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思考过这个提问。我所学的知识,有的恐怕一生都用不上,有的很少用到,有的很快就用到。而我们起初学习的时候,谁去思考呢。
你吃的每顿饭、每件食材,对身体都有营养吗?我也没有想过,只想填饱肚子不挨饿。
你读过的文章,每篇对你都有启迪吗?我也没有思虑过。先读再说,至于获益受用,以后再论吧。
所以,我们花力气习得的知识,我们身体接纳的食物,我们接受的观念,是不是对自己有用,我觉得先不要下结论。
起初我们就像一个容器,首先得有东西可盛,如果这个容器盛不了东西,那就另当别论。如果能够装载,那就趁我们年轻、精力旺盛时候,尽可能地往里面填充所选之物。
我们这一辈子,需要的东西实在多。食物、知识、观念、能力、经验、健康的体魄……
我们怎么能够“填饱”自己?没法达到,只有不时地往自己身体内填放。
別只以实用为开端。目的性太明确的学习,容易让我们走上单行道,可能越走越窄,甚至走进死胡同。只专注于一类知识、一种学问,我们容易视野缺损,遭遇瓶颈,堵塞思路,判断盲目,迷失方向。
学的不一定实用,实用的不一定就要先学。我们学习时,不能决定将来从事的职业。既然决断不了,那就要尽量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为将来储备,夯牢根基,使自己厚实起来。厚积不为过,是酝酿,能薄发。熔浆刹那间迸发,才蔚为壮观,让人惊叹。
我们学的知识要发挥作用,不太可能立竿见影。实用主义哲学曾经盛极一时,那有特定的背景和条件。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为各行各业各类人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可以尽可能展示,扬自己所长。这是时代对我们的奖赏和恩赐,更是我们的幸运。但是仅靠一门知识驰骋天下,搏击风云,怕是难以立足长久,事业不易做大做强。
树木如果只长叶,而不开花,那么自然界该是多么单调!数学家研究数学,如果不会用语言把成果表述出来,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画家绘画,如果不懂题诗,那画面少了些什么?我想,事物不是孤立的,相互依靠彼此依存。知识也是这样,彼此相通互相关联,行业密切渗透,那我们就该学习多种知识,多项技能,以备不时之需。无心插柳柳成荫,无心恰似有心。如果沈括只一心做官,就没有《梦溪笔谈》传后世!那中国科技史将少了一块多么璀璨的宝石!习总书记学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可是在很多讲话中,诗词警句信手拈来,引经据典,极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这不是很好的例证吗?
知识不是孤立的,学习也不是单一的。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逻辑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看似读的闲书,学的“无用”知识,说不定某个时候,爆发出惊人的能量。鲁迅先生起初学医,留学日本仙台因“看电影事件”怒燃民族自尊心,决定弃医从文,立志从精神上唤醒民众。他在文学领地辛勤耕耘,一发不可收,创作大量振聋发聩的檄文,催发民族迈进“觉醒年代”。如果鲁迅先生只懂医学,对文学一无所知,怎么能成为新文化主将?很多学有专攻的学者,不只是精通一门学问,在很多方面都有涉猎,甚至擅长。李政道、丁肇中、杨振宁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者,他们不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古文底子也很深厚。古诗词集句,信手拈来,巧妙衔接。深厚的古文底子对他们从事的研究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从事的职业,也不可能只跟一门学科一种专业相关。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会抓住各种机会挤出时间学习看似无用的知识,丰富自身,武装自己,提升境界,俯瞰寰宇;面临纷繁世界,处理事务,游刃有余,应付自如,他们常常立于不败之地。
多点知识储备,犹如多个朋友,不经意间成全自己,成就事业。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