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至诚能感通,度几之时,就是度别人。言行身教,心心相通。
3 古人讲:玩物者必丧志,宠信私密者必被牵制。古有帝王因之而亡国,英雄豪杰为之而身败名裂呀!远离腐蚀我志之物,戒除扰我心性之宠溺。显我智慧光,解我生生苦。
4 关于世间的情感,是人们建立各种关系的骨架,灵魂所在。不知有多少人为它,倾其所有,甚至牺牲生命啊!只因将它的色彩涂抹的太浓了,心内空寂虚无,总想通过他人与自我感同身受,灵犀相通来填补。只可惜人人都深陷无明烦恼里,不能自拔,如何与外物感同身受,灵犀相通呢?千人千面啊!统一无二,只有佛与佛才能做到啊!
5 孔子的大弟子,曾子说:吾日三醒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竭尽善思,人的本分啊!学习世间学问,事务要认真对待,日渐增长,达于无惑无碍,日渐清明。学习出世间的佛法,则相反,是日渐减少,见识,知见,学问日渐舍离,在空无中获悉快乐的本源。外物无住,我心永恒,除此别无所有啊!
6 佛说:南阎浮众生,性识无定,多恶少善。凡事从我所有,我所得,我所需,我所求,我所要的境界里出发,唯我无他,即为私啊!所谓的感情呢?是“有用”为前提呀!娶妻为传后,嫁夫为吃穿,生儿育女为防老,亲戚为依靠,朋友为互助,同事为协作等等关系,无不是互惠互利的相用关系。若不能如愿,必生恩怨纠缠啊!世有痴情种,哪知转境即为空,情丝断处,爱意无。今是好上好,转身情难寻,爱难觅,新欢尤正好,昔日怎寻到呢?若是一遭身已去,宅院更名换主人,孽镜台前惊相望,哪找昔日温情人。
7 随波逐流者,凡俗也;不随波逐流者,贤圣也。无求于外宝,内宝方可寻得。
8 在遇到境缘时,我还是不能做到心如止水,火气怨恼还是充斥心间,还是道理与心行不符啊!愿我自今以后,时时常警醒,刻刻查自心。顺境提起佛的观照,逆境就当还债想,且也更加看清这个世界是苦空无常。水流东方不回头,我往西方觅源头。回头便是清净岸,转身便得真解脱。习气毛病重又重,痛定思痛改业身。若不自立何谈修,己过点滴修再修。
9 古德讲:终日穿衣吃饭,却没觉得自己在穿衣吃饭。不取于相,心无所住,就现佛心,在日常生活,行,住,做,卧中,明心见性,体悟佛心,验证佛行。如一句经典语说得好: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多么清净自在啊!如西方佛国土都以莲花为母胎,寓意深刻,若周淳颐的《爱莲说》里讲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就该是学佛人的品质与境界呀!
10 佛在菩提树下开悟时说了一首偈: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就在汝心头。
灵山有个玲珑塔,
就向玲珑塔下修。
关于修行,并不神秘,并不遥远,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修啊!只是修的方向不同而已。修善得善,修恶得恶,若不思量修善修恶,只做到孝亲尊师,修诸十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闲邪存诚,那你当下就是佛菩萨啦!
11 我们人来到这世上一回,能闻一闻佛法,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了解因缘果报的实情,该是每一个人的大幸事,大幸福,大快乐呀!因佛菩萨教我们开启自身的智慧宝藏,来解决自身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种种际遇因缘,无论好与坏,对与错,长与短,上与下等等情状,都不为其所敷缠。要用佛菩萨叫我们的破解方法,用大心胸,大悲心,大智慧照见本相,跳出尘劳热恼,转念就得安乐呀!若你能明了人生的缘起与去向,那生命对于你来说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恩赐;若不明了,很糊涂,很迷茫,那反之就是一种惩罚。原因很简单,世智变通或是高等学历的人不能解决烦恼问题,不能驾驭情与欲,往往深陷难出,苦不堪言呐!尤其是礼仪伦常失调的当今社会,更加明显,切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啊!
12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完美,追求圆满,追求无苦而至乐境界的人,那么我们从现有的世界里能寻得道吗?答案当是否定的,这个世界本是残缺不全的呀!佛称我们这里为“娑婆世界”,意译成汉语:就是残缺不全。若你能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啊!人呢都爱攀比呀!拿人家比自家,越比越有差距呀!比低的,就生起增上慢,比高的,就自卑心起呀!当别人有的,自己又喜爱,就日思夜念,恨不得立刻拥有啊!贪心一起,无处不残缺呀!当你拥有了美满家庭的时候,又觉得钱财尚缺;当你钱财积攒的够多了,家庭又缺少了情爱,聚少离多啊!当你几经拼搏,事业有成了,身体健康问题又出现了,避无可避,逃无可逃啊!当你想品尝丰富的所得时,牙口又不给力了,真是可恼可笑又无可奈何呀!向哪去寻完美呢?不过我们也无需悲观,佛陀教育,佛法就教我们如何步入完美无缺的境地。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