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所以说,学问,是知识、是技能,是对实践的认识、是对知识的升华。而且,有多少行,就有多少行的学问。
学问的不同,获得的结果也不同。农民种地,同样一块地,有的多打粮食,有的闹粮荒;工人做工,有的能把产品做成精品,有的却把产品做成废品;商人经商,有的生意红火把钱赚,有的生意萧条把门关;就连拣破烂,有的能拣成“百万富翁”,成为“破烂王”,有的则拣得很艰辛,甚至混不下去。这一切都说明,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学问。
学问分行业,更分真伪。如果只有书本上的“学问”,而缺乏实践检验,那就叫“纸上谈兵”。“纸上谈兵”说说可以,要用到实践中,还得经过检验。战国时期的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在赵国与秦国的交战中,他被赵王派去领兵打仗,结果一败涂地,本人也被秦军的弓箭射死;《三国演义》中的马谡,言过其实,善于纸上谈兵,在守街亭中不听劝告而失败,被诸葛亮挥泪斩首。因此,学问不但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且还要因地因时制宜,灵活运用,才能发挥事半功倍效果。
什么是真学问?真学问来自于生活,源于实践。来自于生活的学问,为生活常识;来自于实践的知识,为经验知识。常识常了,便成为科学;经验多了,便上升为理论。科学无疑是求真,理论无疑是求是。真,可以让人生活得愉快;是,可以让人生活得顺畅。
真学问是有真见的。这个真见,使人读之如良友、会之如神助、见之如故人,使人心悦诚服。古诗有云:“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珍珠。丈夫无技艺,虚活一世人。”学问之所以胜珍珠,恐怕就在于所蕴涵的真知灼见能让人清醒地意识到知识的宝贵。
有人说,人生尽管要走很多路,其实只有五步:一是走出娘胎,二是走出无知,三是走出贫困,四是走出自我,五是走进永恒。这就是真见解。这种见解,会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注入五种元素;有用、艺术、有益、慈爱、高尚,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生动、更快乐、更有趣,更有味,更和谐。
人们要获得学问,必须一学二问。学什么?学知识,学技能,学心智,学文明、学道德品质、学行为规范。问什么?问疑、问难。这就叫非学无以解疑,非问无以广识。学,离不开思与想;问,同样也离不开思与想。如果问而不思不想,张口即来,随口而问,即便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也未必能受到大益。毕竟,张口即来,随口而问的东西就如过眼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扎不下根,留不下影。所以,学问学问,必须“问”放在“学”的下面。
学问学问,躬行下问。无疑,学是求新,问是学的消化与深化。但如果只学只问不实践,即使对所学的知识能倒背如流,也几乎等于零。知识就是这样:用它,则存;不用,则罔。只有大胆去行,去闯,去实践,才有可能对所学的知识、或者说学问、或者说技能有更深的感受、更深的理解、更强的记忆、更高的扬弃。
学问贵在“动恒”。只有动,才见活力;只有恒,才见有成。
动,如江河流动那样,奔流不息,昼夜不止,最终奔至于海;恒,如登山者那样,紧盯目标不歇步,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高度,不畏浮云遮望眼,最终达到高峰。有道是,火,不钻不生,不扇不炽;水,不决不流,不积不深。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要使学问深,就要有铁棒磨针的精神,学贵专一,孜孜不倦,终生学习而不悔,艰难困苦而不移,时时解剖自我、查找不足、方能达到人生最高的学问境界。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