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与天龙印务的二次邂逅

时间:2021/11/25 作者: 鱼翔 热度: 129742
  说起来,我与天龙印务的二次邂逅,还真的是一种缘分。

  与天龙印务的第一次邂逅,话还得从2007年说起。那是在我调入县文化体育局工作的第七个年头。那时,弥渡县虽然有了旅游局,但由于历史原因,县内的景区还是归文体局主管。天生桥风景区的负责人向局里汇报,景区旅游门票快要用完了,而且是好几年前就印制的了,现在需不需要重新设计更换,还是照原样印制,请求局里决定。

  局长办公会议决定,老门票不能彰显景区特色,已经使用了十多年,需要重新设计印制,由于是我分管的部门,这事也就落在我的头上,我也没有什么好讲的,带上相机到了景区选了几个角度,照了几张照片,带着景区负责人到了天龙印务,受到热情接待到相关部门,向设计人员说明来意,倒出照片,谈了对门票的整体构思和版面图案想法,说了时间要求,ok。其它的交由景区负责人衔接办理。十天后,二十万张极具视觉冲击力的门票运到了景区。景区的工作人员们都说,我办事实在,新门票不仅质量好,图案新颖,完全彰显景区特色,价格还只是过去的一半。我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那是高科技在天龙印务的体现。

  看着这些门票,不仅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在县志办(弥渡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时,编撰出版《弥渡年鉴》的情景。那个年代,电脑还是拼装机“486”、“586”大行其道的年代,品牌机那是凤毛麟角,珍贵得很,一个县里也没有几台,而且会弄的人也很少,算是稀缺物资奢侈品,互联网更是天方夜谭。所有撰稿人的稿件,全是手写稿,有的字迹潦草,搞得我们这些统搞人似读天书猜来想去,实在辛苦至极。

  也是找了下关一家印刷厂印制,让我体验到那个年代出一本书的不容易。虽然是电子激光照排,但对打印出来的稿子的校对,全由我们办公室四个人瞪大眼睛自己干,40来万字的“三审三校”,半点都来不得马虎。并且来回的传送,全是车带人接,或是邮政传递,费时费力。如今想起来,也是只有惊叹的份了。那能想象现在,坐在电脑前,邮件打开,指尖动动,敲敲键盘,OK!回传,搞定。排版、装帧、插页、封面等,全都可以是智能化,只有想不到,没有智能化的电脑办不到的。而在那个时候,什么版式设定、装帧设定、封面设定、彩页布局排版、纸张要求等等,哪一样都不是省心事。隔三差五的,只要接到电话,就要赶到厂里,坐到电脑前,和厂里负责的设计人员经过无数次的“苍山论道”才搞定。现在想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客观的说,那时的“电脑”印务,与今日的“智能天龙”印务相比,还真是天壤之别。

  第二次与天龙印务的邂逅,是在我退休后到昆明操练“孙子兵法”(带孙孙)后的2019年的12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天龙印务企业文化的刊物《印刷与交流》,这个刊物,虽是月刊小报,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企业文化信息浓厚,是天龙印务及印刷人的“交流站、联谊所、食量店”。虽然我没有搞过企业,对印刷更是外行,但在我这个自诩为管文化退休的人看来,企业文化搞到这个层面,已是极致。版面《文学天地》更是引起喜欢文字的我的兴趣,我试着把小文《童年时的年》投稿,没想到,2020年的1月底,就收到来自天龙印务的惊喜——样刊和稿费。从此以后的每个月,无论有无我的稿件刊发,我都能收到天龙印务用挂号邮寄的《印刷与交流》报,年底还收到年度合订本和印刷精美的下一年的挂历,足见天龙印务人用心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质。

  在与天龙印务第二次邂逅后的两年时间里,不仅《印刷与交流》成了我的益友,我还成了《天龙印务公众号》的忠实读者。感谢天龙印务的企业文化,让我的退休生活多了一份精彩。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