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当中国陷入抗日战争的不幸之时,真是举国皆兵,人们不分老弱妇孺皆奋起抗战,体现出一种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在这其中,当然也少不了北大人的身影。
但是,如果说到底什么代表了北大的精神?我想,举世公认的,应该是自由与包容。
在自由与包容的旗帜下,北大人有热血,但也有容纳不同的雅量。
就北大的热血来说,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始历次的爱国学生运动,都是在爱国、民主、自由的口号下,以北大学生为主而轰轰烈烈的进行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北大人为中国铺垫了一条通向未来的光辉道路。真的,在我听黄家驹的《光辉岁月》时,看到的画面是曼德拉,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蔡元培,是林昭。
就北大的包容来说,不仅有著名的校训“包容并畜”,而且还有民国初期观点各异的教授学者作家纷纷登台传播学问与思想,使北大的教坛异彩纷呈百花齐放。当时,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辜鸿铭,刘师培,刘半农等群星璀璨,让北大的包容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若干年后胡适的名言: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不过在我看来,包容比容忍用得更好,因为容忍虽然表示出雅量,却未免有些心不甘情不愿,正像历史上唐太宗早期能够接纳不同意见,但后期却无论如何都受不了了。当然尽管只是如此,比较起在他前后的,甚至是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的一大批英明圣主和伟大领袖,唐太宗也已经相当不错了)。诚哉斯言。
从1898年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建校到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在自由与包容的路上,我们依旧艰难前行。
自由与包容虽然只是北大的精神,但何尝不是今天我们的时代所急需的?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