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的自由观仍然是近年来萨特研究的重点。有关的研究论文,有相当一部分将论题集中在萨特是如何看待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本文拟结合这些论述,对萨特自由观的这一重要方面作一些探讨。
有论者说:“萨特眼里的人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人,他所说的自由也仅是个人的自由,在此基础上所进行的价值选择就只能是任意的选择,而不是从现实的根据作出的。”[1]还有论者说:萨特“讲的自由可以说是我行我素,不依赖于他人,也不受任何集体、社群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自由。若贯彻下去,难免不会陷入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2]另一篇观点相似的论文连字句都几乎相同:“萨特的选择自由集中体现为个人选择自由,把选择规定为完全是个人自由的事情,自由就是我行我素,不依赖于他人,不受任何集体、社会的约束,视任何他人、集体与社会为敌,以自己为中心,必将导致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3]类似的观点说:萨特“在很大程度上因倡导个人的绝对自由而把人们引向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在现实生活中无限的自由首先就意味着与社会制度不相融洽,是凌驾于社会的,不存在的。”[4]
这些评论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几层意思:一、萨特讲的自由是个人自由,这些个人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即与社会没有关系的人;二、这些个人的自由是任意选择、我行我素,不受任何集体、社会的约束;三、萨特的自由观是极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也就是反社会的。
我认为,这样评价萨特的自由观,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实际上,在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萨特的思想要复杂得多,而且有一个变化过程。
在“二战”爆发之前,萨特确实把自己仅仅看作一个个体,看不到他个人的存在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之间有什么联系。这时萨特的自由可以说是纯粹个人的自由。这一思想的基础是,萨特一心想当一个作家,而作家的工作似乎可以不依赖于他人和集体,完全靠个人的努力。这一状况被“二战”的爆发所打破。 “二战”期间,萨特被征入伍,在他35岁生日那一天当了战俘,被关进集中营。而这些正是他想逃避的命运。这使他从一个人完全不依赖社会的绝对自由的思想转变为承认社会对人的自由有重要作用的思想。他后来回忆说:“你不妨说在战争中,我从战前的个人主义和纯粹个人转向社会,转向社会主义。这是我生活中真正的转折点;战前和战后。”[5](p。92)
上述论者作为评论其自由观根据的那些萨特有关自由的著述,都是发表于战争期间和战后这一时期的。这时,萨特已经实现了他的自由观的根本转变,也就是说,一、萨特讲的自由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自由,因为这些个人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人,而是与社会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人;二、这些个人的自由不是任意选择、我行我素,它们不但要受集体、社会的约束,而且个人的自由说到底应该同他人、社会的自由是一致的;三、这时萨特的自由观不再是个人主义的,而是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色彩。
既然如此,为什么上述论者还会有这样的评价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尽管萨特在自由问题上有了一个根本的变化,但也有不变的地方,即总是从个人出发来谈自由的问题。这里就有一个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从个人出发谈自由,是否就一定把个人当作孤立的个体?是否就一定否认社会对个人自由的作用?是否就一定是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p.294)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显然也是把个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他们是否也在倡导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涉及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时,有论者指责说:“萨特仅仅从人的自然存在状态出发来理解自由选择的条件即‘处境’,没能真正全面揭示其内涵,特别是社会条件,这样就不会真正揭示自由与自由处境的辩证关系,进而也就无法理解一定处境下的自由。”[7]持类似观点的论者说:“萨特断定‘人的本质是自由’,实际上是把人的意识等同于人的自由,是把人的自由存在的前提与人的自由本身混为一谈。……实际上,人的自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不同时期的人们,自由的内涵是不同的,它不是人的内心深处自发产生的,而是人的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矛盾冲突的客观产物。”[4]这种指责的要义是,萨特仅仅把人的自由理解成人的自然存在状态或人的意识,而这是自由的前提,并不是自由本身;人的自由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萨特没有看到或拒绝承认这一点。
我认为这一指责也是站不住脚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与说自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两者一定是互不相容的吗?马克思也曾说过:“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8](p.96)难道由于马克思说了这样的话,他就一定会否认自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吗?萨特确实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人不可能不是自由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自由是与生俱来的。同时他又认为,人的自由的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境况中是不一样的,社会境况对人的自由的实现,其影响是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自由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他明确地说:“我们处在种种特定的境况之中,并通这过种种境况为自由而要求自由。”[12](p.273)他曾数次表示,在自己的著作中,他最愿意流传后世的,是以《境况》命名的十大本文集,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探讨社会境况对人的自由的影响。[5](p.70)[9](p.187)
还有论者评论说:萨特“认为选择完全是个人的事,只能根据个人的标准进行选择,但同时又承认个人的自由与人类的自由是不可分割的,个人在选择时具有一定的普遍准则”,这是一种“选择标准的二重性”。[7]持类似观点的论者说:“萨特不是把追求个人自由与追求人类共同的自由结合起来,通过促进社会的发展而实现自由的自由,其结果势必与人的愿望相背离。这正是萨特自由观容易误导人们的原因所在。”[10]
萨特的自由观真的具有这种二重性吗?实际上,在涉及选择问题时,萨特认为,一个人的选择既是他个人的事情,也是整个人类的事情。说是个人的事情,是因为,一个人的选择,归根结底,是他自主作出的;还因为,他在作出选择时,并没有一个预先确定的纯粹客观的标准。说是整个人类的事情,是因为,一个人在作出选择时,势必会影响到他人和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为整个人类立法。这两者不是互相对立和冲突的,而是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萨特说,在为自由而要求自由时,“我们发现,这完全依赖于他人的自由,而他人的自由又依赖于我们的自由。当然,自由作为人的规定,是不依赖于他人的。但是,一旦行动起来,我就不得不在要求自己自由的同时,也要求他人的自由。我把自己的自由作为目标,这只有在把他人的自由也作为我的目标时才有可能。”[12](p.273-274)
由此可见,上述论者指责萨特没有把追求个人自由与追求人类共同的自由结合起来,也是没有根据的。
还有论者从自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问题上对萨特自由观提出指责:“萨特本体化中的绝对自由与实践论中的相对自由有着深刻矛盾,使其自由哲学体系存在着难以弥合的裂痕。问题在于:本体论的绝对自由为什么会导致处境中的相对自由?既然处境中的自由只有相对的,又为何得出本体论上绝对自由的结论?对此,萨特哑然无语!”[11]
在我看来,萨特对于该论者的指责是不会“哑然无语”的。实际上,他在这一方面的有关论述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倒是该论者对萨特的这些论述恐怕还不一定十分了解。萨特说,战争和战后的情况,使他懂得一个人一生的根本东西,是在相互对立的关系之中,例如一个人自由的思想和外部世界反对他自由的思想,自由和境况。[9](p.418)他还说,“战后我发现的东西就是我的矛盾和这个世界的矛盾,在于自由概念、个人充分发展的观念和个人属于集体的同样充分发展的观念之间的比照,二者一开始就显得矛盾。……就在这里我看到了矛盾之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世界必须有某种体制,而我的自由又应该是完全的。” [9](p.420-421)
总括萨特这些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自由的绝对性,和社会体制对这个人自由的制约即自由的相对性,构成了一个根本的矛盾,这是在探讨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时首先必须面对的问题。在作这样的表述时,并非萨特的思想本身有什么不可解的矛盾,他不过是将这一本身就存在的问题揭示出来而已。正是抓住了自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之间的根本矛盾,我们才可能循此对人的自由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在这一方面,萨特的思想可以给我们不少的启示。
总之,对于萨特的自由观,特别是他关于人的自由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他的原意,全面了解其有关论述,避免简单化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才可能对其作出准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曹海玲:萨特自由价值理论评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2
[2]柳景红:论萨特的自由理论,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
[3]张家友:浅议萨特的自由观,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3
[4]宋劲松:关于萨特自由观之我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4
[5]萨特:七十岁自画像,柳鸣九编选:萨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苏百义、康维波:萨特的自由理论阐释,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9]波伏瓦:萨特传(永别的仪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10]张剑英:萨特的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11]王国华:简论萨特的自由哲学,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3
[12] 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萨特自述,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