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人生感触(三、择善而从篇16至18)

时间:2021/1/17 作者: 神马骋 热度: 359370
  16.送礼要注意做到送得好和巧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世界上最讲感情的动物,人生在世,礼尚往来,总是离不开要送些礼物给他人的,也总是离不开要接受他人所赠送给自己的一些礼物的。但一个人送礼,决不可能是瞎送、胡送、滥送的,而应该既要遵循着一定的礼节,乃至某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愿望把握好具体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的技巧和方法。送得多不如送得好,送得贵不如送得巧。如果你需要去送礼的话,则一定要注意做到送得好及送得巧。

  一、送礼是一门艺术,必须考虑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明确送礼的目的。没有明确的送礼目的,就是瞎送礼。这不但容易使得你送出去的礼物像随意抛甩的石头一样毫无意义,而且收受者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给他送礼,甚至怀疑你是不是神经有问题的了。所以,还没有明确目的,就不要去送礼了。二是要有明确的送礼对象。到底要送给谁,你自己必须清楚无误,千万不可送错人了。如果送错了人,那送出去的礼也就毫无意义可言了,不但浪费了钱财,而且还浪费了自己的感情。还要善于针对对象的不同性格,不同地位和品味来决定所送的礼品。所送的礼物,应该因所送的对象不同而各不相同,要尽量与各个对象的性格,地位及品味相适应。三是要规划并掌握好你自己送礼的原则。一般来说,无论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有自己的原则。送礼也一样,必须掌握在一定的原则之内,最起码的是要让收受人感到你是真心要送给他的,而不是去冒犯他的。也应该不要让因为自己的送礼而让人觉得你是在作浅自己,不要因那送礼而丧失了自己做人的起码的尊严和人格。如果毫不顾及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地去送礼,不但容易挫伤自己的志气和锐气,使自己难以振作起来,而且还容易让收受礼物的人认为你软弱可欺的,从而变本加厉地向你追索要礼物,或认为你是个不值得他去结交和帮助的人,从而让你的送礼不容易达到本应该达到的目的和作用。当然,特殊情况下,某些有求于他人的送礼,有时也难免要影响到自己做人的尊严和人格的,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然而这却是为了自己以后更大的发展而暂且忍辱负重之举罢了。四是努力促使所送出去的礼物能有个较好的回报。必须保证你所送的礼物至少是得以应付日常正常往来之需要,确保可以维持和增进与那关系人的感情,甚至有时要善于让自己的礼物成为诱饵,是为了钓到大鱼的。但要提防的是,绝不可让所送的礼物,变成他人逮住自己的把柄而将自己绳之以法了,如被当作贿赂品而被检举揭发且遭到惩罚了。因此,所进行的送礼要注意掌握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谨防触碰着“高压线”了。五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妥善掌握好所赠送礼品的质和量。让所送的礼物,既能够表达自己送礼的目的,又不至于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

  二、要把握好送礼的方式、方法和时机。送礼虽然是人际交往中一种常见的形式,但要把握好其中的奥妙也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尤其要注意把握好送礼的方式、方法和时机。

  其一、必须认真考虑以什么方式、方法去送才比较合适一些,也才可以最能表达你真诚的意愿,并努力让收受礼物的人认为你是个“还蛮会做人”的人或是个深谙人情世故的人,这样人家就会愿意跟你打交道下去了。而且,如果只是让人家愿意跟你交往还不够,还要充分考虑以什么方式和方法去送,人家才乐意接受你所赠与的礼物,要知道,这个“愿意”到“乐意”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个质变了,其作用当然也就大不一样了。如果你送礼的方式方法不妥当,则你送礼的效果将会是大打折扣的,可能不起到任何作用或让人家觉得你的礼物是不可以去接受的,甚至是不屑一顾的。要知道,如果送礼的方式方法不妥当的话,轻则会造成所赠与的对象不高兴而影响到送礼效果,重则让所赠与的对象认为你给他送礼可能是要害了他的。他当然是要拒绝你所送的东西了,甚至还因此而气恨你。

  其二、把握好送礼的时机也是至关重要的。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选好在某个佳节给亲人或好友或同志送去一份可以表达自己心意的礼品,对于增进彼此间的感情无疑是很有促进作用的。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最崇尚的大节,如果能在这大节里去送礼,那效果比在平时送礼要好得多。各个主要的群体也都有着自己的节日,因此送礼的时候,也要注意所送的对象是属于哪个群体的。如在重阳节给老人送去一份礼物,在儿童节给小孩送去一份礼物,在教师节给老师送去一份礼物,在护士节给白衣天使们送去一份礼物………一般都是很令收受者兴奋不已和感激不尽的。还有,如果你的送礼,是有求于他人办事的话,则一定要注意在对方心情好的时候才可以去送,而且要注意不宜过于去宣显给外人了,特别是所求之事要做到适当的保密,以避免给对方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

  其三、要揣测好对方的心理,从实际出发,根据受礼对象的心理特点来送礼。必须知道,每个人的性情是不一样的,爱好也不相同。送礼的人切不可认为凡自己爱好的东西,别人也肯定爱好。要知道,你所爱好的东西,别人可能早就有了。或根本就不想要了。如果你所送的礼物恰恰是别人不想要的东西,那就不容易引起收受人的注意和感激了。而你送礼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了。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现在社会是比较繁荣昌盛的,所赠送的礼物应该讲究质量并应该做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决不可以为送的礼品越多越好或越贵越好,有时候,你送礼送得巧了,收受者也不去计较你所送礼品的数量和质量的了。有个耳熟能详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故事,所述说的是唐朝贞观年间,大理国派使臣缅伯高不远千里给唐太宗送来鹅毛一事。这缅伯高虽然不慎让那稀有的天鹅飞走了而只送来其一根鹅毛而已,但就是因为送得巧,送得妙,唐太宗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还重重地赏赐了他。因而,送礼的效果不一定是要看所送礼品的多少,而是要看会不会送得好,送得巧的了。

  17.养儿不在多而在于“孝”

  人生在世,生儿育女无疑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有的人生的儿女多,有的人生的儿女少,到底孰好孰坏,是不可简单定论的,更不能简单地以“多”或“少”去界定的。特别是对于天下父母来说,不管生的儿女多,还是生的儿女少,都应以有没有感恩之心,会不会孝敬父母作为第一衡量标准。如果儿女孝敬就是好,即使少生也是好的,而如果儿女不孝就是糟了,就是生得再多也是不顶用的。因而,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即养儿不在多而在于“孝”。

  作为父母,生养儿女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繁衍人口,更重要的是为了晚年能够得到儿女的照应,以给自己养老送终。因此,谁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孝心,会感恩,以便让自己能够尽可能地过上一个幸福的晚年。也只有到晚年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最深切地感受到你含辛茹苦所养大的儿女到底值不值或值多少了。而且,旁人也是在你晚年的时候,看着你的儿女如何对待你来断定你的儿女到底好不好或好到什么程度的了。而这,都是通过“孝”去衡量的。所以,“孝”是度量一个人好坏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看,就不难看出:养儿不在多而在于孝了。

  而且,“百善孝为先”。一个好人,一个聪明能干的人,通常也都是孝敬父母的人。纵观历史,那些能有所成就的人乃至英雄豪杰们,常常都是很有孝心的人。许世友将军对他的母亲是个竭尽孝仪之人,生前因外出干革命而让母亲受尽了苦头,他为此深感歉疚,曾“折身五跪”于母亲。而且,他认为死后不用革命了,是可以陪伴母亲了,因而又要求组织在他死后与母亲“同葬一山”。陈毅元帅也是个大孝子,他当大官后还亲自为母亲洗脏衣物,情亲意切,令人动容。就是伟人毛泽东也是个常思父母恩情的人,他立文祭母及哀念父亲的故事也是极其感人的。……可以说,如果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也就甭谈什么还能去报效国家和服务人民的。而且,那些没有孝心,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只能说是个“蛮徒”或只是个“窝囊废”了,只犹如没人性的冷血动物罢了,是要遭到人们的谴责甚至要遭到法律的惩罚的。比如,有一个农村老太爷生养了四男二女,但他的晚年却过得十分凄凉。两个女儿远嫁他乡了,他就被四个儿子按月的天数轮流分发给他粮食吃。可笑的是,他的一个媳妇有一次竟因为她家那个月是有31天,比前后两个月只30天的她的兄弟家多养了老人一天而大吵大闹了。而更让人不耻的是,当老人病重住院时,几个儿女都说家里活路多而相互推诿着不到医院去照看老人,结果老人去世时其身边竟没有一个子女照看着!还有一个年过8旬的老太太被发现饿死家中,面对这样的结果,老太太的4个儿子却各执一词,极力辩解。但就是这四个儿子,几乎都遭到周围居民的斥责:“都是不孝之子,怎么能让老人活活饿死了呢……”而后司法机关介入,最后老太太那4个儿子中,除了老四,都被法院以遗弃罪判处了两年到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其实,凡种种“孝”与“不孝”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因而无数的事例都充分地证明了:养儿不在多而在于孝。

  必须指出的是,儿女孝敬父母并不是说只给他们钱财,给吃给用或带他们去出游等等那种主要靠钱财才能办得了的事情,还要尽量给他们以其它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慰藉。因为天下的父母对子女的最大愿望是平安无事。作父母的,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都能够平平安安地过上好日子,而且能够持续地,愈来愈好地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呢。因此,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去违法乱纪以至被绳之以法了。如果儿女只是通过违法乱纪、贪污腐败甚至是靠打、杀、抢索取的钱财来行孝,则恰恰是最大的不孝。有一个大贪官被判处了死刑,在赴刑场之前,他要求见其母亲,当他见到颤巍巍的老母亲时,猛地跪抱着母亲的脚,大声哀嚎道:“妈,儿子不孝呀!”此时此刻,不仅仅是这贪官可能真的悟到了他的这个结果就是“不孝”了,恐怕在场的人也是没有人再怀疑,这贪官的贪污受贿正是他最大的不孝之所在了。因此,做儿女的,还十分注意要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做个健康有用而又诚实守法的人,以确保能够平安无事。这才是对父母最大的,也是最基本的孝敬。

  要树立好养儿不在多在于孝的思想意识,还要注意去摈弃几个容易去犯得上或容易被忽略的方面。

  一是要摈弃“多子多福”的观念。长期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很广很深的,以至造成了一次次的人口大爆炸,许多地方的人口增长速度已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致使经济社会难以承受那人口增长的压力,也严重影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显而易见,这“多子多福”的观念,只是个十足的偏见,也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像上文所提的饿死的柴老太,她有四个儿子,不能不说是多子的了,但她多福了吗!?她竟然还遭到了遗弃,竟然是活活挨饿而死的!所以,多子并不一定是多福的,甚至只是“儿女多来冤孽多”了。

  二是要摈弃只注重生养,不重视教育的错误意识。要注意做到既然生了儿女,就要切实负起责任,要把儿女的教育和培养当着人生最基本的义务和责任,务必把儿女教育好,培养好。特别应指出的是,有人认为,只有儿子是传“香火”的,而生了女儿则是帮人家养着老婆了,因而歧视了自己的女儿,且不重视去教育和培养了。这也是十分错误的。要知道,生男生女都一样,而且,一般女的还常常更加细心,更具孝心,更会体贴父母的。

  三是要注意摈弃溺爱。不可否认,谁都爱自己的儿女的。特别是在国家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人们更是疼爱着自己的独生子女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娇子如杀子”,如果过分地娇宠子女,反而会害了子女。因此,对待儿女,切不可娇纵。要切实做到该管就管,该责就责,甚至于该罚的还要罚,并要善于促使儿女尽可能地多地去接受一些锻炼和磨练,让其尽量多地去感受和体验一些做人的辛劳,而这,又是极有利于去培养子女的感恩之心和慈孝之心的。

  18.要正确对待一些“扶助”现象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都是讲感情的且又是憧憬和向往着和谐美好的。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着苦乐不均和贫富差距的现象,则这个世界上就总会存在着人扶助人的现象。而且,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地区间的先进与落后和发展不协调等情况,就存在着国家特意去扶助地方或一个地区去扶助另一个地区的现象。人生在世,要以平常之心态正确看待这世上那“扶助”之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心身健康并有助于促使自己去正确地处世为人的。

  要知道,人扶助人的现象,其实是实施扶助的人和接受扶助的人自己之间的事情,是由他们自己做决定的,特别是要由实施扶助的人自己做决定的,是不须受到任何外力的强制要求、制约或阻止的。要实施扶助的人有权自己去决定到底要去扶助什么人,到底又如何去具体实施扶助。而要接受扶助的人也有权自己决定是否去接受他人的扶助和如何去利用那他人的扶助的。

  可以说,凡做事情都是应该讲究功效的,“扶助”也不例外。但不是随便做什么事情都是可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的。而且,“扶助”一事,因其所特有的特殊性,实施时所产生的扶助效果更是容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即是说,扶助有两种不同的作法及结果:一是“扶起”,二是“扶倒”。因而这“扶助”是尤其需要去讲究功效的。“扶助”之所以容易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因为,扶助方是通过接受扶助的一方去具体操作的。能否让那扶助达到预期的效果,不是决定于扶助者本身,而主要是取决于接受扶助者的能力、素质等情况以及他具体怎么去做的。如果接受扶助的一方能够充分地利用好了所得到的扶助并努力完成了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则扶助方所预期的效果就达到了,则那扶助也算是有功效的了。而如果接受扶助的一方未能充分地利用好所得到的扶助,或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去利用好那扶助,没能去完成扶助方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或所希望到达的目标,致使事与愿违甚至越搞越糟,越弄越衰败下去的,则那扶助就是有欠功效的,或者说是没有实际效果的了。毫无疑问,扶助的目的只是通过扶助后能够由坏变好,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起来,而绝非是通过扶助后没有什么成效甚至比原来更差更坏的。其实,在现实中,也容易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即人们要实施扶助的时候,都是想去扶助那些能够扶得起,有发展前途的人,而不愿去扶助那些扶不起来的,没有发展前途的人。这就正如意大利有一句子谚语所说的:“成功有一百个父母,失败却成为孤儿。”这也正如中国有一句谚语所说的:“扶正不扶倒”了。而且,如果去扶助一个永远扶不起的人,无疑也是一种感情的浪费和资源的浪费,有时也是不值得去为之的。特别是上升到国家和集体的层面上去讲,更是如此的了。如有些地方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实施政策调控,提出了“扶大不扶小,扶优不扶劣,扶起不扶倒”的方针,对那些管理好,发展潜力大的地方和部门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上的支持等等,而对管理不到位、问题较多的则不给予扶持甚至要淘汰掉等等是有必要的,也是正确可行的。因此,人们在实施扶助的时候,有注重实效,只愿去“扶起”而不愿去“扶倒”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不宜去过于苛求和过于去责备的。也正因为这样,那些想得到扶助而却没有得到扶助的人,也需要坦然面对那扶助现象,不要去怨天尤人,怨叹无人疼惜或去怨叹人情像纸……那可能是人家比你还要困难,是更需要扶助的。或所实施扶助的人认为你是不值得去扶助的,那要怪只能怪自己还显得不够格或显得太弱、太小,或太不争气和太窝囊的了。

  然而,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地发展进步的,这又要求各方面要善于去鼎新克故和激浊扬清。在“扶助”这一问题上也无疑是有必要去做到与时俱进的,因而也需要去兴利除弊,需要去克服一些陈规陋习的。比如,现在提倡和谐,并已形成了“共建一个美好的和谐世界”的共识,且已倡导“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这么一个新理念了。因此,如果“扶助”这个问题还是奉行那个“扶起不扶倒”的陈旧圭臬至少就显得已不适应新形势和新时代的要求了,这就要求所进行的扶助应向更需要得到扶助的人和方面倾钭,并要想方设法去充分利用好各有关方面的有利条件乃至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力量努力去变“扶倒”为“扶起”。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历史上,也是有好多典型事例是可以去学习或借鉴的。如三国时的刘备去世后,由儿子刘禅继位,刘禅的小名叫阿斗,是个愚笨无能的人。一开始,由于有诸葛亮等有才能的人辅佐,所以还没有什么大问题。后来,这些贤人先后去世,蜀国也就很快的被魏国灭了,刘禅因此投降被俘。他投降后,魏国为了笼络人心,稳住对蜀汉地区的统治,而把他安排到魏国的京城许昌居住,并且封为安乐公。有一次,司马昭说:“安乐公,您离开蜀地已经很久了,因此我今天特别安排了一场富有蜀国地方色彩的舞蹈,让你回味回味啊!”就在他尽情享受着欢乐的时候,司马昭又问道:“你还想不想回西蜀的家乡呢?”刘禅答道:“这里有歌有舞,又有美酒好喝,我怎麼舍得回西蜀国呢!”这就是“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由来。刘禅的昏庸无能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是个十足的“扶不起的阿斗”。但诸葛亮牢记着刘备的嘱托,面对懦弱无能、没法振作起来的后主,还是竭尽全力去辅佐他,可谓是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应从这个典故中得到启迪:过去诸葛亮为了义气尚能去“扶倒”,而今天我们为了和谐是更应该舍得去“扶倒”的了。况且,所谓的扶不起现象,可能还有其历史方面、自然条件等等其它客观上的原因在制约或作祟的了。

  由此可见,虽然扶助人是需要看对象的,也是有必要去注重实效的。但也不要为“扶起不扶倒”的陈旧意识所左右。况且,那所谓的“扶起”和“扶倒”可能还只是你自己的主观臆断而已,本来就不一定是判断得正确的。特别是现在,与时俱进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因此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种种“扶助”之行为,应切实做到既注重“扶起”,又勿忘“扶倒”了,而且更应善于去变“扶倒”为“扶起”。可以说,这种“扶助”之现象,不但对个人来说是这样的,而且,如果上升到对集体对地区乃至对国家来说,也应该是这样的。

  还要注意的是,还不应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在对扶助对象进行考察和定论的时候,是万万不可马虎从事的,要注意做到深入调查研究,还要注意去结合其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去做统筹客观的分析,实事求是地去作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以防止盲目地做出错误的判断,乃至引导你去做出错误的决定了。

  以上的话,是缘于在看了俗语“扶起不扶倒”之后所形成的思考。现在把它写出来,是为了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扶弱挤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是很有必要去正确看待那“扶助”之现象的,所以我把这个感想写出来,还希望助于自己更好地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希望既然要搞扶助,则应努力做到精准扶助并务求实效。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