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第三性》的阅读过程,是那样平静、沉稳、波澜不惊,我还从不曾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疑惑为何没有高潮起伏。但到结尾终于掩卷的时候,却有一种完全折服的感觉深深的弥漫在心里:黄老绝非花拳绣腿一辈,他是真正以很男人、很理性、很睿智、很精准、很哲学、很逻辑、很充实、很饱满、很丰盈的笔触完成了这一部鸿篇巨制,将一对旷世奇才和爱情佳话的法国情侣活脱脱的为我们呈现在眼前。
我想,这不是一部放下后就精神了无的书,相反,它可能使每一个读过的人,头脑中都会加入许多的思索,或许还会重新去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精神领域,从而得到更多的完善与提升。这简直是毋庸置疑的。
波伏瓦与萨特,彼此相爱了一生,但他们从来没有走入婚姻的殿堂,也没有留下一子半女,甚至他们一直都保留着各自的住宅,各自的空间,唯一在先后六年离世之后,他们才共同住进了一个“小盒子”,从此永远的片刻也不分离。
而他们的死亡也是那样离奇,波伏瓦于1986年因病不治于4月14日逝世。而萨特是死于1980年的4月15日。两者相差一天。
“我们无法了解临终时波伏瓦的内心感受,但我总以为,她一定是迫切地希望同自己的爱人相会;而这提前的一天,也许正反映了波伏瓦那迫不急待的心情。这是怎样的一对情侣啊!”黄教授感叹着。
是啊,这是一对怎样的情侣啊?为何他们的履历与光辉,到今天也要为全世界所传颂呢?简言之,或许正如黄教授所拟的标题一样,他们是为人类探索了一种崭新的“第三性”。
黄教授在文首的“题记”中写到:
人类天然的性是第一性;
历史对女人的歧视是第二性;
超越这两者,萨特和波伏瓦以其一生经历和追求,在20世纪创造了崭新的男女关系──第三性。
其实最初,我一直不能十分准确的把握他的这一划分,读完之后,我想,若我们将波伏瓦当做重点,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去理解这第一第二第三就十分明晰了(这也是我在这里有意将波伏瓦的名字放到了萨特之前的原因):女人和男人一样,有自己天然的性别属性,此乃第一性,是最显而易见的;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女性很少被赋予与男性同等的性别尊重与权利,常常成为遭歧视,甚至被虐待的对象,这第二性,是带着血泪与伤痕的;而到了波伏瓦这里,她不仅从小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智慧,更在与萨特的交往中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与自由,而且这自由不仅仅是在事业与思想方面,更充分的实现了爱情的自由和性自由。尤其在性方面,一个女人获得绝对的尊重与自由,这在人类历史中,或许真的可以堪称绝无仅有。是伟大的萨特造就了伟大的波伏瓦,当然首先也因为波伏瓦自身所拥有的旷世的才情与觉醒。她完完整整的实现了一个独立自由的女性,似乎是回到原点,但因为来之不易,实现了某一种超越,因此被黄先生称为“第三性”。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仅就这一个提法,都是深深的凝聚了黄老骨子深处对男女平等、尊重女性这样一种了不起的寄望。他是真的希求着这个社会,由平等的男女共同去创造,大家彼此共享幸福与快乐,这样的境界,是绝对的高屋建瓴,振聋发聩的。
黄老另有一篇关于婚内强奸的文章,呼吁的也是这样一种男女的平等,他始终想告诉所有女性的是:你们与男性没有一点差别,包括工作、生活、受教育、甚至性权力。也许黄老更加想要强调的是在性方面的男女平等。其实这是找准了男女不平等这个社会顽疾中最突出的症结。通观人类历史,女性始终被要求服从、含蓄、忠贞,只能被动的接受性,而不能主动、充分、完全的享受与男人同等的性体验和性权利。女人在性方面一度是被强烈的压抑和轻视,或者忽视。男人们却常常可以大大方方,为所欲为。这是迄今为止最为严重的一种性别的不平等。
好一副重剂,好一副良药!黄老不愧是一个有着一种倔强的本性,不屈的力量,勇敢的肩负着自己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神圣职责的人。我想,他的这种为社会诊疾,为社会处方的思想早已是渗透进了他所有的研究与学术活动之中。包括这《第三性》,实际上也是在借萨特与波伏瓦这样的名人,给我们的社会一种启示与可能。
黄老将此书,“献给所有相爱的人”,其实他对相爱的人的爱有多么深沉,如果您有走近他,您一定会有更深沉的体会。
而黄老对于爱的定义或者理解是:灵与肉的统一。这对于含蓄的国人,尤其是受封建道德思想影响数千年之久的华夏民族,重感情而轻肉体的畸形理解,深深的压抑和束缚了人们爱的能力。对此,他是深感痛心的。爱为什么要如此憋屈,这无异于一种残杀。当你真正的爱着的时候,肉体的亲近,是再自然不过的一种表达。然而却常常要被贴上流氓、乱性、畜生之类的标签和谩骂。长期的性压抑,也导致了整个国民性中其它方面的压抑,从而使我们的民族性中总是带着更多的拘谨,这种精神样态和模式,常使我们内在的多方面才华受到抑制。所以不仅仅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就连基础的自然科学领域,我们也常常步西方后尘,它其实跟我们的思想不解放,长期的性压抑不无相关。因为性除了是爱的升华以外,它还常常使我们获得身体的健康和思想的活跃。自——在——表——达——,对于人类智慧的发展,其作用是您根本无法想象的。
当然,如此这般的思想,如果受到一些错误程度的理解,以为就可以为低俗下流、性泛滥找到堂而皇之的理由,那就大错特错了。人类是人而非兽,虽自动物进化而来,但我们的头脑与思想与学识与道德情操,都已经使我们可以更好的脱离那种野蛮粗暴的兽性,而对真纯的爱情有了深深的渴望与追寻。当与内心深处的真情结合在一起的性爱共享,是绝不会背叛“真纯”二字的。
萨特一生爱过许多的女人,波伏瓦除了萨特以外也有阿格林和朗兹曼。而朗兹曼是波伏瓦44岁时结识的并深陷情网,那时朗兹曼仅仅25岁,但他们的结合是以彼此的爱情为根基,非常快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但终究,波伏瓦与萨特,他们才是真正终身的伴侣。因为他们的爱情,不仅有愉快的性的满足,还有两人相互比肩的精神和才华的高度。他们在文学与哲学上的相知和默契,是所有情人中无所能及的,甚至两人都是对方的“作品签发人”,就是说在两人任何一部作品写就后出版前,都会让对方先阅,通过对方的“审核”后才拿去交由出版社出版,为此,两位大家也数易其稿,精益求精,因而在文学界,在哲学界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真正经典的优秀作品。没有结婚、没有生子,没有传宗接代,也为他们一生的游历和写作以及政治参与换取了更充分的时间和自由,他们因此才为人类传承下丰富的比钻石还要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波伏瓦与萨特,他们的爱因为尊重、因为自由、因为平等,而永远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但他们从来也无意做一个爱情的典范,两性关系的楷模,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生命,为人类做了一次伟大的探索。至少从他们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男人、女人,应该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平等和自由,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人类的生命与生活,都会变得更加的幸福和快乐,从而使人在短促的一生,可以做出更多、更大的成就。于是当我们临别这个世界,也就可以减少好多的遗憾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