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着》中,作者是一个负责到乡间去采风,专门收集民间歌谣的一个“游手好闲”者。书中对他的正业并未交代太多,另一个老奶奶和徐福贵分别有那么一两次哼唱起来,都并未过多着墨。相反,徐福贵这种脑子里始终有自己的记忆,并且能将它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的人,他一生的故事,才成了小说的重心。但我想,这并没有违逆小说中“我”的工作,因为歌声,只有从千疮百孔的心中从容的向外流淌,才更让人感觉得出那种悲壮的力量;你也才更能体会“活着”二字,它所意味的疼痛与坚强。
是啊,疼痛!徐福贵作为一个最不缺“败家”天赋的地主之后,好一个无知炫耀!加上他人算计,一嫖二赌,很快便将自家土地田产及祖屋全部败尽,一个金枝玉叶的家立刻下滑为佃户、贫民,食不能果腹,衣也只有粗麻布衣,慢慢的连粗麻布衣也没有一件好的。父亲很快被气得升天,一派穷苦的日子开始展开。然而正是从这样的时刻开始,我们才渐渐的看见了他的灵魂。那些曾经就彼此围绕在一起的家人,这会儿才完全的走进了他的心扉里。
从此,有一句话,也常常响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家里:“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或者,“人只要活着,终究就有希望。”
然而紧接着,由父亲到母亲、到战友、到儿子、到女儿、到妻子、到女婿、到外孙,一个一个都先于福贵而死去了。时代也由民国后期、国共内战、解放后大跃进、再文化大革命到土地包产到户,前前后后六十余年,跟随着祖国的命运,福贵马不停蹄的经历着战乱、贫穷、以及一个一个亲人的离开。主人公是在生活的泥潭中挣扎着活着的。但一次一次的灾难来临,他只是继续坚强的活着,从没有抱怨什么。当失去所有的亲人以后,他去买了一头老牛,也给它取名福贵,原本耄耋之年,又一身病痛,那老牛也早已生命垂危,他是自它的断头台上将它救下,可一人一牛相伴,又已经活了十多年。生命所能承受的苦难,让人叹为观止!而在苦难面前,生命所表现出的那种坚强与乐观,使我们在欲泪的时候,又在心底里浮现出那种凄美的笑来。
内蕴是那样弘大、绵长、深重,余华老师的笔触,却是那样波澜不惊,但呈现的世界却又有如此的张力,能够如此的渐透于一个读者的心,这便是一个伟大的作家所能造就的一种奇异的感受吧。也正因为他在写作之上的娴熟、深刻,余华老师早已蜚声海内外,被国外各种媒体称为“颠覆大师”、“现代中国的巴尔扎克”、“中国的查尔斯。狄更斯”,称他的作品“都是满溢智慧的宝石”,“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本书的扉页中,一长串的名誉和评论。我想,这是实至名归,也是中国作家真正的骄傲!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的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余华老师在序言中说。
是啊,写作是描摹生活,是解读生命的伟大的事业,可所有的生活以及生命的感动,都得需要在作者那一颗并不比别人大的小小的心中去揉捏和解语,他得多么累啊!但对于文学,不管有多少人不以为然,却都不能阻止每一个作家,想要倾尽自己的全力,去很好的呈现他所活着的这个世界。这种类似于疯狂的激情满怀的举动,又常常伴随着凛冽和苦痛。他们便常常是在这样的心境中活着并敲出那一行行精彩的字来的。
很多人的工作都会使用到各种工具,而作家的工具,除了这些可以自由组合的文字以外,就只有他的气和血。是的,作家往往是以自己的生命在写作。“我和现实的关系很紧张,说得严重一点,我一直是以敌对的态度在看待现实。”这种内心的分裂和斗争,也常是一位写作者无法回避的内心体验。在这里,除了气和血,他们又更多的用到了情。所以,肉体和灵魂,是作家要一并奉献到他的文字中的。
这一部《活着》,何尝不是余华老师对于生命苦难的切肤之痛,以及对生命对它的战胜的礼赞啊!所以,十分感谢他创作出这样伟大的小说。让我们通过文学的力量,收获到那种生之勇气,还有面对死之坚强!
当然,活着也会有许多的快乐。在小说里,女儿凤霞小时候发高烧没有及时医治导致了聋哑,但长大后的凤霞,因为美丽、善良、勤劳、聪慧,嫁给了二喜,一个歪脖子青年。两人情投意合,感情深笃,终于为这个一直笼罩在铅灰的隆重的阴影之中的家带来了一抹亮色。
正是籍着这样的光,我们一直将我们的生命向前推进,我们用倔强的灵魂,唱出生命的歌来。
所以,不论是福贵的一生,还是你我所有平凡生命在世间一切的活着,都常常是凄美而妖艳,苦痛又幸福的。只要我们认真的活着,永远像土地那样坚实和顽强的活着,我们总是可以奔向我们未来的希望,或者笑对长空。
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比活着更好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