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近代风云人物叙评——折戟沉沙的林彪

时间:2021/6/1 作者: 贺平 热度: 429728
  1959年庐山会议以后,林彪替代彭德怀担任了国防部长,并任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但他身体有病,无法正常工作,于是毛泽东说:“林彪身体好时,由林彪主持军委工作;林彪身体不好时,由贺龙主持军委工作,大事向林彪汇报。”此时贺龙是中央军委第二副主席,两人都是元帅,可贺龙实际上却成了林彪的助手,受林彪领导。然而,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贺龙却是总指挥,起义的最高军事领导人,而林彪只是起义队伍中的一个连长。所以,到了六十年代初期,罗瑞卿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经常向贺龙汇报工作而不向林彪汇报工作时,林彪曾非常不满地说:“我们的威望不够吧,我们不是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据说这也是后来贺龙、罗瑞卿被整的原因。

  人民解放军,起源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以后,共产党在各地所举行的武装起义,对于参加过起义的人来说,那可是一段金光灿烂的经历,尤其是起义的领导人,如领导秋收起义的毛泽东,领导南昌起义的周恩来、贺龙,领导广州起义的叶挺、叶剑英等,也就成了人民军队的缔造者;在1955年授衔时,这是评定元帅衔的主要条件,十大元帅中,贺龙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朱德参与指挥了南昌起义,又和陈毅领导了湘南起义,彭德怀领导了平江起义,叶剑英、聂荣臻参与指挥了南昌起义,又领导了广州起义,刘伯承也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林彪尽管后来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元帅,但仅是起义的参加者而不是领导人这段经历,成为他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林彪是黄埔军校四期生。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个学校的学生,像黄埔军校的学生那样飞黄腾达得像火箭一样迅速,黄埔一期总共培训9个月,几年后就有许多人当上了师长、团长,十几年后当上兵团司令、军长,胡宗南、杜聿明等还成为几十万军队的统帅。当年黄埔军校的门柱上贴着两条著名的标语:“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进此门。”但实际上想升官发财,还没有比黄埔更快的捷径。蒋介石曾批评他的黄埔学生:“刚出校门便太在乎做官,二期、三期的学生不屑做营、连长,四期的学生不屑做连、排长,即将毕业的五期学生干脆找不到差事”。1927年4月,正当大革命轰轰烈烈达到高潮之时,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大众,当时国民党是一个前途无限的政党,而共产党则似乎已毫无希望,生命都失去保障。但有着“黄埔”金字招牌的林彪却在此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他在此时参加革命的动机,并不是后来批林批孔运动时所说,投机革命,想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当时的革命能有什么“机会”可投呢?没有人会告诉他,你只要再坚持22年,共产党就可以取得政权,你的前途是元帅。当时摆在他面前的,就是一条充满死亡和艰险的道路。他参加革命的动机,只能是共产主义理想。南昌起义失败后,队伍散了,起义的领导人周恩来、叶挺、叶剑英、聂荣臻、刘伯承都去了苏联,贺龙回了湘西老家,许多比林彪官大的团长、党代表逃跑了,林彪去找政工干部中唯一没有逃走的陈毅,说也要离开,但他不是叛逃,而是说“这里没有希望了,换个地方重新干”。陈毅说服他留了下来,后来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

  “英雄惜英雄,好汉怜好汉”,林彪上井冈山后,就认定毛泽东是个大英雄。朱毛井冈山会师以后,毛泽东为了将初建的红军,改造成一支新型的听党指挥的人民军队,而遭到包括朱德、陈毅在内的众多将领和士兵的反对,被迫辞去前委书记职务,离开了红四军。但作为朱德旧部的林彪,却在朱毛矛盾中,旗帜鲜明地站到了毛泽东一边,当面指责朱德,写信劝毛泽东不要离开红四军,说红四军不能没有毛泽东。毛泽东也慧眼识英才,在王尔琢牺牲后,让林彪担任了红四军的主力二十八团团长,以后又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在整个红军时期:井冈山的斗争、中央苏区的发展、长征的胜利中,林彪所领导的部队,都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立下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林彪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师长。1937年9月,在国民党军节节败退,“日军不可战胜,抗日必亡”的亡国论调弥漫之时,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一仗,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和士气。然而,战斗结束后,林彪却被国民党的子弹击中,不得不离开部队,去苏联治疗。1942年左权牺牲后,彭德怀要求中央,派林彪任八路军副参谋长,被毛泽东拒绝,毛泽东了解彭、林都是要说了算的强势人物,让他们成为上下级关系,不会有很好的配合。以后直至抗战结束,林彪都未能重返战场,没有林彪当师长的一一五师,因此也失去了往日的威名,甚至在开赴山东后,山东的局面很长时间打不开。

  抗战胜利以后,国共双方都将战略目光盯向东北,毛泽东忙着调兵遣将。陈毅因受饶漱石排挤,在华东长期无事可做,便要求去东北。毛泽东同意了,另派林彪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然而,林彪在赴任途中,又接到中央命令,让他再次替换陈毅,赶赴东北。如果当年林彪到山东接替陈毅,华东的局面是能够打开的;而如果陈毅到东北,东北的局面能否打开就很难说,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或许会因此被延缓。林彪到东北后,最初也未能打开局面。当时国军在东北有31万美式、半美式装备的部队,其中包括号称国军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而东北民主联军只有11万部队,刚刚组建,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特别是中共在东北的最高领导人,东北局书记、民主联军政委彭真,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对军事工作很不熟悉,因而与林彪意见分歧很大,使林彪难以应付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一直被国民党军打到松花江北、因国民党军无力北进才停止撤退,当时甚至已做好退到蒙古的准备。为此,毛泽东于1946年6月,任命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彭真任副书记、副政委,林彪当时是一个中央委员,却领导着彭真、张闻天、陈云、高岗4个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十几名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局面迅速打开。至1948年秋,部队已达百万,将东北国民党军围困在沈阳、长春、锦州3个相互孤立的大城市中,然后率先发起战略大决战,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在1959年庐山会议之前,中共高层只有两人敢向毛泽东直言犯谏,一是彭德怀,二是林彪。彭德怀来见毛泽东时,总是说“我有急事要找主席”,然后不等通报就闯进去。毛泽东曾很无奈地说:“只有你老彭能在别人睡觉的时候闯进来。”林彪来见毛泽东,总是沉着脸对卫士说:“我有急事要见主席,请马上通报。”向毛泽东汇报时,也是一脸严肃,正襟危坐,只谈工作,谈完就走。然而,到了六十年代,林彪彻底变了,对毛泽东亦步亦趋,满口颂扬,大树特树毛泽东的绝对权威,直至“文革”时期,“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他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呢?因为他的地位变了。此时他已是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形式上执掌兵权;又是唯一的中央副主席,“九大”写进《党章》的毛泽东的接班人。一为“大将”,一为“储君”,都是高危职位。林彪是深谙古代“政变”之道的,他的著名的“五。一八”讲话,就是对古代宫廷政变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他能不履冰临渊、战战兢兢吗?

  还在辽沈战役结束之时,部队提前入关,后续部队还在锦州未出发,先头部队已出了山海关,大军浩浩荡荡,绵延两百公里,这壮观让人心潮澎湃,豪情万丈,黄永胜不禁说道:“就凭我们四野,就能和国民党争天下。”当即遭到林彪斥责。也曾有人将林彪的战功,比作韩信,这也让林彪深感忌惮。因此,在战争基本结束以后,他就交出兵权,不再问事,整日坐在一个不通风、无声响、不冷不热、光线昏暗的房间里,沉思默想。他是一个极善思考的人,静气过人,有时挥毫将思考的结论写在小条幅上,例如“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已复礼”等。他的很少有人来访的家中,一次来了一个客人,是他在东北时期合作愉快的高岗,结果高岗事件让他受到了牵连,因毛泽东保护才过关,给了他一个深刻教训。还有一次,他破例邀请一位客人来家中做客,此人就是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邓华,回国汇报工作,林彪要向他了解朝鲜战场情况。但邓华没有受宠若惊,反而在三请四邀后才姗姗来迟,而且谈话不久就要离开。林彪留邓华再谈一会儿,邓华说没有时间,要赶回朝鲜向彭总汇报。林彪听后勃然大怒,大拍桌子,叫邓华滚蛋。邓华和林彪,在历史上同属一个“山头”,最初他们一起参加了湘南起义,林彪是连长,邓华是组织干事;后来又一起随朱德上井冈山,林彪任红一军团军团长时,邓华在红一军团任团政委、师政委等职;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邓华在林彪的一一五师任独立团政委;抗战胜利后,邓华来到东北,辽沈战役后任第44军军长,1949年野战部队建立兵团时,担任第15兵团司令。两人如果没有亲密的关系,林彪也绝不会主动邀请邓华上门,未料竟受到这样的冷遇。这件事可能对后来林彪的重返政坛,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邓华后来在“文革”中被整,也可能与此次事件有关,但即使不是林彪要整他,军队各个山头多年积累的复杂矛盾在“文革”总爆发时,邓华被别人所整,林彪也不会向他这个被视为“背主”的人再伸出援救之手。

  为了纠正“三面红旗”给国民经济造成的破坏,中央于1962年1月召开了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对建国以来12年的工作,特别是“大跃进”以来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毛泽东让中央常委都在会上讲一讲。林彪也在会上讲了话,他在讲话中,并没有批评“三面红旗”的错误,而是颂扬毛泽东,将国民经济遭到破坏的原因,归结为未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毛主席的指示,“从历史上看,凡是毛主席的指示得到正确执行,革命就取得胜利,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没有得到正确执行,革命就遭受挫折、失败。”林彪的讲话后来被人们认为是“别有用心”的讲话,对这次大会起了非常恶劣的影响。然而,林彪这一次支持毛泽东,与在井冈山支持毛泽东不同,是违心的,他也对搞“三面红旗”有看法,但他并不准备在大会上讲话。可是会议开了几天以后,与会的军队系统的干部坐不住了,毛泽东做了自我批评,别人的讲话也不指名地批评了毛泽东,刘少奇甚至说“不是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关系”,也“不是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而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毛泽东常将工作中的成绩和错误,比作“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对“七分天灾、三分人祸”这个判断也是得到毛泽东的肯定的。毛泽东作自我批评可以,但别人批评毛泽东就会让人无法接受,于是就有许多高级将领请林彪出来“讲一讲”。林彪虽然不同意毛泽东的经济建设政策,但他要维护领袖的权威,领袖权威受到损害,对党的事业也未必有利。因此,我们也不要将林彪那次讲话的动机,想像得太阴暗,那段时期,林彪还没有像众多领导干部和民主人士那样,满口“伟大、英明”;他只是在公开场合注意维护毛泽东的威望。

  毛泽东发动“文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因为这次“革命”革到了“革命者”自已的头上。毛泽东必须依靠军队的支持,于是派周恩来亲自到北戴河接林彪回北京,明确让林彪取代刘少奇当接班人。但林彪推辞,说身体有病,不愿当接班人,让毛泽东很不满,说他想当明世宗——明世宗就是嘉靖皇帝,不理朝政,闭门修仙。然而,说林彪不想参与“文革”,可是“文革”第一批被打倒的中央高层人物彭、罗、陆、杨,4人中就有3人是林彪的政敌。彭真是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和林彪结下的矛盾。罗瑞卿在红军时期是林彪的旧部,关系很好,两人还一同登台演过戏,林彪演红军,罗瑞卿演土豪劣绅,林彪把罗瑞卿打死了。五十年代末,黄克诚跟着彭德怀倒台后,林彪出任国防部长,推荐罗瑞卿接任军委秘书长、总参谋长。可是罗瑞卿却和贺龙走到了一起,许多事情不向他汇报,引起他极大愤怒,曾在《备忘录》中写:“大捧别人,大跟别人,回京后根本不来见面……事情让他做绝,当作又一彭黄也。”由此也可见林彪并没有真心脱离政治。1965年11月,林彪叫叶群携带他的亲笔信,到杭州向毛泽东告罗瑞卿,说罗瑞卿曾要刘亚楼向叶群转告4条意见:一、林总早晚要退出政治舞台的。不退也要退出,现在不退出,将来也要退出政治舞台。二、要好好保护林总的身体。三、今后林总再不要多管军队的事情了,由罗总长去管好了。四、一切由罗管,要放手叫他去管。又说罗瑞卿甚至当面说林彪,“病号,不能工作就让位”。刘亚楼此时已去世,死无对证。于是,毛泽东于1965年12月8日,在杭州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罗瑞卿在出国访问回京途中被召来参加会议,会后即被软禁。

  林彪和陆定一,历史上本无渊源恩怨,但两人的夫人,叶群和严慰冰,在延安时就结怨很深。后从1960年3月至1966年1月,严慰冰给林彪家人写了40多封匿名信,说叶群不是好女人,跟林彪结婚时已不是处女,豆豆不是林彪的亲生女儿。其中还有一封信寄给上海市市长曹荻秋转林彪,内容是一首打油诗曰:搂了一个骚婆子,生了两个兔崽子,封官进爵升三级,终年四季怕光照,五官不正又眉倒,六神无主乱当朝,七孔生烟抽鸦片,拔(八)光了头上毛,机关算尽九头鸟,十殿阎罗把魂招。匿名信用的化名是王光、黄玫(严慰冰是上海人,上海话叫黄玫为王美)和基度山,寄信人地址是王光美母亲居住的按院胡同。匿名信中还说:“咱俩是同学,谁也知道谁。”意图是将林彪和叶群对写信人的怀疑引向王光美。这些匿名信搅得林彪一家不得安宁,林豆豆也因此与叶群结下很深的怨恨,对人说叶群不是个好女人。罗瑞卿负责侦查,但六年毫无所获。也是事有偶然,1966年春天某天下午,严慰冰和叶群都在王府井百货大楼出国人员服务部购物,严慰冰眼睛近视,踩了叶群的脚,两人争吵起来。严慰冰怒气难消,随后到军委总政治部告叶群蛮横无理,总政负责同志听不懂严慰冰的话,就让她把事情经过写了下来,然后总政负责同志在向林彪汇报时,出示了严慰冰的书写材料,林彪和叶群觉得字迹和匿名信字迹相同,就交公安部鉴定,于是真相大白,震惊了中南海。但中央在经过调查后认定:陆定一并不知情,严慰冰患有精神病。这可能是考虑到政治影响,周恩来在斥责陆定一时就说:“这种行为太下流,就是国民党也做不出来。”这个处理显然让林彪很不满意,在1966年5月14日中央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期间,每个座席上出现了一份林彪亲笔书写的《证明》的影印件,内容为:(一)叶群和我结婚时是纯洁的处女,婚后一贯正派。(二)叶群与王实味根本没有恋爱过。(三)老虎、豆豆是我与叶群亲生的子女。(四)严慰冰的反革命信,所谈的一切全系造谣。林彪在会上责问陆定一:“严慰冰为什么要写匿名信诬陷叶群同志?”陆定一说:“严慰冰的事我不知道。”林彪说:“她是你老婆,老婆的事你能不知道?”陆定一说:“你老婆的事你全知道?”这句话将林彪气得发昏,说:“我要是有枪,现在就毙了你。”与会的领导,尤其是军队干部,也都纷纷谴责陆定一,周恩来甚至还将茶杯砸向陆定一。会后陆定一被停止工作;严慰冰于1966年4月被逮捕,1967年2月关进秦城监狱。

  然而,不管林彪是有意还是无意参与“文革”,总之他是参与进来了,而且从中得到了最大政治利益,整倒了一大批与他有矛盾的人。除罗瑞卿外,贺龙也是被他迫害致死的。贺龙与林彪战争年代没有在一起共过事,南昌起义时,林彪认识贺龙,而贺龙不认识林彪,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因贺龙的夫人薛明揭发叶群曾在国民党中统的历史问题,而使林彪对贺龙产生怨恨,还有毛泽东曾对贺龙讲过林彪历史上的一些错误,林彪将这股怨恨深藏在心中20年。至六十年代林彪如日中天之时,由于历史原因,贺龙也没有像其他元帅如陈毅、叶剑英那样对林彪俯就屈尊。偏偏此时历史的浪潮又将贺龙和林彪卷到了一起。林彪是个很难合作共事的人,聂荣臻、罗荣恒与他共事时都让着他,贺龙做人做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又要听命于毛泽东,工作中就难免产生许多误解和矛盾,这更坚定了林彪要搞掉贺龙的决心。但毛泽东是保贺龙的。毛泽东与贺龙早期没有工作渊源,毛在江西苏区红一方面军,贺在湘西红二方面军,贺龙没有参与过江西苏区的反毛斗争,长征途中在毛泽东与张国焘的斗争中又坚定地支持了毛泽东,他称毛泽东为“大帅”,在以后历次重大政治运动中,如延安整风运动、1945年华北会议和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都积极充当了毛泽东的“批判的武器”。文化大革命,他本并不是被整肃的对象,而是被毛泽东所倚重的、用来制衡林彪的一个重要力量。毛泽东知道林彪与贺龙有矛盾,叫贺龙去找林彪谈谈。贺龙去了,林彪对贺龙说:“你的问题能大能小,关键看你支持谁,反对谁。”贺龙说:“谁支持毛主席我就支持谁,谁反对毛主席我就反对谁。”意思就是我不做你林彪的跟班。两人没有谈拢。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有人说是江青捣的鬼,毛泽东说“看来贺龙是保不住了”,这样就等于判了贺龙的死刑,尽管周恩来帮他东躲西藏,但就如恶魔附身一样,终于未能逃脱林彪的手掌。许多与贺龙有关联的人,也受到了迫害:原红二方面军的许光达,装甲兵司令员,被种种酷刑折磨至死。原红二方面军的顿星云,装甲兵副司令员,被打瞎一只眼。总参作战部部长王尚荣,也是原红二方面军的人,被关进“专案组”,专案人员说:“你不是美男子吗?专打你的臭美作风。”被打得一只睾丸萎缩,另一只水肿,成终身残疾。北京军区政委廖汉生,是贺龙的外甥女婿,被打成“二月兵变”的黑干将、假党员、三反分子,关了5年。昆明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本不是贺龙旧部,因夫人是贺龙做的媒,被批斗,下放农场劳动改造等等。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

  一、像贺龙、罗瑞卿这样的人物,并不是林彪所能打倒的,正如并不是周恩来所能保护的一样,人们曾说:周恩来保护了一批毛泽东不想打倒的人,而林彪则打倒了一批毛泽东不想保护的人。例如刘少奇、陶铸都被打倒、整死,但他们的夫人都活了下来,据说王光美将被处死时,毛泽东批了4个大字“刀下留人”,而对于曾志,毛泽东说:“陶铸是陶铸,曾志是曾志。”也有人说,打倒贺龙和罗瑞卿,是毛泽东为了得到林彪的支持而对林彪的妥协,这似乎也有道理,因为贺龙和罗瑞卿都是毛泽东极信任的人,突然被打倒,肯定毛泽东有不得已的原因。然而,毛泽东是那种被人要挟的人吗?别说在六十年代威权鼎盛时期,就是当年在江西受到排挤时,他也从不向人妥协。就算林彪真的与毛泽东谈条件,毛泽东也确实需要军队支持他发动“文革”,林彪又是他所需要的比较合适的人选,但林彪难道是唯一的人选吗?能充当林彪这个角色的可是大有人在,要知道周恩来在军队中的威望可要比林彪大多了。周恩来在“文革”中扮演的是保护人的角色,但这个角色是毛泽东让他扮演的,任何人在“文革”中扮演什么角色,都是由毛泽东决定的;事实上周恩来也确实担任过许多人的“专案组”例如“刘少奇专案组”的组长。此外,贺龙、叶剑英、罗瑞卿、杨成武、肖华等,都不是省油的灯。人们现在评判“文革”时期的风云人物,凡被打倒的就是好人,凡整人的都是坏人,其实这里并没有什么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之分,都不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只有胜与败。经过几十年政治斗争的历练,到了“文革”时期,哪个不想整人,只有通过整人才能获得最大化的政治利益,整的人越大、越多,成绩就越大,官升得就越大,但一些人在斗争中胜利了,另一些人在斗争中失败了,失败者就由整人的人成为被整的人。例如陶铸,在历史上可是一个整人的厉害角色,叶剑英曾说,陶铸在1950年的广西剿匪问题和1952年的广东土改问题上,“告了御状,在广西一脚踢开了张云逸,到广东,又一脚踢开了我叶剑英。”张云逸、叶剑英都是军内元勋,都能被他拿下。后来陶铸主政中南局时也不断整人。“文革”时他乘“直升飞机”当上了中央第4号人物,又提出一个“怀疑一切”的口号,说除毛主席和林副主席,任何人都可以怀疑,都可以打倒。也可能他的这个口号是针对江青说的,但他最终被江青打败了,成了被整的人,他在历史上整人的那些事就不再被人提起,只说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受迫害的对象,至今的定论还是“好人”。贺龙和罗瑞卿如果不是在“文革”初期即被打倒,肯定也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得力干将,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他们就都有过突出的表现。即使退一万步讲,真的无人支持毛泽东,毛泽东也有足够的政治智慧搞“文革”,他可以发动学生来打倒刘少奇,可以发动工人阶级夺中央的权,他还说过可以重上井冈山。而从林彪这方面来讲,他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敢和毛泽东谈条件,任何人都不敢,他们知道一旦这样会有怎样的后果,更何况是挖毛泽东墙脚这样的条件。

  二、有许多人可能并不是林彪所要整的对象,例如,当时“装司”内部矛盾斗争本来就很激烈,“装司”副政委黄志勇,因整人有功,曾一度主持总政治部工作,徐向前说他在延安就是跟在康生后面的搞“逼供信”的专家。但林彪既然要利用别人整人,也就会允许“别人”利用他的名义干点“私活”,最后所有的账都算到了林彪头上。

  “文革”要打倒的最主要人物是刘少奇,但林彪借助“文革”要打倒的最主要对象,却不是刘少奇,而是邓小平,因为刘少奇与林彪,历史上既无恩怨,“文革”时又已不是政治上的障碍。林彪虽是在“九大”被定为“接班人”的,但毛泽东在“文革”前就已有这个想法,这在当时中共高层已不是秘密,1965年秋,周恩来奉毛泽东之命去看望在家休息的王稼祥,对王稼祥说:“现在少奇不行了,接班人是林元帅和邓总书记。”1966年8月召开的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林彪成为唯一的中央副主席,排名由第六上升为第二,刘少奇则由第二降至第八。到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刘少奇就被“永远”开除出党。但毛泽东在一个接班人的位置上,摆了两个人,就等于在两人之间放了一个不和的金苹果。毛泽东的本意,是想让林彪作为党的二把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同时主持军队事务;安排邓小平接替刘少奇负责党务系统,同时兼管中央专案组。但林彪身体不好,而邓小平精力充沛,精明强干,林彪认为他是又一个“贺龙”,欲将其置至于死地。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之后召开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本来是批判刘少奇的,而林彪和江青却认为刘少奇已被“一张大字报”打倒,现在主要危险是邓小平。林彪在会上,批判邓小平同自己争战功,把邓小平同彭真、吴晗和北京市委问题等捆绑在一起,指责邓小平和吴晗打的是“政治扑克”,是敌我矛盾。于是邓小平对康生说:“把我提成敌我矛盾,我没法工作了,常委分配我的工作,由康老管吧!”以后,林彪和陈伯达公开将刘、邓并提,作为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代表加以批判。但毛泽东并不想打倒邓小平,多次说要将邓小平与刘少奇区分开来,用“打倒”的方法将他保护了起来。后人说邓小平是打不倒的小个子,其实哪有什么打不倒,若没有毛泽东的保护,邓小平的结局不会比刘少奇、贺龙、陶铸更好,也就没有这位后来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了。

  毛泽东与林彪,从合作走向破裂,是在1970年8月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即庐山会议上。此前,毛泽东曾多次讲过,中国不设国家主席,他也不当国家主席。但林彪坚持要设国家主席,说国家没个头,名不正言不顺,并要毛泽东当国家主席。毛泽东说这是把他放到火上烤,谁要当谁当,反正他不当。毛泽东在讲话中用了一个典故:三国时期,孙权想称帝,但又怕承担“篡汉”的罪名,就写信劝曹操称帝。曹操很清楚孙权的用意,只要他一称帝,孙权马上就称帝,自己却为此承担了“篡汉”的罪名,而孙权还有也跟着称帝的刘备却得了“讨逆”的美名。于是曹操说:“此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毛泽东知道林彪要他当国家主席,其实是自己想当国家主席,他后来发怒时说:“说我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不当国家主席我说了六遍,就是六万遍,一句也不听,等于零。名曰树我,实际树别人,说穿了就是树自己。”林彪为何看重一个只有虚名、没有实权的国家主席呢?他可是个只能当一把手的人物,但在他所担任的所有职务中,只有国防部长是正职。当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只要毛泽东还在就不可能,在“九大”开幕式上推选大会主席时,毛泽东和他开了一个玩笑,把他吓出了一身冷汗,毛泽东说:“我推举林彪同志当主席。”林彪马上说:“我推选伟大领袖毛主席当主席。”毛泽东又说:“林彪同志当主席,我当副主席,好不好?”林彪连连摇手说:“不好,不好,毛主席当主席,大家请举手。”他虽是毛泽东的接班人,但毛泽东红光满面,他却一脸晦气,还不知能不能活过毛泽东。他在党内是副主席,周恩来是常委,但在政府周恩来是总理,他是副总理,他又无法胜任总理的重任。那就只有当国家主席,毕竟是一国元首,工作也不繁重,适合养老。叶群就说得很明白:“不设国家主席,林彪往哪里摆?”林彪想不明白,毛泽东既然自己不当国家主席,那为什么又不让他当呢?毛泽东其实并不是有意和林彪过不去,而是和“国家主席”过不去,他实在不愿再看到刘少奇当国家主席时,中国出现的“一国二公”的局面。

  九届二中全会原定的内容共三项:(1)讨论修改宪法问题。(2)讨论国民经济第四个五年计划问题。(3)讨论加强战备问题。事先也征求过林彪意见讲不讲话,林彪说不讲。但当大会开幕后,周恩来宣布了大会的议程,林彪却搞突然袭击,要求讲话。他并没有讲大会规定的内容,而是大谈“天才论”,谈要设国家主席问题。会议立刻转向,分组讨论林彪的讲话。第二天,陈伯达又向各组散发了由他事先编印的《马恩列毛论天才》的小册子,林彪的几员大将,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和叶群,到各组宣传鼓动。林彪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人员一边倒的拥护。林彪一是利用了大家普遍希望毛泽东当国家主席的愿望,当年毛泽东将国家主席让给刘少奇,就让人民感到很难接受。二是利用了人们对江青“文革”集团的不满情绪。党的“九大”以后,中央高层权力重新组合,形成了三个政治势力集团,一是以林彪为首的军人集团,二是以江青为首的“文革”集团,三是以周恩来为首的老干部集团,其中林彪集团与江青集团都是“文革”的“革命派”,而周恩来集团则是“文革”前期被打倒、刚获得“解放”的“民主派”,三派势力相互争权,势同水火。林彪集团也希望天下大乱,以便乱中夺权,但又不希望军队被搞乱,因为军队是他们的政治资本,失去军队,他们便如失去军队的军阀,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在“文革”前期,林彪集团虽也整倒了军队中一批异己分子,但军队相对稳定,军队干部受到了保护;同时军队担负着地方“三支两军”任务,也保护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因此林彪集团能得到军队干部和老干部们的拥护。而江青集团则唯恐天下不乱,不断发动政治运动,今天批他,明天批你,要打倒一切,搞得人人反对,个个离心。江青集团离毛泽东近,早知毛泽东的意图,也早知林彪讲话的意图,因此在会议上坚决反对林彪的讲话。但在林彪集团的蛊惑煽动下,江青集团反对林彪的讲话,却成了反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国家主席的阴谋,引起群情激愤;而出于对江青集团的痛恨,军队干部和老干部们,也纷纷表态拥护林彪,韩先楚“振奋不已,说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林总”,许世友说“张春桥寿数到了,我再给他补一枪”,签发了会议江苏组的表态信,杨得志也写了拥护林彪的表态信,陈毅在分组会上发言,“完全同意伯达同志的发言,愿站在林副主席这一方面参加战斗”,还大谈毛泽东历史上的丰功伟绩,希望毛泽东兼任国家主席,汪东兴在分组会上发言:“有的人不仅不要毛主席当国家主席,连毛泽东思想都不要。八三四一部队热烈希望主席当国家主席,到中国来的外宾,主席不接见他们就不走。”参加修改《宪法》、主张在《宪法》中明确不设国家主席的张春桥,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毛泽东一见他本来希望开成的一个团结的大会,却开成了一个火药味极浓的斗争的大会,发了“无产阶级雷霆之怒”,写了《我的一点意见》,说陈伯达“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会议结束后,陈伯达即被审查,10月18日在全党开展了“批陈整风”运动,名义上批陈伯达,实际上批林彪,陈毅受到毛泽东严厉批评,说他“一贯右倾”,汪东兴被毛泽东痛骂一顿后保护过了关,林彪集团成员一次次检查不得过关,叶群在第三次检查后,毛泽东说:“我看这次可以了。”但林彪就是不肯检查,毛泽东暗示他他也不吭声,林彪知道,他只要一检查就会被《不央文件》发至全党,直至在一次批陈整风汇报会上,毛泽东点了他的名,说:“林彪同志是不是也讲几句呀!”但林彪依然一声不吭。后来,毛泽东终于下了解决林彪的决心,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甩石头”,对“批陈整风”连批了几个文件,发了几个指示。二是“掺沙子”,派纪登奎参加黄永胜主持的军委办事组。三是“挖墙脚”,改组北京军区,任命李德生为司令员,谢富治为第一政委,纪登奎为第二政委。1971年8月,开始南巡,向沿途各地党政军领导打招呼。林彪被逼到了绝境,也痛下杀手,事败身亡。

  毛泽东曾评价叶剑英是“吕端大事不糊涂”,而具有大智慧的林彪,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表现得很矛盾。他为中共夺取政权立下赫赫战功,故知道吸取韩信的教训。韩信在攻下齐城后,就急不可待地要求封王,哪怕封个假王也行,因此种下亡身的祸根;林彪则在天下已定时,搞韬晦之计,隐身于朝。但他又不能真正看透世态炎凉,权势得失,不仅自己重新出山,还不合时宜地隆重推出自己的儿子。康生曾当着毛泽东的面说:“林彪真是昏了头了,怎么能在主席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的时候,隆重推出自己的儿子呢?”毛泽东很不高兴地说:“一个20几岁的娃娃,被捧成‘超天才’。”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他在韬晦了多年以后,最终竟然选择了与毛泽东公开对立,历史上张国焘、王明、彭德怀、高岗、刘少奇都是前车之鉴。他是一个谋略大师,打仗的特点是“稳、准、狠”,他曾评价粟裕打的仗都是险仗,他打不了,他说自己没有七、八成把握不敢打,却竟将谋杀毛泽东这样一件天大的事,交给一个年仅26岁的年青人去办。邓颖超生前曾向中央提议毁掉一批“文革”档案,许多未毁的“文革”档案至今也未解密,因此“文革”历史总显得迷雾重重。也许,林彪根本就不知道谋杀毛泽东这件事,他晚年基本已被叶群控制,除刘亚楼,任何人见林彪都必须得到叶群的许可,向林彪汇报工作时叶群也在场监视;叶群的确不是一个好女人,林彪最终身败名裂她起了很大的作用。林彪也知道毛泽东要拿掉他,但他也许根本就不想反抗,因为至多让他“光荣退休”,他毕竟是毛泽东亲手发动的“文革”的组织者、实施者,亲密战友、好学生、接班人,一贯的拥护者,《毛主席著作》学得最好的人,毛泽东不可能不考虑到处理他会对“文革”造成的政治影响。后来公开的那份他谋杀毛泽东证据的“盼照宇驰、立果同志意见办”的手令,也并没有说明让“宇驰、立果”所办何事。如果他没有谋杀毛泽东,那他也就不会叛逃,据林立果的“妃子”张宁回忆,毛泽东9月12日夜突然回到北京,叶群惊惶失措,急忙调飞机出逃,当时林彪已服了大量安眠药睡觉了,迷迷糊糊被人架进了飞机。飞机先向南飞往广州,后又调头向北飞往苏联。飞机油尽坠毁也颇让人怀疑,这个善谋的军事天才,难道连“安全撤退”都考虑不到而临危失措?林彪已死,他只能让人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