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荀子的社会思想(五 怎样理解“明于天人之分”)

时间:2019/6/19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284835
  关于"天人之分",荀子有一段话:"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论》,以下只注篇名)

  有一种观点提出,荀子只说过"天人之分",他自己并没有说过"天人相分",而从"天人之分"里是引伸不出"天人相分"的思想的。天人之分是要弄明白天和人各自的名分、职分;而天人相分是指两者的区分、划分。该观点花了较大篇幅来论证这一点。(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我认为,这一论证是没有多大必要的。天人之分也好,天人相分也好,弄明白两者的名分、职分也好,弄明白两者的区分、划分也好,都是要对两者作一种区别或辨析。总不能否认荀子做了这一点,并把它当做自己思想体系的一块重要的基石。

  该论点认为,这里荀子说的天并不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自然界,这段话重点是在说明天意之不可违拗。荀子所强调的天是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是人世间等级名分的安排者,是至高无上的无私无偏的"天帝"。(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在我看来,这一评论是不正确的。荀子这段话的意思主要是,人以及人类社会的事情,要靠人自己去做,问题要靠人自己去解决;解决得好坏与否,是治还是乱,也取决于人,而天在这里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天人之分,主要就是指,人以及人类社会的事情只有靠人自己,不能靠天。

  当然,天人之分,并非是将人与天截然划分开来,上面我们已经说过,荀子也并无此意。说这段话包含着"天是万物和人类的创造者"的意思也无不可,但荀子显然并没有强调这一点,而是反复说明人如何如何做,"则天不能"如何如何人。至于"天意不可违拗",这段话中并没有显示出天有什么特别的意志。倒是说,即使天有水旱灾(它是意在让人类缺乏粮食饿死吗)、有寒暑(它是意在让人类病死吗),人类如何应对得好,照样不饿死,不得病。如果说这就是天意,那么荀子显然是说人应该"违拗"而不是顺从这种天意。"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这话的意思是,天自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并不特别对人类社会表示某种偏好;人类是凶还是吉,全看它自己做得怎么样。

  该评论还有一个自相矛盾的地方:一方面说天是"无私无偏"的,另一方面又说它是"人世间等级名分的安排者";将人分为种种不同的等级,这本身就是有私有偏。

  该观点不但否认荀子有"天人相分"的思想,还直接说荀子有"人受命于天"的思想,与后世的董仲舒的说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荀子和董仲舒一样,所强调的是人对于天的依属,然而在时代上却比董仲舒早得多。"(晁福林:论荀子的"天人之分"说,管子学刊2001年第2期)该观点这样说的依据是:荀子认为"天能生物"(《礼论》),并且不仅万物为天所生,而且人也是由"天地生之,圣人成之"(《大略》)的,所以说"天地者,生之本也"(《礼论》)。在《天论》篇中,荀子还具体罗列了人的各种器官为天所生的情况,就连人的喜怒哀乐及各种情感也是天支配的结果,人的吉凶祸福也无不与天相关。等等。

  仔细分析这些被引用的话,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人是来自于天,人是天的产物,人的许多属性都是天生的。荀子的天人关系中确实有这一层意思,我们在前面已经作了解说。但并不能由此得出结论:人只能依属于天。该观点混淆了两个层次的天人关系。一个是将天理解为万物的本原和根据,那么人的确是天的产物,所以也可以说人受命于天、依属于天;另一个层次是,将天理解成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现象,那么就不能这样说了,而只能说"天人相分"、天人独立。荀子同时在这两个层次上使用天的概念,并以此说明天人关系,而其着重强调的,不是前者,而是后一个层次的关系。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