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朱元璋在老家安徽凤阳有一位儿时的伙伴,现在来讲就是“光腚娃娃”,俩人在一起偷鸡摸狗啥都干过,感情甚笃,听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不惜千里跋涉来到应天府觐见皇帝,朱元璋刚一听好哥们来看自己了,非常地高兴,他也恋旧,立马准奏,况且他现在已经是万众之上的皇帝老子了,也想当老朋友的面炫耀一下自己的成就,可偏偏他的同乡是个没文化的“二百五”,见了他连跪都没有跪,径直走到他面前,嘴里喊着:“重八呀,你可出息人了,你还记得咱俩偷X小鸡的事吗?”当着文武大臣和众妃嫔的面,朱元璋当时脸就挂不住了,想要阻止他说下去,可这家伙话匣子一拉开就没有把门的了,甚至把和尿泥的事都搬上来了,朱元璋顿时急眼了,大吓一声:“来人呀,快把这个疯子给我押下去,打三十大板,赶出京城!”结果这位老乡由于严重缺乏“面子”上的考虑,给皇帝留下的是尴尬,给自己留下的是遗憾,给众人留下的是笑话。
我想,要从说话唠嗑来看,这个拿自己不当外人的老乡应该是个非常实在的人,就是对事物的发展欠考虑,首先是“丢面子”,他还以为对面的皇帝还是以前那个朱重八呢!人家都当皇帝了,你连庶民都不是,也就一个鸡鸣狗盗之徒而已,能放下天子威仪觐见你,还一点规矩没有,一口一个“重八”叫着,你让朱元璋当面丢面子,打他三十大板我看就是便宜他了,比起东北军的杨宇霆,这小子的命运就够好的了,张大帅被炸死后,张学良子承父业,当上了三军统帅,可杨宇霆自视甚高,也没把自己当外人,成天“小六子”叫着,有时让少帅当场丢面子,结果弄了个身首异处。其次是“伤面子”,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拿领导面子当鞋垫子。朱元璋作为皇帝能够接见这位老乡,足以证明人家给了老乡的面子,如果这位仁兄说话时能看看朱元璋的脸色不悦,趁面子没伤到份,立刻把嘴闭上,或转移话题等,就算不封不赏,也不至于挨揍。第三是“没面子”,如果这位老乡是个类似鬼谷,商山四皓等奇才智士,他的言行动作可能朱元璋也能接受,老朱会认为其恃才自傲,自己屈尊下就,或者将来能传一段佳话,可他的老乡是一个阶级社会“没有面子”的底层人士,一点份量都没有,这让朱重八如何接受得了呢?况且又是在人家妃嫔面前让老朱失去“面子”,据我的不成熟经验:有漂亮女人在场,男人面子上要受到伤害,暴发的脾气“当量”与其不在场之比为2:1。
另外,依愚之见,这也不能全怪这位草根皇帝朱重八,因为中国老祖宗研究面子问题起源比较早,重视程度比较高,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里就有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的故事。除了说明其二人有骨气,忠心侍商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在这二位的引导下,出现了“不饮盗泉之水的”孔子,并在这位儒家老祖宗的弘扬下,死要面子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植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人的脸,树的皮。由此而鉴,国人对脸面的在乎程度,视如生死。这也是促进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不甘落后,拼搏进取,迅速屹立世界东方的动力源泉,充满着正能量。
对此,笔者曾辩证地思考,认为朱重八的三十大板不全是讽刺,也让后人在尊重礼教、地位偏差、认识自己半斤八两等方面受过启示。最近拜读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别误会,不是官场小说,更不是吹捧哪个人厉害,一言九鼎。而是写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等标准,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写得很委婉,但在挖掘社会关系层面寓意极深,个人认为要想找到这个目标,还不能忽视朱重八的三十大板,虽然“老乡”这层关系的事实改变不了,可人家的地位变了,人以群分,过去了都能忘记,将来还是未知,结果没给到朱重八足够的面子,事情发展方向可能急转直下。换句话说,对于“面子”的承重量,却是因人而异,不得而知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