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读西游

时间:2021/11/15 作者: 春风杨柳 热度: 146963
  天下名著繁多,人的精力有限。一生能精读几本名著,是值得欣慰的事情。读《西游记》伴随了我的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西游记》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可以分为赏读、品读、精读和研读。我的赏读是从连环画开始的,起初只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往往是跳读,只是对自己感兴趣内容才细读。非常羡慕孙悟空腾云驾雾、翻筋斗云,七十二变,挥舞金箍棒斗妖伏魔的本领。因看的是连环画,只需要了解全书的梗概即可(如唐僧师徒西天取经14年,路途108000里,经过81难),无需对生冷字词、历史典故以及大量的佛、道、阴阳五行等术语进行准确的理解。品读(读原著),是要读出味道来的,尤其是对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和内容要仔细斟酌,了解更多的含义来,甚至要弄清楚一些故事环节的来龙去脉,如孙悟空被压五行山630年(从王莽篡汉时至唐贞观十三年),猪八戒的八戒是佛教的五荤道教的三厌。精读,就要逐字逐句的读,不放过一个生字和一个名词以及历史典故,还要弄清楚故事里的地理方位,并且要掌握全书各个故事的进程、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寓意,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和弄清楚全书主体思想等,如西天取经途径各国国名的含义,它的官衙机构和宫殿的名称,以及所遇灾难原因等。当然读书的最高境界就是研读了,研读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

  所谓研读,就要了解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是因为任何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既受时代的影响,又必然反映时代的特征,必然对所处的时代亮出自己的态度、观点和评判倾向来。不论态度鲜明或隐晦暗示都不可避免产生自己的看法来。所谓客观描写,不带任何主观倾向的小说是绝无仅有的。

  《西游记》成书约于十六世纪七十年代明朝的中叶,成书过程是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这期间,明朝商品经济最为活跃,受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想也最为活跃,反映到文学里,最显著的就是《西游记》《金瓶梅》等小说闪亮登场。尽管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市场繁荣,手工业发达,但官宦弄权,贪污横行,特务肆虐,政治日益腐败,民不聊生。《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现实。作品所描写的天上人间,东土西方,实际上没有一块是净土乐土。如第九十六回,唐僧师徒到铜台府地灵县,仅距佛祖圣地灵山八百里,也还遇到强盗抢劫,害死了寇员外,唐僧受冤坐牢。

  因嘉靖迷恋道教,炼丹服药,痴迷长生不老,多年不上朝,搞得朝政乌烟瘴气。并且“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更无一个为身命者。”所以《西游记》多次贬低道教,并提醒读者“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研读还要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来解读作品的内在含义。这是因为作者的经济状况、社会环境以及政治地位,决定了他的政治倾向。因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作者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出生在一个由文官小官僚而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曾祖、祖父“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曾祖父做过“余姚训导”,祖父做过“仁和教谕”,父亲“卖采缕文彀”(卖彩线和绉纱一类的丝织品),因不善经营,家道衰落。但他极好读书,常遭官府吏胥敲诈,对社会现实颇为不满。

  吴承恩“髫龄即以文鸣于淮”,“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科举场不得志,直到40岁才得了个“岁贡生”。由于科场失意,境遇不好,生活困难,曾遭一些势利之徒的笑骂。种种遭遇加深他对官场、科场的腐败以及社会的炎凉世态的认识和愤慨。直到60岁时,才勉强作长兴县丞,后不久就“耻折腰,遂拂袖而归。”

  吴承恩的遭遇决定了他的政治倾向和对社会的评判,必然流露在他的作品中。

  半个多世纪的阅读,使我对《西游记》中人物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儿时的看热闹,到后来的看门道;由对唐僧的迂腐到由衷的敬佩;由对八戒嬉笑随性表现的不屑,到可亲可近。由对沙僧的平庸到人品高尚的感慨。孙悟空不仅是降妖伏魔,战天斗地,不畏强暴,敢于反抗英雄,而且还是一个对佛、道感悟极高的信徒;不仅打杀强盗剪径,为民除害,拯救各国百姓于苦难之中,而且藐视一切权威和封建势力,嘲笑佛祖,讥讽太上老君,挑战皇权,驱使龙王和各天神土地。如第四十五回,孙悟空布置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孙行者高呼:“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孙悟空的形象和行为,代表了百姓的利益,体现百姓的愿望,与社会的底层产生了共鸣,成为百姓心目中的英雄,由此为《西游记》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长期的阅读使我对《西游记》内涵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游记》不仅是明代中期优秀的神话小说,而且还是一部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宗教、历史、地理、医学、民俗等的百科全书。越读越觉得它是一部政治倾向强烈的小说,是对明朝社会不满的呐喊。它喊出了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喊出了对封建王朝的质疑,喊出了对皇权的挑战,喊出了百姓的痛苦。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西游记》基本摆脱古典文学作品常见的“善恶有报,因果报应”的思维方式,一改之前小说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禁锢,首次对封建王朝提出质疑,第七回,借助孙悟空喊出“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对皇权提出挑战,表达了社会底层黎民百姓对贪官污吏和地主残酷压榨的愤恨。第九十八回,孙悟空再次大声疾呼:“灵霄宝殿非他久,历代人王有分传。强者为尊该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在其影响下,同时代的《金瓶梅》,喊出来“破的一身剐,敢把皇帝打”,以至于后来的《红楼梦》喊出了“惹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等等政治口号。作者为了表达了对朝皇帝强烈的不满和无情的嘲讽,在三十回,宝象国国王三公主被妖魔摄走,痛苦不堪。那妖魔为了安慰公主,要见国王讨好。公主道:“我父王不是马争力战的江山,他本是祖宗遗留的社稷。自幼是太子登基,城门也不曾远出,没有见你这等凶汉。你这嘴脸相貌,生的丑陋,若见了他,恐怕吓了他,反为不美,却不如不去认的还好。”在九十五回,舍卫国国王得知女儿被玉兔摄抛荒野,止不住腮边流泪道:“孩儿,我自幼登基,虽城门也不曾出去,却教我哪里寻你去!”这是对世袭制皇帝无能的讽刺和挖苦。明朝除洪武、永乐帝之外,哪个是马争力战,出生入死,获得江山的皇帝?在众多的历史古典文学作品里,显然从反贪官到反皇帝是一个突破,但是《西游记》不仅反皇帝,质疑封建王朝,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借助了如来之口,提出了治国的设想——以佛治国。如第八回,作者借如来之口,严厉的批判了南赡部洲落后和黑暗,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如来说:“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争,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如来要派一名有法力的大师,去东土寻一个善信的,来西天取经,以改造当地的社会。观音表示,愿意前往东土,为如来找一个可靠的政治接班人。

  吴承恩担心读者忽视如来送经的意图,在第九十八回,再次借如来之口嘲讽当时的朝政,并明确指出,治国只靠儒家不行,还要靠我佛家帮助。如来对三藏言曰:“你那东土乃南赡部洲,只因天高地厚,物广人稠,多贪多杀,多淫多诳,多欺多诈;不遵佛教,不向善缘,不敬三光,不重五谷;不忠不孝,不义不仁,瞒心昧己,大斗小秤,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虽有孔氏在彼立下仁义礼智之教,帝王相继,治有徒流绞斩之刑,其如愚昧不明,放纵无忌之辈何耶!我今有经三藏,可以超脱苦恼,解释灾愆……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拣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

  这就告诉了读者,唐僧要到西天取经的根本原因,是实现如来以佛治国的目的,也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借如来之口,说出了作者的治国理念。这是任何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都没有达到的高度。

  为了生存,它和其他作品一样运用了隐晦的手法,如《金瓶梅》写宋朝骂明朝,《西游记》则是写唐朝骂明朝罢了。它还是一部故事化的佛教、道经,儒家文学的宝库。它是一部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佛经”,是一部伸张正义,不畏强暴的“佛经”,是一部充满理想主义的“佛经”。《西游记》文学艺术极高,语言风趣诙谐,富含典故、诗词,运用大量韵文描写景色、打斗场景、人物肖像、自我简介等,故事情节曲折复杂,寓意深刻,内容丰富,知识含量极高,是一部百看不厌,常读常新的传世作品。

  一生能认真阅读《西游记》,并从中寻得乐趣,受到启发,可谓终生无憾。
赞(121)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