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什么?鲁迅是孔乙己;鲁迅是润土;鲁迅是祥林嫂。
鲁迅这个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闪耀的名字,在祖国大陆的每个角落,凡是读书的人没有不知道鲁迅这个名字的。毛泽东给了他三个伟大的评价“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革命家”。
认识鲁迅是从学习他的文章开始的,最早接触鲁迅的文章是在初中在语文课上老师讲述他的《从百草院到三味书屋》,我的当时疑问是严肃、庄严的鲁迅怎么还有这样一段顽皮的经历呢?课下还与好友争论过,自己断定鲁迅一定是在写早年的伙伴,依据是从没见过一张鲁迅嬉笑的照片,再加上老师在课上特别强调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革命家应该是不苟言笑的。虽然在争论中和同学们一起背诵这篇文章片段,但是我会情不自禁地效仿着课文中描写的片段身临其境地学着文章中的人物,摇晃着脑袋彼此嬉笑着完成了背诵的任务,有时自己还幻想能到鲁迅生活过的百草院和三味书屋去看看。
后来也是在课本上又陆续让我们学习了《社戏》和《藤野先生》,由于少女时代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不太了解,尤其童年是生活在“文革”时期“破四旧”的思想已经是根深蒂固,民间几乎已经看不到《社戏》中的场景了,因此当时我也不知道能有多少理解《社戏》中的场面内涵,老师也是在参考书中找出一些片段读给我们去理解。由此课外和同学们议论发现对《社戏》中一些描述的场面几乎是难以想象到的场景,于是在背诵某些段落时时常出现不是少一段或着就是干脆就背诵不下来,那些《社戏》中的场景似乎遥远地远离了我们,我有时在背诵不下来时在心里也开始埋怨起鲁迅。
当然《藤野先生》好一些,因为有历史课中的补充让我认识了日本的教授,课本上藤野先生严谨治学、善解人意描写与历史课上“八年抗战”中的日本鬼子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在哪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八十”年代初我也曾怀疑过藤野先生的真伪,不过对于留学在日本的清朝学生的印象极深,精彩的语言使他们的形象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对于理解清朝政府的腐败、社会的堕落等有了很形象的解释。
后来学习《孔乙己》时对于咸亨店中的食品都非常感兴趣,记得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正好是第四节课,快到12点了一上午的能量都基本在课间操时已消耗殆尽,都饥肠辘辘了。语文老师在讲解当时中国国民的麻木生活的危害时,我却一直到羡慕孔乙己喝着小酒就着蚕豆解决肚子问题的文字,想象着孔乙己那醇香的小酒和蚕豆的香味。
对于《祝福》我想许多人都会从这部著作中概括出一句话“你快成祥林嫂了,一件事说几遍。”其是这部小说留给我的印象之深的不是祥林嫂而是有着儒家的鲁四爷.也就是鲁四爷让我很少去接触儒家的作品,虽有“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的影响,当然哪个时代几乎在书店里很少看到儒家作品。但是我对儒家学说的排斥可以说是这部作品中鲁四爷阴森的眼神和冷漠的举止的影响,这就是哪个时代“新文化运动”所遗留的问题——“给孩子洗澡最后连孩子和脏水一起泼了出去。”它让我也误解了多年的真正的儒家文化。
但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就感到鲁迅是那样愤事疾俗,尖刻的言语让我不寒而厉.这么多年我对于其他的的内容已全忘记,但是那句“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的名言却让我记忆犹新,对于自己厌恶的人侵害到自己利益的时候总是以这句名言作为座右铭,因此有些在处理一些问题时有时过于偏激。
由于自己年轻时期的叛逆性格使我对于早年记载反对鲁迅的文章一些人物非常感兴趣,我找了许多林语堂、梁实秋、胡适等人的文章,尤其是想看反对鲁迅观点的文章,但是一切都是徒劳,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几篇能反映当时哪个时代代表性的文章。
其实我后来读了许多鲁迅的文章如《朝花夕拾》《伤逝》杂文等等,我最喜欢的是《阿长与山海经》,也正是这篇文章让我在书店看到《山海经》的插图本时我就忍不住要翻翻,虽然我许多内容看不懂也怀疑过其中的真伪,但是阿长对于孩子“望子成龙”那朴素的行动感染了鲁迅也感染了我。
让我最感动的还是鲁迅那篇是《风筝》,对于在文章中鲁迅勇敢地承认自己对于小弟的误解以及对待儿童行为的觉悟,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慈祥、温和的大哥哥,突然感觉鲁迅是那样的慈善。
真正的鲁迅是什么?
我的理解是在没有读懂鲁迅的内涵时,不要轻易去评价鲁迅,毛泽东给予鲁迅的光环是因为读懂了《狂人日记》中的思想,我想凡人是很难深切理解《狂人日记》的,因此这就是鲁迅的悲哀!他想唤起民众的意识,但是中国国民从过去到现在民众始终就处在沉睡之中,于是大家在解读鲁迅时总是对他是用光环套住自己后再去理解他。
鲁迅到底是什么呢?
鲁迅是合格的国民,思想复杂的学者,慈祥的长者、性情中的男人和文学家。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吧!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