地位,办学早,等因素,仅次于嵊县中学,故曾改名为“嵊县第二中学”。五十年代末,因学校地处甘霖辖区,正式改名为“嵊县甘霖中学”。凡是在甘霖中学受教过的学子,都会有这样的感觉:深为自己能成为甘霖中学的学生而兴奋,而自豪。事实上,甘霖中学确实也不负众望,为嵊县人民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单就恢复高考初的1978年,甘霖地区的的学子,高考上线人数,占全县的四分之一。学校培养了诸如丁仲礼这样的国家副国级领导人,足见在当时,甘霖教育教学之发达兴旺,名噪一时。

  我的心情,与大家的心情是一样的,我庆幸自己是甘中的学子,也自豪能成为甘中的教师。事实上,我的一生,与甘霖中学结下不懈之缘。我初高中,受读于甘霖中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后,又回母校执教三十余年,直到自己退休,并见证母校的兴盛和衰落。最为不堪的是,亲眼目见改朝换代的新校长,摘下母校校牌,亲历母校的寿终正寝,怎不感慨系之、无言以对、却心如刀绞?

  我是1964年秋季,被甘霖中学录取,进校受教的。在我进入校园,最初的印象里,学校简直就是一座花园。正对学校大门,是一条径直贯穿全校的大道,大道两边,对称的教室一字排开,教室中间带,是茂密、繁盛的花草树木,花香鸟语,蜂蝶嘤嘤;校园里有好几口池塘,水草茂密,鱼翔浅底。在校园的东北角,还建有一个游泳池,给师生带来不少乐趣。教学楼周边,是各类各式教学教育设施,南面紧靠围墙,是学校古色古香的大礼堂,向西,是学生和老师的宿舍建筑群,学校的大食堂,也就建在礼堂附近。各科的实验室,图书馆,医务室等为教学服务的设施,应有尽有,都分布在教室附近。学校还有一个嵊县除嵊中以外最大的操场,成为全校师生学习、锻炼、娱乐的一个热点场所。整个学校,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完备优良,老师博学多才,大都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这样的学校,实在是个读书求学的好去处。

  问题是,好景不长。在读到第二年的初二,学校就在孕育着重大的变迁。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课闹革命。直到我们走出校园,我再没有在母校正规地上过一堂课,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

  到了文革后期,也不清楚是谁的主意,学校突然被分割为五块,当时甘霖区所在的五个公社,都建起一所中学,甘霖中学的老师,也被分到各所学校。这五所学校中,原甘霖中学在白泥墩的老校,和迁往寺前的所谓新甘中的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相对说,较其他几所学校完备优越一点,但与过去完整的甘中比,已不能同日而语了,“五马分尸”后的学校,教育、教学水准被削弱,可想而知。

  接下来,校名之争,也闹腾了一段时间。在桃源公社寺前的学校,已自命为“新甘中”,在普义公社白泥墩的学校,该叫什么名?当时在甘霖区执政的主要领导,对造反派掌权的新甘中很感冒,于是对在普义学校的领导指示说:既然他们是新甘中,你们自然是老甘中。这样,在同一个甘霖区,挂出了两块名称完全相同的校牌。

  这样的笑话故事,是不能也不应该长期演绎下去的。主管单位县文教局,做出“终审裁决”:两所学校招生规模、职级平齐相等,在甘霖镇上那所叫甘霖中学,在普义乡下那所叫普义中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甘霖地区高中配额招生六个班,镇上的招生三个班,乡下的,也招生三个班,年年如此。这样的模式、布局,已为甘霖地区教育的萎缩,埋下了隐患。加上两所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条件、教育资源,都不理想,学校的衰败,无可避免。

  普义中学首先凋落衰败。二十世纪八十年初,普义中学败象已露。1984年,学校瞎改革,停招普通高中,改办什么“农业技术学校”。学校便有了“一副班子,两块牌子”的怪现象。当时的学校,既无所谓农技校的专业教师,也无任何办学的专业设备,生源也不足,这样的学校怎么能够办得下去?。只招收了两届学生,办了两年学,学校就千疮百孔,矛盾百出,无能再办下去,只得与县工业技校合并,搬出普义中学到小砩去了,只剩下普义中学的初中部。普义中学初中部,也没生存几年,终于到了强弓之末,无以为继,整体消失了。

  当普义中学没落,我调出普中,到另一个尚存的“甘霖中学”执教。临走时,面对没落的甘中老址,百感交集,曾写几句歪诗,以表当时的心情:

  旧礼堂前匆匆过
  雕梁虽在木已朽
  大地若纸画荒草
  青天如镜照颓楼
  曾见春风沐桃李
  却遇夏雨淹渠沟
  春皋已乘浮云去
  两行清泪作祭歌

  我前面已说过,寺前那边的“甘霖中学”,也不是合适的办学之地。它远离市镇,校址是一个破败凋敝的老寺庙,且坐落在一个黄土高坡上,缺水少电,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差劲的生活条件,注定留不住好老师,招不到好生源,如此的恶性循环,学校自然日薄西山,越办越没有生气。终于,在1998年夏,甘霖中学最后一届普高学生毕业,停止普通高中的招生,甘霖中学就此“功成名就”,摘下牌子,结束了近六十年的生命。学校改名为嵊州市成人中专。这个学校也很短命,到2006年,市内其他三所职业学校合并,学校整体搬迁,到市里成立嵊州市职教中心,却剩下一堆断砖残瓦。

  呜呼,世上再无甘霖中学,只留给她的学子,一个伤心的记忆。
赞(4)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