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分布很广,可有客家人的地方,并非都建土楼。土楼,大多建在福建,还都建在闽南。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土楼的产生,土楼的诞生,自然离不开闽南的天时地利。
1、读懂土楼,要读懂福建的地理。土楼之所以成闽南的“专利”,这同闽南的地理大有关联,绝对是闽南的地理成就了土楼。
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九成陆地面积为丘陵地带,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面积90%。在这“八山”当中,福建的地势特征,简单一句话就是负山面海,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和西南部,尤以玳瑁山脉、博平岭南段西、东两麓往沿海平原过渡的溪谷中最为密集,这一代的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也是土围楼分布最密集的地方。而在沿海地区平原、丘陵地带闽南人居住的区域中,土围楼分布相对较稀疏。
闽南的山区,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这在沿海海拔很低的地区,就已是高山峻岭。这样的山区没有大面积的平地,可供建设众多的村落。建设土楼无疑节省土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土楼属于闽南,土楼属于闽南的山区。
2、读懂土楼,要读懂建土楼缘天时难违。虽然没有大面积的平川建设村落,为什么不建设开放性的楼群,偏偏要建设封闭性的土楼?俗话说:形势比人强。通常用迫于形势,人们不得不接受现实或唯一的选择。分析客家人建设土楼的天时,就要从人和—客家人,地利—闽南山区,天时—社会安全等方面,作综合考虑。
看看客家人历史上五次大规模南迁,其中,晋末、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元初,这几个重要时期的南迁,全是中原居民为躲避异民族杀戮的战乱,大量从中原迁移到南方,也可以说是逃亡到偏远的南方,并与南方山区的少数民族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的群体。
中原汉民族最初为避异民族杀戮和奴役的战乱,始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让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争先蚕食中原九州,掳杀万千黎民,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的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达百万余众。
隋唐以来,河北北部幽州一带杂居着许多契丹人、奚人,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迁徙许多突厥人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尚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亲信,发动了“安史之乱”则使社会遭到空前浩劫,整个黄河中下游,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将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作为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女真族建立的封建王朝金国,派金军攻破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嫔妃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乱”让宋朝亡国,此次累计逃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则是苏南浙江一带,就是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
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屠杀汉人,更骇人听闻。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但南迁逃亡与建设土楼,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晋末、安史之乱的大规模逃亡,并没建设土楼,土楼建设产生于宋代,普及于元代。“靖康之乱”让宋朝亡国,累计南下逃亡移民500万,逃亡的居民更感到民居建设同安保的关联和重要。
由此可见,南迁是中原汉居民为逃避异民族杀戮的迁移,在战乱年代逃亡到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大山之中,一方面为抵御追讨;一方面为防范匪患和村落争斗,建筑科学与建村发展相结合,建村与建筑堡垒相统一,土楼就应运而生了。
正因土楼的设计很大程度出于安全考虑,才形成土楼这样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形式。可以说,土楼是在国难与逃亡中孕育,是在危机与忧患中创造。土楼是智慧的,土楼是悲壮的,土楼是坚忍的,土楼是保守的,土楼是传承的,土楼是凝固的,土楼也是不屈与抗争的象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