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因为,现农村的教育资源正在急速地向县城集聚,老师们,特别是一些教学能力强的老师,都纷纷调到县城去了,致使县城的小学、中学,不论是学校规模、学校环境提升发展很快,以至县城的学校数量也增加不少了,而乡下学校却日渐冷清,日益显得没前途没气候没人气等萧条没落之景象了。
应该说,小学生及初中生,由于年龄尚小、身体尚在急速生长阶段,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养护理的,他们是不宜远离父母而都到县城读书的。然而,现乡村学校日益冷清没气候了,又担心在乡村学校里学不到知识而误其一生。但如若送小孩到县城读书时,又让小孩丧失掉父母的体贴和关照,又怪可怜的!而大多家长又没有条件到县城去做专门跟读(或陪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说县城办学条件好,而迫使农村孩子到县城就读,则有点无视孩子生理发育规律且有揠苗助长之嫌矣……
我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各县城竞相发展态势迅猛,攀比之风凸显,县城建设不断追求规模大、街道多、楼房高、装修豪华,且不断搜集各方资源乃至自己县域内的广大村民到县城集中定居等等,县城发展日益都市化了。特别是一些贫困县的县领导办公所在的楼堂馆所也都建造得宏伟气派,富丽堂皇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是“穷庙方丈富”呢!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各地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各县城是各农村地区的“龙头”,可以适当得好一些,但要防止发展得过猛、过甚、过大、过“洋”,因为县城建设搞得再好,也不能说其广大农村也建设得都很好了。因而,县城建设的日益都市化,与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向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前进之目的,显然是相悖的。而且,各县城还是各所辖广大农村地区的指挥中心,如若没正确领会和贯彻执行好中央乡村振兴的精神实质,则容易弄错了工作着力点,偏离了努力方向等等,甚至容易发生利用权力去截留、挤占和挪用上级下拨的支持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限资金,或刻意去搜集全县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来“洋化”县城,去实施那其实是无“底洞”般的县城都市化建设。况且,一个县域在一定量的资源之下,用于县城的多了,则乡村所得就少了。因而,相关领导要胸怀宽广,树立小政府大服务之思想意识。
当然,推进国家中心城市乃至大区域中心枢纽城市的整合及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有利于提升我国大城市的城市品位及国际竞争力。但要反对作为农村“龙头”的各县城,也都大搞都市化建设,因为这与亟待振兴的广大乡村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甚至容易造成县城兴旺而乡村萧条之景象现象。
改革需大刀阔斧,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刮骨疗毒的狠劲、以挥泪斩马谡的果断,坚决扫除阻碍前进发展的障碍及错误做法。不久前教育部所推出的严禁教师校外补课和禁止开设各种各样的重点班、尖子班等措施,无疑是确保教育回归正轨,正本清源的有力举措,好评如潮。其拨乱反正的做法,很值得总结和推广……
要建立建全和创新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对于县领导热衷于县城建设的都市化,大搞“假”、“大”、“空”,搞形象工程等不利于乡村振兴等现象,上级领导则不但不给定其为政绩,而且还要追究问责;希望那些直接面对和领导乡村振兴的县领导,恪守“执政为民”理念,秉持“先乡村之忧而忧,后乡村之乐而乐”之理念,防止和杜绝出现种种攫取吞噬乡村振兴资源之“黑洞”现象,真正担负起推进县域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