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言志”“缘情”两相宜 ——许峰《咏物悟道100首》读札

时间:2020/9/20 作者: 邓三君 热度: 307958
  近日有幸读到许峰《咏物悟道100首》(羊城晚报出版社,2019年10月版,下简称《咏物》。本文所引作者之诗,皆出于此,不另出注)七绝诗集,深为洋溢其中的诚实的求是态度、丰富的思想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浓郁的自然情结、饱满的艺术形象、质朴的语言韵味、敏锐的审美视觉、健朗的情感节奏所吸引。要之,《咏物》之魅力,其核心就在于一个“真”字。真,是中国古典诗歌所追求之至高境界。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田园诗歌开创者陶渊明、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代全才苏轼,一直到清代“三百年来第一流”(柳亚子语)的龚自珍,其诗歌之美尽在真情也。《永乐大典·编类》云:“古人之诗,事切情真,出于至诚,如喜而笑,怒而叫,哀而哭泣,痛而呻吟,皆非勉强为之,故其诗自好。”薛瑄云:“凡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是也……故皆不求而自工。故凡作诗文,皆以真情为主。”(《薛文清公读书录》)张问陶说得更明白:“写出人生真阅历”,“好诗不过近人情”,“万化无非一味真”。(《论诗十二绝句》)真,是诗人之灵魂,是诗歌之生命。读《咏物》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其中情真、景真、事真、理真、艺真、语真的艺术魅力。概而论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情理皆佳启迪新,美讽俱擅爱憎深,比兴兼善思维活,画论相谐利众民。下面便依次论析之。

  一、情理皆佳启迪新

  张先《木兰花》词云:“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可见,世间人之感情是最重要、最珍贵的,江水没有其深,山峰没有其重,万物无与伦比。《咏物》诗最大的特色之一,即在重情。作者写动物、写植物、写人物、写事物,无不寓情,无不动情,满纸皆情,以情感人。作者由农村而军营,由后方而前线,由扛枪而秉笔,由部队新闻干事而地方市委干部,走南闯北,亦文亦武,经历之丰,情义之真,实在难得,甚为可贵。正如王蒙为候井天《聂绀弩旧体诗全编注解集评》作序所述:“他老先生是无事不可诗,无词不可入诗,无日不可入诗,无情——愤怒、无奈、叹息、感激、惭愧、戏耍、沉痛、悲怆、惊讶、坚忍、豪兴、大方——不可入诗。”移之来评价《咏物》诗,也是极其妥帖的。从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歌咏中,便可真切感受到这点。

  写亲情者,如《中秋夜咏》,写作者于中秋月夜陪伴老母过节的所感所想:“欢颜绕膝奉高堂,花甲犹作少年郎。承恩跪哺中华德,心香一瓣水流长。”首二句叙写自己虽已花甲却像少年一样依偎于老母膝下共享天伦之乐的幸福情景,逼真绘出一幅儿郎行孝的温情脉脉的画图。后二句由此想到源远流长的孝道传统,意谓不但自己要坚持,中华儿女都要承继并发扬光大。《咏金桂花》,由父亲生前手植庭院金桂花芬芳沁心之美,追思老人家“不争不俏满庭芳”的默默无闻奉献社会与家庭的优秀品质;《怀念父亲》,表达对“褴衣粗食一生艰,沥血育后奉薄田”父亲“岁月不改是思念”的由衷缅怀;《纪念父亲》,于清明节倾诉对仙逝16年父亲“夜雨凄凄唤不回,来世尘缘再聚首”的父子深情;《咏鸟》,由鸟儿育雏高飞离巢之现象联想到父母育儿成长离家的事实,歌颂双亲的无私美德与伟大胸襟;《祝福母亲》以“幼孤篱下泪无边,暑去寒来有谁怜。如今鹤发童心在,徜徉山水期百年”28字,浓缩母亲悲喜参半的一生,末二句于深深的祝福中,凸显儿子孝母的善行懿德,真切动人。

  写友情者,此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战友情的歌咏,这与作者近20年的从军生涯有关。正如《忆战友》引言所述:“自从退休之后,回忆得最多的就是40年前在西北边防从军的那段生活和现已身处东西南北的那些战友的从音容笑貌……”。此诗写道:“仰望苍穹常思念,梦里萦绕边关前。岁月沧桑金戈歇,不朽同壕君笑颜。”作者以“梦绕”写对军营生活怀念之深,以“笑颜”写对退役战友祝福之诚,沧桑巨变,友谊不朽,肺腑之言,亲切温馨。《忆西北边防从军》、《呼唤西北狼》等,皆为回忆军营、不忘友情之佳作。

  写爱情者,如《咏七夕节》,作者通过对七夕传统节日的描写,歌咏对于爱情忠诚守候与彼此珍惜的可贵精神。《读随感》是作者阅读梁羽生武侠小说后对男女海誓山盟的清晰认知,即如果缺乏真爱及其对爱的坚守,那么,一旦遭受利诱,曾经的盟誓便顷刻摧毁而“转头空”,如醍醐灌顶,警钟长鸣。

  此外,作者还写了乡情、校情、山水情等。如《咏故乡黄州》“文武一炉功盖世”的美乡豪情,《梦回故乡》写“难抹月夜泪两行”的思乡深情,《叹故乡》中对故乡“昔日黛绿仙境地”的怀念与“如今秃岭浊水溪”、“尘埃扑面掩桃花”环境破坏现状的不满,《秋日山村清晨》于故乡“草堂惬意不思春”的无比愉悦心情的呈现,都真切反映了作者深爱故乡的一腔赤子情怀;还有《咏母校》中“难忘此地托彩虹”的恒铭师情的感恩之心;《赏乐曲》陶醉“清弦”、“雨烟”、“蜜意”中的“缠绵”优柔之美的描写等,读之无不令人心动而神往。

  作者在以深挚之情感染人的同时,还十分注重以深刻之哲理启迪人,这是《咏物》的重点与亮点,尤其在歌咏动、植物之诗与历史人物方面的内容较多,真正彰显了诗集全名《咏物悟道》的主旨所在。一个“悟”字,道尽了为人处世的人生至理。《咏物》第一首《咏木棉花》写道:“生无绿叶衬红妆,蒙尘纳垢吐芬芳。一树赤焰惊世俗,燃尽春华入药汤。”木棉花,亦称英雄花,是人们赋予它的至高美誉,在岭南地区随处可见。作者以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对它蒙尘纳垢、无叶开花、花入药汤的如实描写,歌颂其自然质朴、甘愿奉献的可贵精神。由此,自然使读者领悟到我们做人也要像木棉花那样为祖国强大、为人民富裕而默然坚守、不畏艰辛、乐于奉献的深刻道理。其他如《致荷花》“莫忘糟糠孕妖娆”的牢记根本、不忘初心之告诫,《咏兰草》“幽香一缕有君识”的怀才有遇、金子发光之勉励,《咏蒲公英》“落地生根四海家”的胸怀世界、跃马天下之鼓舞,《咏风筝》“线断坠落尘埃里”的忘乎所以、缺德遭殃之棒喝,《长江吟》“跌宕起伏看沉浮”的荣辱穷通、兴衰强弱之变数、《呼唤西北狼》“众志何惧血染袍”的团结自强、制胜虎豹之真理,《祭拜“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魔鬼兽兵逆天条,源自炎黄子不肖”的落后挨打、国力不振之悲叹,《酒泉吟》“深谙独木难支厦”的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之感悟、《叹周瑜》“格小难有大局成”的妒贤嫉能、胸襟狭窄之警戒,《叹雍正皇帝》“一代圣帝落恶名”的治国有方、惩戒有度之感慨等,无不具有警世明理的启迪作用。此类诗歌颇多,恕不赘举,读者自可读而明之。

  二、美讽俱擅爱憎深

  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便形成了“美刺”功能传统之模式。美,即歌颂、赞美;刺,即讽刺、针砭。清人程廷祚指出:“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诗论十三·再论刺诗》)《咏物》很好地承继了这一优良传统,并将其运用得灵活自如,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理想的审美作用与表达效果。

  先看美的方面。如《咏杉树》:“一柱擎天迎高阳,生生不息效栋梁。满身锐刺防毒手,剥皮为人献宅香。”借助杉树挺拔含刺、剥皮作栋的形象,歌颂那些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们,贴切生动,印象深刻。其颂美特色,与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具有其曲同工之妙。《咏桃》、《村头老樟树》等均如此。《咏鹅卵石》借鹅卵石随遇而安、忠于职守的优美品德,歌颂安于平淡、服从分配、敬岗爱业的优良作风;《黄河吟》借黄河“九曲百折奔大海”的壮观气势,赞颂中华民族艰苦奋斗永向前的伟大力量;还有《咏枸杞》、《咏大公鸡》、《祭药圣》、《骆驼赞》、《和》、《咏山茶花》、《咏雪莲花》、《读星星》等诗,分别称誉乐于助人、务实仗义、善度众生、知难而进、力尽绵薄、冒寒绽放、甘守平淡的可贵品质与崇高精神,满是正能量,增强精气神,不失为催人奋进的战鼓与号角!

  再看刺的方面。这类诗数量较多,且多用拟人手法,讽刺指向,一目了然,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如《叹龟》:“蹒跚在世浑噩间,缩头缩脚畏于前。穷尽一生难百里,枉有天赐寿万年”。讽刺某些政府官员尸位素食、畏首畏尾、无所作为之懒政现象,毫不留情。《叹垂柳》:“弓腰袖手江湖边,随风摇曳翻闲篇。曲生百年无梁柱,只为悦君人世间。”活画出古今官场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者流之嘴脸,力重千钧。还有《叹鸳鸯》痛斥声色私情、忘怀国事之醉生梦死者,《叹泥鳅》嘲讽圆滑投机、阴鸷肮脏之奸狭小人、《富贵竹》嘲讽浪得虚名、无德无才“嘴尖皮厚腹中空”之花瓶式人物,《佛度有缘》、《春节庙祭偶感》批判无诚拜佛、唯祈保佑之虚情假义,《叹宋江》揭露江湖狭隘义气、愚昧盲从之丑陋行径,《叹和珅》讽刺主政好大喜功、官员溜须拍马之官场腐败现象,《咏黄鹤楼》狠批唯利是图过度包装、明星大咖多如牛毛之社会乱象,《秦淮河怀古》借古讽今、刺贪抨腐之无情批判,等等,无不尖锐深刻,切中要害,痛快淋漓,发人深省。作者忧国忧民、直面人生的铁肩道义精神,于此历历可见,委实难能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咏物》中还常常在一首诗里美刺兼用,这样就更易收到褒贬分明、对比强烈的教育效果。如《咏含羞草》“此物虽小倒知礼,无良应惭活人间”二句,作者由甚不起眼的含羞草受外界刺激时自然拢叶含羞的现象,自然产生对“彬彬有礼”小草的敬仰之情,同时对那些不知礼仪的无耻之徒予以辛辣之嘲讽,颇有警醒力度。《咏狗》前二句赞美“毕生奔波无禄位,事主护院终不悔”的忠诚之犬,后二句讽刺“笑看世间人百态,不如忠犬一声吠”的忘恩之人,“不如”二字,下得果断而有力,极写万般愤慨之意。《咏庐山》“云雾飘渺千古庐,万壑高深瀑布流”高度颂美庐山独特的自然风光,接着“龙飞凤舞神仙地,奈何豪杰不容酬”二句笔锋徒然一转,巧用“奈何”之疑问,表达了作者对庐山会议断送“现代海瑞”彭德怀等一批老革命家政治生命的极左路线的愤懑之情,令人扼腕!《咏物》如此美刺兼用,小中见大,爱恨对比,主旨彰显,睿智若此,可圈可点。

  三、比兴兼善思维活

  毛泽东生前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过:“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比、兴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所开创的艺术表现传统,千百年来一直为历代诗人所运用。《咏物》作者也十分自如广泛地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灵活多样,意蕴深厚,别具风采,新人耳目。从目录中我们便可窥见所涉物象之广,如:木棉花、雪、狗、弥陀寺、葛洪庙、鸟、昆仑山、庐山、莫愁湖、龟、昙花、黄鹤楼、长江、长城、黄河、荷花、百花、杉树、垂柳、风筝、金桂花、中秋、七夕、西北狼、瘦西湖、桃、山茶花、酒泉、星星、雪莲花、年桔、鸳鸯、燕子、骆驼、含羞草、蒲公英、兰草、鹅卵石、乌鸦、武昌鱼、秦淮河、枸杞、大公鸡、圆明园、蚯蚓、浮萍、富贵竹、泥鳅、无字碑、新茶等,如此众多的物象,一经烂熟于心的作者为其所用,化而为诗,便酿成了一首首比兴精当、内蕴深刻的诗篇。限于篇幅,诗歌比、兴之美仅各举一例论之。

  如用“比”之佳例《咏雪莲花》:“雪域高原石从生,不慕艳娇不争春。甘受极寒凝真气,只为苍生送福音。”首句从“雪”、“高”、“石”三方面(当然还有风雨雷电的严厉考验)写雪莲生长环境之极度恶劣,次句表雪莲坚守寂寞不争春的谦逊品格,第三句补充首句再叙雪莲忍受极寒而储蓄天地真气的艰苦积累之意志,末句颂雪莲为民造福的奉献精神。诗人采用借喻手法,借托雪莲的形象与精神来比喻象征像雪莲一样具有不畏艰辛、埋头苦干、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人。如此托物比人的借喻手法,在《咏物》中俯拾皆是,且无不生动形象而意蕴雅厚、耐人寻味。

  如用“兴”之佳例《品新茶》:“壶中鼎沸任翻腾,嫩绿浮香沁心神。恬静始知茗滋味,莫让喧嚣误余生。”此诗由眼前烧煮绿茶而见其任意翻腾之情状及其沁心之茶香起兴,继而感发恬静品茶、从容享受美味的悠闲情怀,最终发出远离喧嚣、欢度余生的由衷感叹。全诗触物起兴,兴发情生,自然氤氲出一种淡泊宁静、茶香怡神的清幽闲雅的优美意境。此诗象外韵远,禅意深厚,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可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咏物》多数诗或比或兴,比兴灵活,借物抒怀,以情应物,情物浑然,天人合一,意象清新,意境优美,无疑是比兴诗的上乘之作。

  四、画论相谐利众民

  为了适应读图新时代的阅读需要,以及有利于读者加深对《咏物》诗的理解与把握,此著特意聘请专业画家对每一首诗都配一幅切近诗意的形象插图,且编排科学合理,左图右诗,读诗看图,看图想诗,诗图相映,诗意易见。此外,每一首诗还附有文学评论家数十字或百余字的精评之“微言微语”,提纲挈领,揭示要义,既有助于理解诗歌之意蕴,又有利于增进悦读之快感。此外,书首还列入一篇总论《咏物》全诗的具有导读性质的评论文字,书尾也附录三篇赏析《咏物》部分诗作的文章,给读者以赏析的示范作用。《咏物》的插图、微评、导读、赏析,十分用心而周详,体现了本书对于读者亲切温馨的人文关怀,理当点赞。

  综上所述,《咏物》承继我国“诗言志”(《尚书·虞书·舜典》)与“诗缘情”(陆机《文赋》)的两大传统,遵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主张,本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所撰东林书院楹联)的文化自觉与家国情怀, 以其情理皆佳的真诚抒发、美刺俱擅的爱憎立场、比兴兼善的表现手法、画论相谐的人文关怀,向社会倾情奉献了一部接地气、内容丰、启迪广、文风正的思想有高度、哲理有深度、情感有温度、胸襟有气度的诗歌杰作,委实是新时期旧体诗创作园地含露绽放的一株别具神韵与风采的奇葩,也是一部老少咸宜、官民皆适的不可多得的诗教读本。然而,金无足赤,书无完书,就《咏物》百首七绝观之,若以平仄格律衡量之,有部分诗作是不合旧体诗规范的。但作诗以情志为主,以意气为要,有时宁可为情而损韵,也不因韵而失情。唐以前的古诗是不讲格律的,唐代及后世的一些大家也常有因情而损韵之现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诟病于《咏物》,称其为七言古绝可也。当然,倘若作者能在在重情尚意的基础上兼顾韵律,则更佳也。

  作者说得好:“幕谢仍当编新曲,不负多彩好光阴”(《春夜自勉》),“惟有文章千古事,点墨成金续春秋”。(《偶感》他致仕未久,体康笔健,心静时裕,可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更美更利于世人之力作。(李金坤)

  [1] 作者简介:李金坤(1953—),江苏金坛人,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文化与美学。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