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中,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总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的失败而告结束。”
这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所讲的豪情万丈的一番话。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革命英雄史诗,经历了长征那样的磨炼,还能有什么艰难不能克服,什么险阻不能冲破,什么敌人不能战胜。经历了那次长征的英雄们,在后来的历史中又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赶走了日本强盗,推翻了蒋家王朝,打败了美帝国主义,充分证明了他们是一支真正不可战胜的力量。
英雄是在苦难和死亡中诞生的,只有越过重重艰难险阻,才能到达辉煌。长征到达陕北后,所有人员都被批准入党,是啊,经历了长征的考验,还要经受怎样的考验呢!
长征胜利的领路人是毛泽东,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最危急的关头,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共产党,拯救了中国革命。但最初长征的人员名单中却没有毛泽东。被留在苏区的人员,除项英都是“毛派”人物。陈毅、谭震林是井冈山下来的人,红军已经开始转移,大腿负伤的陈毅还躺在医院里等候动手术,但没人理他,连帮他翻一下身的人都没有,医院也在准备转移,药品、器械都已打包。只有周恩来还念着旧情,动身前到医院来看望他,他才知道红军要转移。周恩来命令给他动了手术。瞿秋白、邓子恢、何叔衡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央政府成员,瞿秋白还因为曾担任过中央总负责人,这在封建时代就是“废帝”,是不可能让他活命的。毛泽覃、谢维俊、古柏是“罗明路线”的代表……长征出发之前,毛泽东去看望这些留守同志,凄然泪下说:“你们都是因为我才留下的。”红军长征后,苏区环境险恶,凶多吉少,博古的用意就是将这些“毛派”分子的性命,交由国民党去处置。这些人后来有很多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下。到了这样危急存亡时刻,博古还念念不忘排斥异己。后因毛泽东的影响和身份太特殊,将他留给国民党,不好向共产国际交待,博古才在周恩来的坚持下同意毛泽东长征。
还有一种说法,是毛泽东自己要求留下。毛泽东对博古说,你们走吧,我要留下来,你们如果失败了,就再回来,我还在这里迎接你们。毛泽东是要留下来重建苏区,重建一个更大的苏区。如果中央同意毛泽东这个要求会是怎样的结果呢?历史已经能够证明,如果毛泽东不在那支长征的队伍中,长征中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将被消灭。而凭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留在苏区重建一个更大的苏区是有可能的,然而,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会发生很多偶然事件,而历史很多时候就是被偶然事件改变的。博古不仅顾忌毛泽东参加长征,而且顾忌毛泽东留在苏区,只要中国革命中还有毛泽东存在他就不安心,到延安后毛泽东曾对斯诺讲过:“这个人曾经想要我的命。”周恩来坚决不同意毛泽东留下,连夜提着马灯来到毛泽东住处,一直谈到天亮。毛泽东终于改变了想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恩来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怎样过高评价也不过分。
毛泽东参加了长征,但他最初在长征的队列里只是“跟着走”,左倾领导还掌握着军事指挥权,他们从反“围剿”时的极左变为转移时的极右,实行消极避战的“逃跑主义”路线,要将长征领向一条不归之路。
在战场上,不仅克敌制胜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成功撤退也同样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撤退一旦变成溃败,就会“兵败如山倒”,不可控制。10万红军将从哪个方向突出国军的重重包围呢?“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1934年7月,毛泽东到江西会昌一带视察,写下了这首《清平乐?会昌》词,选择苏区南部的粤军防线作为红军转移的突破口,那里是国民党内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政治利益矛盾的缝隙。1934年10月5日,红军长征前夕,周恩来又与粤军签订了“互相借道”的协定。这个体现了中共领袖战略智慧的策略,使红军在开始转移的一个月,连续越过敌军三道封锁线,但也使愚蠢的左倾领导开始飘飘然。他们制订的红军“进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被蒋介石掌握后,调集20余万军队,在必经之地张网以待。此时西有湘江拦阻,东有中央军追赶,南、北有桂军和湘军夹击,但左倾领导不顾毛泽东坚决反对,依然率领红军往包围圈里钻。湘江之战,博古、李德的一个错误决定,让5万红军战士献出了生命,8万6千红军锐减到3万余人。博古、李德到达湘江岸边时,只见天上数十架敌机轮番轰炸,江水被激起冲天水柱,未被炸断的浮桥剧烈摇晃,工兵在湍急的江水中冒死抢修,江面上漂浮着竹竿、木板、杂物和人、马尸体,浮桥上拥挤着行进的队伍,人喊马嘶,不断有人马跌入江中,江边渡口停留着等待渡江的人群,堆积着没有炮弹的山炮、印刷机、缝纫机、机床零件、行李、炊具、担架、书籍……博古深知自己罪孽深重,意志消沉,李德也黔驴技穷,暴跳如雷,处罚红军指挥员。红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率部在湘江东岸阻敌,全师只剩10多人,被李德捆起来送军事法庭审判,遭到毛泽东干预。红军渡过湘江后,蒋介石也渡过湘江,调集16个师,又在向北通往湘西途中设下4道碉堡封锁线,而让人无法理解的,左倾领导还是坚持带着队伍往敌人布下的“口袋”里钻。人们对他们的怀疑和不满达到顶点。在毛泽东的坚持下,队伍才调转方向向川黔方向转移。
在黔北重镇遵义城中,有一幛两层楼的豪华别墅,那是黔军师长柏辉章的公馆。红军占领遵义后,柏辉章担心他的公馆会被焚毁,红军刚撤出遵义城,他就紧跟着进城,却见公馆完好无损,在公馆二楼一间房间里,摆着许多椅子,桌上和地上有很多烟头。他没有想到他的公馆没有被毁,更没有想到他的公馆竟使遵义成为一座历史名城。1935年元月15日,中共中央在这座别墅二楼的那个房间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会议清算了博古、李德的“左”倾军事路线,调整了中央领导机构,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毛泽东进入政治局常委会,为周恩来军事上的“帮助者”。但以毛泽东的政治、军事领导才干,对革命强烈的责任感和强势的领导作风,他是不可能做任何人的助手的,不久他就成为中共的实际最高军事领袖。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它在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拯救了党,拯救了红军,拯救了中国革命,它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终于开始向莫斯科说不,终于可以选择自己的领袖,选择自己的革命道路了。从此,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开始从胜利不断走向更大胜利。
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数万武器落后、没有根据地保障供给、补充弹药、安置伤员的中央红军,对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国军,转战一年,行程两万五千里,历经380余次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以成功转移而告终。这是两军统帅战略智慧的较量:毛泽东声东击西,机动灵活,神机妙算,用兵如神。蒋介石判断失误,指挥失当,处处被动,常常挨打。也是两军将士精神意志的较量:红军为反抗压迫、剥削,争取解放的理想而战,士气高昂,作战勇敢,不怕艰难,视死如归;这是一种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将战胜一切敌人。而国军为少数人欺压多数人的不合理社会而战,保存实力,拥兵自重,贪生怕死,消极避战。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制定了北渡长江,进入川陕,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战略目标。蒋介石调集40万部队,向遵义进逼,企图将红军围歼于川黔边界乌江西北地区。红军由赤水东岸,准备向北渡过长江,遭到川军顽强阻击。红军暂停渡江,西渡赤水,进入云南扎西。蒋介石知道红军北渡长江的意图后,将大军北调,在长江南岸堵截,又令滇军和川军,从南、北两路逼近扎西。红军却出乎蒋介石预料,突然掉头向东,又从原路返回,与北进国军擦肩而过,进入贵州,二渡赤水,到了敌军的后面,然后攻取娄山关,再占遵义,歼敌两个师8个团,俘敌3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即兴赋诗《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断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蒋介石判断红军可能继续向东,重新进入湘西,急调湘军3个师在乌江东岸阻击,调主力9个师8个旅由南、北两个方向向遵义、鸭溪地区合围红军。红军却没有继续向东,又向西三渡赤水,主力在山林隐蔽,派一个团向北佯攻,引诱敌人。蒋介石以为红军又要北渡长江,急令所有部队向西北追击,得意扬言:“剿匪成功,在此一举。”红军却突然向东,四渡赤水,然后向南,渡过乌江,将国民党大军一下甩到几百公里以外。毛泽东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他在行军的大雨中撑开伞,在地图上划了一道巨大的弧线:直指贵阳、昆明。蒋介石正在贵阳督战,他万万没有想到,红军不是在北边吗,怎么又到南边了呢?惊恐万状,急调云南部队驰援,造成金沙江防线空虚。红军却越过贵阳,与向北驰援贵阳的滇军背道而驰,直逼昆明。云南境内已无正规部队,各地民团急调集昆明,使金沙江防务更加空虚。红军又虚晃一枪,绕过昆明,向北越过金沙江,实现了北渡长江的战略。然后继续北上,在坎坷石滑的山道上,连续两昼夜强行军320里,在湍急雷鸣的激流上,攀着铁索,冒着枪林弹雨,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战士双脚走天下,声东击西出奇兵”,至此,红军摆脱了蒋介石40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长征途中决定性的胜利。以后又翻过皑皑雪山,越过茫茫草地,胜利到达陕北。斯诺后来为此而发出“红军是人还是神”的惊叹。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