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是冰雪世界胜景;吉林雾凇,雄霸雾凇天地鳌头。若问吉林雾凇缘何成人间奇观,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一、吉林雾凇形成具备两个相互矛盾的条件
雾凇,俗称树挂,非冰非雪,是严寒季节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气形成雾气弥漫中,随风在树枝等物体遇冷凝华、积聚、冻粘而成,不断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雾凇形成需具备两个相互矛盾,更非常难得的自然条件:一要在严寒的零下20—25℃;二要水汽充分。一般气温低水就结冰了,越是严寒越难有水汽弥漫;越水汽充足的地方,越是比较温暖的地方。
吉林市具备了这相互矛盾的两个条件。吉林冬季气候严寒,清晨气温一般都低至零下20—25℃,松花湖水面都结了1米多厚的坚冰;但而从松花湖大坝底部由丰满水电站水闸放出来的湖水却在零上4℃。这25—30℃的温差使得湖水刚一出闸,就如开锅般地腾起浓雾。
这就形成了在“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之时,从丰满大坝流出的松花江水,在三面环抱吉林市流经的几十公里江面,冬季浩浩荡荡的不结冰,特别是最初的10多公里,更是水汽充足,热气腾腾的让大江笼罩在云雾之中,甚至让半个吉林市都云雾弥漫。
那么,冬季非要在零下20—25℃才能结雾凇,这里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被专家忽略了,那就是在这个超低温状态,江水从零上6℃-4℃迅速进入结冰状态,本身要释放热量。所以,吉林市的冬天,也并非能经常看到雾凇,只有在特别寒冷的天气,这段松花江的江面,才云蒸霞蔚热气腾腾,才能形成雾凇世界。
二、雾凇是古今中外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观
说起雾凇,自古有之,早在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春秋时代的成书《春秋》上,就有关于“雾凇”的记载,当时叫“树稼”和“树介”。“雾凇”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代宋.吕忱(公元420年-479)所编的《字林》里,其解释为:寒气结冰如珠见日光乃消,齐鲁谓之雾凇。
说起雾凇,多地有之。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出现过雾凇美景,峨眉山顶出现过雾凇美景,甚至克拉玛干沙漠出现了难得一见的雾凇景观,相比这些不能有规律性出现,只是临时惊艳一面的雾凇,至多只是难得一见的昙花一现。
作为黑龙江伊春库尔滨水库的水电站,由于每天发电都要释放摄氏零度以上的水,河水常年不冻,形成浓浓的雾气在严寒中结成的雾凇,同吉林市的雾凇很相像。甚至雾凇的周期长达4个月之久,雾凇每天停留时间多达10小时,这都远远胜过吉林市的雾凇。
三、吉林雾凇缘何成世界少见的美景奇观
多地有雾凇,吉林雾凇缘何雄霸鳌头?因其得天独厚缘由有4:
吉林雾凇是“软凇”。雾凇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却雾滴在超低温下,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水汽凝华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相对而言,“软凇”相比“硬凇”,更婀娜多姿,更富于变化,更仪态万方。
吉林雾凇是常态景观。很多地方出现雾凇,都和异常天气有关,若无异常天气,就没有经常出现的雾凇,在这样的地方看雾凇,就如出门捡钱包一样的偶然。而吉林市的雾凇是年年都有的盛景,你来还是不来,它都默默地凝华;你爱还是不爱,它都深情地装点;你见还是不见,它都守信的如期而至。
吉林雾凇雪质适中。吉林市冬季1月份最低平均温度为-17.3℃,12月最低平均温度为-18.1℃,2月的最低平均温度为-13.4℃。在最冷的12月和1月之间,气温降到零下20—25℃,结成的雾凇绵软、疏松、轻盈、圣洁、随意。吉林市能被称为“东北滑雪胜地”,也在于它的雪质不软不硬。
伊春每年1月份最低平均温度-30℃,历史平均最低气温达-39℃;12月和2月的最低平均温度-25℃,历史最低平均气温达-37-38℃。太冷结成的雾凇,即使不是“硬凇”,也很脆、很硬,缺乏妩媚之意。
吉林雾凇有十里垂柳。雾凇,配上软软的、长长的江堤垂柳,这雾凇分外招摇,分外迷人。吉林市历史上就形成了“江边垂柳相依依,10里相送大江去”。柔软的垂柳枝条更易表现雾凇,而这10里江岸垂柳,又何处可见?古诗词中出现较多的霸柳依依、杨柳依依,可能与10里雾凇垂柳相比?10里银装素裹江岸垂柳,又何等壮观大气?至于松树雾凇、桦树雾凇等,都不及垂柳雾凇的多情和风骚。
唯此,每当雾凇来临,吉林松花江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那独具丰韵的晶莹奇观,把人们带进如诗如画。
唯此,吉林雾凇才年年吸引四海宾朋莅临观赏,才成了无数人的心仪。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