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三个可圈可点
“从地中海到中国——平山郁夫藏丝路文物展”正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说起平山郁夫(1930-2009),很多国人可能不大熟悉,他是原日中友好协会会长,日本最顶尖的画家之一,1986年被中国中央美术学院聘为名誉教授。2009年12月2日因脑梗塞在东京去世,享年79岁。“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平山郁夫虽然死了,但他令人感动地活在中日文化交流的波光粼粼。
1.梦里千回是敦煌。1979年,平山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写生,受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所长常书鸿的热情接待。他在被敦煌的壁画艺术强烈震撼,也深深为以常书鸿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在莫高窟前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壁画临摹与研究工作的精神所感动。
他决心要为敦煌做一点什么,可《中国文物法》得第一条就规定,中国的重点文物由中国人自己来保护。而他一个日本人人,为了能为保护敦煌壁画尽一份力量,为了能在保护敦煌壁画中获得一份心灵的安静,它动用了自己在日本和中国所有正式、非正式的关系。
1988年,时任日本首相的竹下登准备到中国访问,除北京之外,不知还要访问哪里,于是平山郁夫向竹下登建议:一定要去敦煌。这一年,竹下登访问了敦煌莫高窟,并决定援助建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又经他的多方不懈的努力,1990年促成了《中日敦煌合作保护项目》的签订,这是中日文物保护的最早合作项目。当时,日本国总理大臣海部俊树用于这类项目的金额是100万美元,而平山一人就捐赠了200万美元。在平山先生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最终援助了1000万美元。这1200万美元,就相当于人民币8000多万元人民币,并且,这个项目一直延续至今,是善莫大焉,却鲜为人知。
他热心于协助中国保护敦煌文物,出版有《丝绸之路素描集》、《敦煌--历史之旅》等。并且,平山郁夫在保护南京古城墙等中国文化遗产方面,平山郁夫先生也付出很多精力和努力,还专门设立了保护和研究基金,提供了大量、具体的协助,为此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被授予"中日友好使者",2002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的杰出贡献,向他颁发了"文化交流贡献奖"。
2.追随玄奘去西行。对于“丝绸之路”文化,平山郁夫先生更情有独钟。追随玄奘的足迹,平山也踏上了丝绸之路,从中国、苏联、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叙利亚、土耳其、伊拉克……,在那个时代,平山郁夫踏破了丝绸之路,而且,走了70余次,行程累计8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20余圈。
从“丝绸之路”上,那负重的徒步行,到骑牦牛、坐骆驼,用尽古老的运载工具,去登雪山、闯大漠、越大河、经战火……。在艰苦卓绝的常年跋涉中,平山郁夫一次次病倒,却不可思议的居然都恢复了健康。因对于拯救人类文明,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
那一份执着,让人明白一个道理:高尚的人总有高尚的追求,高尚的追求总是无私的追求,无私的追求总连着极为艰难困苦的追求,极为艰难困苦的追求往往是极为孤独的追求,平山郁夫获得了"当代唐玄奘"的称号。
1990年捐赠100万美元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基金”,资助敦煌学研究。1994年,平山郁夫通过民间捐款的形式捐赠2亿日元,成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平山郁夫喜欢敦煌艺术,他在任东京艺术大学校长期间,常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敦煌艺术,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由于平山郁夫先生宣传"丝绸之路"文化,付出大量心血的不懈努力,使"丝绸之路"文化在日本和国际上更加深入人心和广泛弘扬。
3.《佛教传来》报“恩惠”。平山郁夫先生深为尊崇和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更为看重中国对日本文化的重大影响。他把中国文化,以及佛教文化视为日本文化的"源流"。他主张日本应对于中国文化的"恩惠"予以回报,继承中日文化交往的久远传统。
平山郁夫有较长时间在联合国教文组织担任亲善大使,常常奔走于中亚、南亚和中国等地,还为阿富汗的巴米扬石窟、柬埔寨的吴哥窟等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又担任日本文化振兴财团理事长、东京艺术大学的校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等等。在这样不断地奔波繁忙的日子里,作为一个画家,他始终没有放下画笔,走到哪里,他就画到哪里,即使是一幅速写、一张线描。他不停地画,其中一个不变的主题就是“佛”。
平山郁夫(1930-2009),1952术毕业于东京美年学校日本画科,以描绘三藏法师的作品《佛教传来》备受好评,在日本美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入涅槃幻想》等系列佛教作品的基础。平山郁夫花费20年心血最终绘成了《大唐西域壁画》。他曾数十次访华,进行有关"丝绸之路"和敦煌绘画的考察和创作,并为进一步发掘、也使中日文化与感情的纽带连接得更加紧密。
画家,仅仅就是画画吗?没有大情怀,能成大画家吗?日本大画家平山郁夫的画作与行为,给被铜臭熏晕的中国画坛,能否吹去一缕清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