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书短札 今夜不设防

时间:2021/12/10 作者: 黄杏醉南风 热度: 122571
  可怜,法国大家都德的作品除了作为爱国主义教材的《最后一课》,其余什么都没读过。忽然间灰尘扑扑,在一个清朝末年一般的书店,见了本涂了鸡血似的《短篇小说选》(湖南文艺出版社),莪就叫醒了呛在门边的店主。

  连夜翻读,篇幅都不长。与其说是小说,毋宁说是散文随笔,个别甚至干脆是新闻特写,大多淡化情节——老早前,一些如阿成的作家们也曾经作过尝试,算不算成功,不得而知——自古小说者,街肆茶馆故事也。中国小说虽然从古代说书人的街头巷尾三瓦两舍的“说”,逐渐进化成现代人案头或躺在床上手机里的“看”和“听”,在不断追求着视觉上的美听觉上的怦然心动,但万变不离其宗,淡化情节不等于不要情节,没有情节。但莪手边的这本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精华”出的选本,说真的,很多篇章确实没有情节,如果编在散文集子里,谁都不会有意见。比如《定居》(开篇就是),《橙子》,《蝗虫》,《散文诗》……等等。其余多篇虽隔靴搔痒略具一点情节,其实也完全可以归纳在叙事散文里。不管如何,美文总归美文,体裁并不重要——好像也只有中国分得这样细——就好比你本来有滋有味欣赏着黄玫瑰,忽然间或出一支康乃馨,不也莞尔一笑?

  莪在落雨阴天,常会作些无用的思考:小说应该写什么?有些重大题材,尤其是若干年后将会一不小心变成哈哈镜的,必得是小说家的任务?尤其是房价天价,钞票满天飞的今天,人人都像上紧了发条,活得紧张,读(听)点儿可有可无的小说,是为了苦大仇深的思考?君不见一些花梨狐骚的娱乐片人气很旺?不妨写点迎合大众的轻松小调,催眠夜曲,让人们在内心骂娘和殚精竭虑里换换脑子,轻松一笑,或者竟至于捧着书本呼呼大睡——这样的睡眠通常是香的——有什么不好?都德老先生的短篇似乎就有这种小剂量安眠药效果。即使是载入史册的重大题材,比如轰隆轰隆普法战争,在他写来,不是穷凶极恶,不是刺刀见红你死我活,而是:“我在石级上坐下,在那里坐了很久。这阳光和静谧是那么令人惬意。两三只初夏的苍蝇,在阳光下活动起来,贴着天花板上的搁栏,嗡嗡地叫着。”平常无比,跟淅哩哩白粥泡饭油条搭烧饼没什么两样,仿佛要告诉我们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然而,却是在向我们“诉说着一个令人伤心的夜晚”,一个血迹斑斑改变历史的战争故事。

  于是莪想:是战争本也是场游戏,还是老人家把战争看得天经地义,如同常态?就像一群咕咕叫唤的猪崽在一起总要争抢食物,就像一群各式各样的狗在一起总要争夺交配权,就像明明轱噜噜开来的公交车厢里空空荡荡,张三李四红眼睛阿二还是你拥我挤一样?莪总觉得先生的简笔,是故意的!当然也没专家教授教导,是愚钝如莪连猜带蒙。就像曾经有朋友三百六十六天前约下请吃饭,一日三两日四不是忘记,而是变成了一桩心事,很当回事,这么隆重的提前约请,想必是五星级酒店满汉全席,临了却是拉倒棚子小吃店里一碗咸泡饭——难道你不以为稀哩哩这碗饭直到胡子全白都不会忘记吗?不管如何,莪是有滋有味地吃了一回,将这作为“世界短篇小说精华”的,夹青夹枯从头至尾一字不拉生吞活剥了一回。

  这样,都德老先生七长八短的小说,给莪最大的感觉,就是读着轻松,茶余饭后的消遣,不需要动脑筋。老先生谋篇布局也简单,甚至看起来没有谋划,水到渠成,顺其自然。用词也不喜好慷慨激昂,阶级斗争剑拔弩张,总是让你觉得温和,有趣,平淡,连讽刺都分寸有致,脉脉含情,睿智的眼神含着笑默默看着你(像不像我们的丰之恺?)例如:《保卫达拉斯贡》里华而不实的爱国主义和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在近六十个故事里,唯一激烈的算是为我们的动物朋友(居然不是人!)鸣不平的《红山鹬的悲愤》,以一只小鸟的口吻,控诉了人类对生灵的残杀:“啊,我永远不会忘记,树林里响起的头一阵枪声。一只兔子……一只松鼠……有两三只肥大的锦鸡……一只鹿角锹甲虫……蓝蜻蜓,大熊蜂,花蝴蝶,这些可怜的小虫子吓得晕头转向到处乱飞……” “猎人们弯腰数着这场屠杀的战利品,提起血淋淋的爪子,被撕裂的翅膀,……”啊,本是同村住,相煎何太急?十九世纪的一位老人,用他特别的方式在向我们悲鸣。

  先生的故乡,是普罗旺斯吧?否则,不会在篇中多次出现。想必先生非常喜欢自己的家乡,不然,怎会描绘得如此清丽、优美:烈日下幽静的山林、铺满了葡萄和橄榄的原野、吕贝龙山上迷人的星空、遍布了山岗的辘辘风磨、节日里麦场上的烟火、叮铃当锒妇女身上的金十字架和翩翩花边衣裙……啊故乡,一个多么温暖的所在。而我们的乡村,老人,空屋。……

  没有去查阅资料,对这位老人的其他也一无所知。温文尔雅,应该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态度,一种见多识广后处变不惊的修练。在现实生活里,也曾有幸屈指可数碰到过:他们从来不生气,处变不惊,温言软语,有条不紊;和他们在一起,你传染了安宁,沉静,有一种安全感;他们不惹事,一般不会算计你,出卖你,相反,倘有危难,是你的第一屏障,有这样的人在身边或者离你不远,睡得安稳,行得踏实,今夜不设防……总而言之,你可以比较正常地活着,多像一点人。

  说真的,读完这本集子,莪没有得到文学的诱惑,至多祇是一筷青菜的享受;而《比修的公事包》、《诗人米斯特拉尔》还给了莪有关文人的悲哀;也没有作文的技巧,以及什么什么的启迪呀放屁歌颂之类的,倒是有一个老人,儒雅,淡定,从容,来到身边,云淡风轻,温和提醒:“……没什么了不起,轻松点,悠着点儿。”莪的心,本如一只浮在水面扑扑跳动的皮球,渐渐自然而然,随流而去……

  气温骤降,天冷了起来。莪收起床边零乱的书,将一个个棉球灌饱酒精,又查看了一下包里的几本书,塞上一粒糖,准备适应新一轮的不情愿。老人温和的目光,仿佛就在头顶,穿破世纪长夜,含笑看着莪这些小动作。莪也就揣了风雨飘摇大清晚期一般的书店里得来的几片温和,像个天外来客,备下行囊,用欣赏的目光,重新去打量周遭的世界,和满天乱舞的……不是雪花。

  老人家,你行之多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