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鲁莽往往会使人做错事,那么冲动下做出的决定则常常会令人后悔。有谁愿意余生里生活在悔恨之中呢?否定放弃一个人,一件事,只在一念,是极容易的,容易的令人畏惧与胆寒。
3烦恼来源于外在,纷扰于内心。佛说:当你能够做到:无视于它的时候,你的心就安稳了。正如六祖慧能所言:不是风动,也不是蕃动,是仁者的心动。
4世人之情,此起彼消,逐境而动。佛的感情,如如不动,累劫相随,静默以待,一念回心,笑逐颜开。心之此岸是轮回生死,心之彼岸是佛光普照。
5心之此岸,光怪陆离,烦劳累身,善少恶多,垢污不洁,苦乐参半,从类而聚;心之彼岸,光明灵动,广博无际,清凉无染,香光庄严,安稳如山,自在圆满。
6人力可改天换地,可力挽狂澜,可功高盖世,可丰功伟绩,但却不可逾越生死,扭转乾坤 ,寿同日月,化灭无常。
7爱的再深,也要懂得节制,否则就是失德,就是痛苦,就是祸殃。
8《论语》中孔子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就是孔圣先师一生修学力行的真实写照。其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他一生修学生涯所得智慧的精华。从古至今,从中到外,只要有人生活聚居的地方,就会有规矩,礼俗,大到王法礼度,小到制度规则,广到人伦天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规避恶行,维护善举。令民风调顺,民心安稳,趋吉避凶,节恶扬善。孔圣先师用一生的时间,为我们总结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经验理论,为我们后人倾囊以赠,引以为戒,效法为依,也是我们身为中华子孙的福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伦理纲常,不可乱,乱则必遭祸殃。
9在法华会上,佛陀捻一只花,展颜一笑,金色头陀摩诃迦耶尊者,当时就开悟,成为禅宗初祖。佛陀即便开示密意,实相无相,心无所住,传佛心印。净土宗的宗旨就是念佛成佛,住于念佛心印不坏。
10学佛者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可;如远涉征途,所携资粮,关系成败之关键啊!
11学佛者,要想不盲修瞎练,必须做到八个字:般若为导(如《金刚经》《心经》《楞茄经》等能开般若妙明智慧的经典,其中《金刚经》是所有开显般若智慧经典里的精髓。),净土为归。佛说:三世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皆因这一方法而得度生死,成就佛道。
12学佛的过程,就是一个对真实生命论证求解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性由繁入简的最佳途径;就是一个由凡入圣的光明坦途;就是一个生命超越悲苦,了脱生死步入极乐之境的过程;就是一个生命层次逐步提升,极尽精华与完美的过程。故,学佛的过程,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美的展示,最丰厚的收获与成功。
13古德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其德,恶不积,不足以灭其身。故,不可善小而不为,恶小而为之。积小善而成大善者,必得神佛护佑,遇难成祥,荫蔽子孙;积小恶成大恶者,必遭天怒人怨,名节尽损,败家亡身。
14我的“心”大到极处了,放进去亲情,友情,爱情,人情世故,钱财,物质,快乐,忧伤,悲苦,幸福,可仍是填不满,还是有着广大的空余。我总是苦于不知怎样填满这些儿空余?
15晴朗的天空,湛蓝湛蓝的,那么干净!那么干净!只余几朵轻柔舒展的云,与风儿一起飘忽。夜晚耀眼的太阳隐匿了,群星便争先恐后的跑了出来,不停的炫耀,它们的光芒。
16关于人性,简单又分明。关于人心,复杂又模糊。一念展开了,就是一生。一生可以浓缩成一念。当心灵的某一处,总是隐隐作痛,那你一定要正视它,认清它,重视它,珍爱它,因为那有可能就是传说中所说的:一种叫做“真”的东西。
17若心里总一道坎无法跨越,那么解决的方法该有两种:一放弃它。二修炼出能跨越它的本领。若心里总有一道疤不能愈合,那么修复的方法也有两种:一忽略它,二等待良药慢慢将它修复愈合。
18语言文字虽不能描述心性之万一,不能描绘智慧之梗叶,可它却也能为心灵增添其美意,为智慧抛光出色彩。
19能够照亮远方的灯光,却在自己的身边留下了暗影。能够驱散寒意的柴薪,却将自己化成了灰烬。
20关于价值:我们人通常用金钱来衡量价值。如一个富翁,他为这个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拥有多少固定资产等来认定他的身价,那么这样的价值还是有局限。再比如一个推动了历史前进脚步的伟大的人物,一个发现了自然界里无穷奥妙并开发出来为人类的幸福生活而用的科学家,那么他们的价值该怎样衡量呢?这样的人,是不是就像珍贵的宝物一样,其价值无可估量吧!由此看来,用金钱来衡量价值还是有所不及的。还有一个特定的情况,当一个人行走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之上,绝粮断水,可他的手里却握着一只大元宝,那么此时的元宝它的价值何在呢?比起干粮和水,哪一样更值得拥有?此时此刻什么才是宝呢?是不是迫在眉睫的,能解决实际问题与困难的就是有价值的宝啊!呵呵呵!太多的财富对于一个生命来说也只是一种点缀而已,甚至是一种负担和累赘啊!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